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着重描绘李唐《采薇图》各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崇高之美。如作者的亲身经历;画面的布局造型;树、山石、人物、背景的墨色运笔;题材寓意等方面来品味《采薇图》中所体现的壮美崇高精神。
关键词:绘画艺术;崇高之美;李唐;《采薇图》
【分类号】:TU-80
“崇高也称壮美,包括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热烈、浓郁、奇特……这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王国维也曾说过“所谓宏壮,指的就是崇高。”李唐所绘的《采薇图》借历史题材表现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抒发自己恢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主义的情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用此画来表彰以生命为代价确认国族身份,保持民族气节的人,此举可谓宏壮之举,大有振奋遗民心理的标志性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采薇图》的崇高之美。
一、亲身经历定崇高
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画家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画家的亲身经历与遭遇对其作品内容、风格等有着间接的影响。
李唐——(约1066一1150年左右)字晞古,河南三城(今河南孟县)人,生活经历坎坷,至中年进北宋宣和画院。1127年“靖康之变”后随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后与一些北宋官员南逃,可谓历尽颠沛流离之苦;金兵破汴梁后,他辗转到临安,流落街头,靠卖画为生。入南宋后为画院侍诏,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李唐的亲身经历间接的影响了他的绘画内容及风格,其人物故事画的取材多与南、北宋之交的政治形势有一定的联系,多绘文人高士形象。画风南渡后受动荡政局和内心爱国情怀的影响,诚如画史中所说“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尽变前人之学”,但爱国这一绘画主题不变,《采薇图》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布局造型塑崇高
在《采薇图》中,为了塑造人物崇高的精神,凸显人物坎坷生活这一背景,将伯夷和叔齐置于荒郊野外的石壁下,俩人相互对望,斜视对坐,不仅增加了绘画在形式上的美感,使构图免于乏味单调,还映衬出当时的艰难环境。正面坐着的当是伯夷,侧面倾身而坐的当是叔齐。二人须发蓬乱,四周老树环绕, 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等则杂乱无章的置于地上。虽无意安排,但此情此景皆为妙笔生辉之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衬托出二人的壮美之举,崇高之精神。“对两人的表现又各有侧重,一动一静;一乐观一刚毅;一个慷慨激昂,一个老成持重,于平和中透露着悲壮”。伯夷双手抱膝而坐,头微侧,目光坚强,表情刚毅,面带忧愤,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他忧愤的面容略带沉思。这样的人物塑造更能坚定伯夷的骨气,也暗藏了它的崇高品格。而叔齐则右手撑地以一只手支持斜倾的身体,左手扬起,伸出二指,似乎在与他的兄长谈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关系、姿势,都达到了很好的传神效果。正如张庚所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二人须发蓬松, 面容清瘦, 目光坚定, 神情、姿态准确生动,满身正气溢于画面,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 双眉紧皱, 表现出人物在恶劣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和志士坚贞不屈的品格,再现了人物的崇高精神,这正是李唐所要表达的。
三、墨色运笔绘崇高
在创作过程中,点线的大小、粗细、疏密,运笔的疾徐,墨的枯润均反映体现出画家的心情、态度、个性、气质等。李澄叟曾形容李唐的用笔:“落墨苍硬,辟绰简径,谓之实里有虚”。李唐下笔很重,勾、勒、转、折、刚中有顿挫,力量不是平均的,既不同于顾恺之“春蚕吐丝式”的温雅平和,也不同于张僧繇、吴道子式的点、斫、曳、拂之豪纵,而是具有一定的刚怒之气。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大但动感强烈,细品可窥视出作者在运笔时那份难以平静的心情,心中的郁闷及对“投降派”的不忿随笔势的游走尽情的宣泄出来。
1、人物刻画
《采薇图》的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画的是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期间休息对话的情景。李唐以细腻、精微的笔触刻划人物性格,以粗重、简劲、顿挫有力的笔触勾出人物方而折,刚而硬的衣纹线条,以流畅、爽利的笔墨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人物的坚强而刚韧的性格和紧张的内心活动,再现了一个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的英雄形象,衬托出主人公视死如归坚守节操的决心。
2、树的刻画
图中树木的画法颇具新意,那株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重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再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最前面有一松一枫两株树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叶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
3、山石及背景刻画
图中山是以粗细不均的硬笔线条勾勒,尔后只在阴面与侧面用大斧劈皴表现出阴阳向背,笔势迅急沉稳,质感强烈,给人的感觉痛快酣畅。而石则以淋漓的水墨、粗犷的笔触绘制,笔法粗简,墨色湿润,轮廓曲直明显,顿挫有致,衬托了环境的艰苦。此外,在背景的刻画上,以凸显画面肃穆、凝重、萧瑟气氛为主,以着实的笔触和逼真的光感将松藤拉至眼前,蜿蜒流向远方的河流与平原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与中景的黑色山岩拉开了距离,强调由此形成的远近虚实效果,借助浓黑灰的背景将伯夷、叔齐推出,彰显作品主题。
四、题材寓意品崇高
绘画妙在精神,作品中暗藏着作者的内心情感、思想、观念等,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品,挖掘其深层寓意。李唐的《采薇图》以历史故事画的形式反映其对当时政治问题的态度,并借此表达作者的崇高气节。《采薇图》所讲叙的是殷亡国后,殷朝贵族伯夷、叔齐二人为表示不与周朝统治者合作,不降周朝,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上,采薇充饥,最后饿死的故事,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骨气为后人所敬仰和效仿。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掠,金兵南侵,生灵涂炭,此时,统治阶级中不少人贪图富贵而媚敌求荣。《采薇图》中,李唐借伯夷、叔齐来鞭挞在外敌人侵时屈膝投降的朝廷与官僚们,以历史故事启示臣民,讽刺变节者,反对当时在异族侵略的面前投降或屈服,赞颂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的忠贞气节;表彰在对外族侵略斗争中的忠勇志士,“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显示出画家忠心爱国、关心国家命运、斥责奸佞之徒的正义精神。这幅画意在表达忠贞不渝的爱国情节,并辛辣的批评了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使得伯夷叔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崇高气节广为推崇,唤起众人共鸣,在精神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一位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室南移,并死里逃生的画家李唐来说,正是这些独有的经历深深地影响并决定了其对《采薇图》的崇高描绘。在内容取材上借助伯夷、叔齐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在情感及气节;通过布局、笔墨技法等方面来塑造作品的崇高之处,使伯夷叔齐所生存的艰难环境进一步加深,使作品所表达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崇高精神更易鼓舞后人。所以说,李唐的《采薇图》可谓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情感,表现绘画崇高之美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李莉.艺术美学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73.
【2】周林生,单国强.宋元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71.
【3】张书珩,李涛.宋代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蔡罕.李唐绘画研究.杭州大学学报[J].1998,(4).
关键词:绘画艺术;崇高之美;李唐;《采薇图》
【分类号】:TU-80
“崇高也称壮美,包括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热烈、浓郁、奇特……这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王国维也曾说过“所谓宏壮,指的就是崇高。”李唐所绘的《采薇图》借历史题材表现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抒发自己恢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主义的情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用此画来表彰以生命为代价确认国族身份,保持民族气节的人,此举可谓宏壮之举,大有振奋遗民心理的标志性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采薇图》的崇高之美。
一、亲身经历定崇高
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画家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画家的亲身经历与遭遇对其作品内容、风格等有着间接的影响。
李唐——(约1066一1150年左右)字晞古,河南三城(今河南孟县)人,生活经历坎坷,至中年进北宋宣和画院。1127年“靖康之变”后随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后与一些北宋官员南逃,可谓历尽颠沛流离之苦;金兵破汴梁后,他辗转到临安,流落街头,靠卖画为生。入南宋后为画院侍诏,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李唐的亲身经历间接的影响了他的绘画内容及风格,其人物故事画的取材多与南、北宋之交的政治形势有一定的联系,多绘文人高士形象。画风南渡后受动荡政局和内心爱国情怀的影响,诚如画史中所说“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尽变前人之学”,但爱国这一绘画主题不变,《采薇图》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布局造型塑崇高
在《采薇图》中,为了塑造人物崇高的精神,凸显人物坎坷生活这一背景,将伯夷和叔齐置于荒郊野外的石壁下,俩人相互对望,斜视对坐,不仅增加了绘画在形式上的美感,使构图免于乏味单调,还映衬出当时的艰难环境。正面坐着的当是伯夷,侧面倾身而坐的当是叔齐。二人须发蓬乱,四周老树环绕, 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等则杂乱无章的置于地上。虽无意安排,但此情此景皆为妙笔生辉之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衬托出二人的壮美之举,崇高之精神。“对两人的表现又各有侧重,一动一静;一乐观一刚毅;一个慷慨激昂,一个老成持重,于平和中透露着悲壮”。伯夷双手抱膝而坐,头微侧,目光坚强,表情刚毅,面带忧愤,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他忧愤的面容略带沉思。这样的人物塑造更能坚定伯夷的骨气,也暗藏了它的崇高品格。而叔齐则右手撑地以一只手支持斜倾的身体,左手扬起,伸出二指,似乎在与他的兄长谈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关系、姿势,都达到了很好的传神效果。正如张庚所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二人须发蓬松, 面容清瘦, 目光坚定, 神情、姿态准确生动,满身正气溢于画面,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 双眉紧皱, 表现出人物在恶劣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和志士坚贞不屈的品格,再现了人物的崇高精神,这正是李唐所要表达的。
三、墨色运笔绘崇高
在创作过程中,点线的大小、粗细、疏密,运笔的疾徐,墨的枯润均反映体现出画家的心情、态度、个性、气质等。李澄叟曾形容李唐的用笔:“落墨苍硬,辟绰简径,谓之实里有虚”。李唐下笔很重,勾、勒、转、折、刚中有顿挫,力量不是平均的,既不同于顾恺之“春蚕吐丝式”的温雅平和,也不同于张僧繇、吴道子式的点、斫、曳、拂之豪纵,而是具有一定的刚怒之气。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大但动感强烈,细品可窥视出作者在运笔时那份难以平静的心情,心中的郁闷及对“投降派”的不忿随笔势的游走尽情的宣泄出来。
1、人物刻画
《采薇图》的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画的是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期间休息对话的情景。李唐以细腻、精微的笔触刻划人物性格,以粗重、简劲、顿挫有力的笔触勾出人物方而折,刚而硬的衣纹线条,以流畅、爽利的笔墨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人物的坚强而刚韧的性格和紧张的内心活动,再现了一个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的英雄形象,衬托出主人公视死如归坚守节操的决心。
2、树的刻画
图中树木的画法颇具新意,那株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重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再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最前面有一松一枫两株树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叶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
3、山石及背景刻画
图中山是以粗细不均的硬笔线条勾勒,尔后只在阴面与侧面用大斧劈皴表现出阴阳向背,笔势迅急沉稳,质感强烈,给人的感觉痛快酣畅。而石则以淋漓的水墨、粗犷的笔触绘制,笔法粗简,墨色湿润,轮廓曲直明显,顿挫有致,衬托了环境的艰苦。此外,在背景的刻画上,以凸显画面肃穆、凝重、萧瑟气氛为主,以着实的笔触和逼真的光感将松藤拉至眼前,蜿蜒流向远方的河流与平原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与中景的黑色山岩拉开了距离,强调由此形成的远近虚实效果,借助浓黑灰的背景将伯夷、叔齐推出,彰显作品主题。
四、题材寓意品崇高
绘画妙在精神,作品中暗藏着作者的内心情感、思想、观念等,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品,挖掘其深层寓意。李唐的《采薇图》以历史故事画的形式反映其对当时政治问题的态度,并借此表达作者的崇高气节。《采薇图》所讲叙的是殷亡国后,殷朝贵族伯夷、叔齐二人为表示不与周朝统治者合作,不降周朝,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上,采薇充饥,最后饿死的故事,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骨气为后人所敬仰和效仿。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掠,金兵南侵,生灵涂炭,此时,统治阶级中不少人贪图富贵而媚敌求荣。《采薇图》中,李唐借伯夷、叔齐来鞭挞在外敌人侵时屈膝投降的朝廷与官僚们,以历史故事启示臣民,讽刺变节者,反对当时在异族侵略的面前投降或屈服,赞颂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的忠贞气节;表彰在对外族侵略斗争中的忠勇志士,“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显示出画家忠心爱国、关心国家命运、斥责奸佞之徒的正义精神。这幅画意在表达忠贞不渝的爱国情节,并辛辣的批评了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使得伯夷叔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崇高气节广为推崇,唤起众人共鸣,在精神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一位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室南移,并死里逃生的画家李唐来说,正是这些独有的经历深深地影响并决定了其对《采薇图》的崇高描绘。在内容取材上借助伯夷、叔齐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在情感及气节;通过布局、笔墨技法等方面来塑造作品的崇高之处,使伯夷叔齐所生存的艰难环境进一步加深,使作品所表达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崇高精神更易鼓舞后人。所以说,李唐的《采薇图》可谓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情感,表现绘画崇高之美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李莉.艺术美学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73.
【2】周林生,单国强.宋元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71.
【3】张书珩,李涛.宋代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蔡罕.李唐绘画研究.杭州大学学报[J].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