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许多教师都认为山脚没有风光,第一课时挖掘不出亮点,不容易出彩。大凡公开课、比武课没人选上第一课时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只要教师在题眼、文眼两方面下足工夫,第一课时还是有精彩可挖的。
张目——究题眼。
题眼,即题目的重点词。众所周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点明文章的主旨;有的揭示文章的线索……毫无疑问,教师巧造势,妙设计,让学生在课始解题:初读、体会、质疑、猜测、品读,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欲。
如我在讲授《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揭题后让学生初读课题,然后提问:“关于葬礼,你知道多少?”学生大多经历过葬礼,有生活经验,所以发言踊跃:有的学生说人死了,亲属为他举行葬礼;有的学生说大家参加葬礼都带白孝穿黑色衣服,不可以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有的学生说参加葬礼的人心情都很悲痛……我又适时播放低沉的音乐,营造悲伤的氛围。这时我再次叫学生读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加上了悲痛的语气。我又问:“题目的重点词是什么?”学生抢着说:“是特殊”,我便接着追问:“特殊是什么意思?反义词又是什么?”学生又答:“是与众不同,和一般的不一样,反义词是普通。”我再问:“是啊,有普通的葬礼,就有特殊的葬礼,说到这儿,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呢?”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质疑:“课文中的葬礼特殊在哪儿呢?”至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水到渠成地被完全激发了,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疑)”的基调。
解题过程就是学生渐入佳境的过程,在教师揭疑和学生质疑、教师有效引领和学生主动思考的不断转换中,实现了“入境始于亲”的初步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主动探究、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举纲——研文眼。
文眼,即全文的中心句。无需多言,中心句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只要有留意中心句的意识,学生大都能在初读课文后找到。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心句统领全文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课中研读中心句的过程中有效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次,听名师讲授《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在自由初读感知课文后找到了文尾的中心句: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小黑板或幻灯呈现这一句话让学生整体再品读,接着教师激发疑问:“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地方特殊吗?”生恍然大悟,这个中心句里包含两对反义词: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教师再启发:“如果仅仅是空口说白话,你会相信这个道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教师顺势而上:“课文用什么方法让我们相信的呢?”学生略加思索后说:“举例子”。师乘胜追击:“联系中心句,你有哪些问题呢?”有学生问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是谁,实现了什么美好的理想;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又是谁,没有实现什么美好的理想?最后教师再点名开火车朗读全文,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自己去寻找、去发现答案。
一点突破,辐射全篇。方法虽简单,但操作性强。学生在轻松、有序的中心句研读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成就感,梳理脉络、理解内容自然势如破竹。研文眼,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第一课时相对于第二、第三课时是平淡无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出彩。只要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究题眼、研文眼,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句,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试想:没有教师的深入,哪有学生的浅出呢?当教师做到了深钻研、小切口、巧探究,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秀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也一定能闪耀着亮点,绽放出精彩,即使是第一课时,也必能如礼花般绚烂!
张目——究题眼。
题眼,即题目的重点词。众所周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点明文章的主旨;有的揭示文章的线索……毫无疑问,教师巧造势,妙设计,让学生在课始解题:初读、体会、质疑、猜测、品读,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欲。
如我在讲授《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揭题后让学生初读课题,然后提问:“关于葬礼,你知道多少?”学生大多经历过葬礼,有生活经验,所以发言踊跃:有的学生说人死了,亲属为他举行葬礼;有的学生说大家参加葬礼都带白孝穿黑色衣服,不可以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有的学生说参加葬礼的人心情都很悲痛……我又适时播放低沉的音乐,营造悲伤的氛围。这时我再次叫学生读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加上了悲痛的语气。我又问:“题目的重点词是什么?”学生抢着说:“是特殊”,我便接着追问:“特殊是什么意思?反义词又是什么?”学生又答:“是与众不同,和一般的不一样,反义词是普通。”我再问:“是啊,有普通的葬礼,就有特殊的葬礼,说到这儿,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呢?”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质疑:“课文中的葬礼特殊在哪儿呢?”至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水到渠成地被完全激发了,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疑)”的基调。
解题过程就是学生渐入佳境的过程,在教师揭疑和学生质疑、教师有效引领和学生主动思考的不断转换中,实现了“入境始于亲”的初步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主动探究、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举纲——研文眼。
文眼,即全文的中心句。无需多言,中心句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只要有留意中心句的意识,学生大都能在初读课文后找到。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心句统领全文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课中研读中心句的过程中有效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次,听名师讲授《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在自由初读感知课文后找到了文尾的中心句: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小黑板或幻灯呈现这一句话让学生整体再品读,接着教师激发疑问:“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地方特殊吗?”生恍然大悟,这个中心句里包含两对反义词: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教师再启发:“如果仅仅是空口说白话,你会相信这个道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教师顺势而上:“课文用什么方法让我们相信的呢?”学生略加思索后说:“举例子”。师乘胜追击:“联系中心句,你有哪些问题呢?”有学生问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是谁,实现了什么美好的理想;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又是谁,没有实现什么美好的理想?最后教师再点名开火车朗读全文,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自己去寻找、去发现答案。
一点突破,辐射全篇。方法虽简单,但操作性强。学生在轻松、有序的中心句研读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成就感,梳理脉络、理解内容自然势如破竹。研文眼,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第一课时相对于第二、第三课时是平淡无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出彩。只要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究题眼、研文眼,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句,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试想:没有教师的深入,哪有学生的浅出呢?当教师做到了深钻研、小切口、巧探究,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秀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也一定能闪耀着亮点,绽放出精彩,即使是第一课时,也必能如礼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