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与“问津机制”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化机制的关系是个大题目,是理论文章喜欢涉及的话题,但地域文化理论并没有催生有效的文化机制,而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机制又不能被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因此地域文化的实践和研究基本是脱节的。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落后于理论,二是实践超越了理论。这里只谈后者。
  地域文化需要传承,但传承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研究之上,而有效的研究又必须依托一个学术平台来展示和传播。以往的地域文化理论,多着重于研究用什么理论来研究地域文化,如何认定可传承的文化,对于如何搭建一个具体的传承文化的学术平台,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更没有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例。天津问津书院在当下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文化研究进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民间机构搭建的传承城市文化的学术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摸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机制,因这个机制出自天津问津书院的文化实践,故名之曰“问津机制”。
  “问津机制”的特点
  “问津机制”是以研究为中心,集研究、出版和传播为一体,多向互动的机制。地域文化需要传承,就必须面对“过去”,而研究“过去”,把必须知道的“过去”谈出来,才能把必须继承的东西担当起来。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研究者认定的必须知道的“过去”呈现出来,用何种形式呈现出来?天津问津书院的办法是用刊物和丛书来及时汇集和呈现研究天津地域文化的成果。方形小刊《问津》是用内刊来集聚“小成果”,广泛联系作者。“问津文库”是以公开出版物推出系列丛书,把过硬的学术成果通过常规渠道推向社会。现在“问津文库”的总数已接近60种,研究天津地域文化的学者逐渐聚集到了“文库”的大旗下。
  “问津机制”是利用人脉积累成为循环流动的学术活水
  天津问津书院在小刊和“文库”之外,及时推出了问津讲坛和问津学术年会,使得人脉成为循环流动的学术活水,而循环的中心就是天津问津书院。问津讲坛,每月一次,基本形式是一个人讲,大家听,单向传播。但因参与者多是和主讲人有私交的研究者,因此参加者不仅是学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学术信息的携带者,在单向传播的同时,私下往往有双向或多向交流。更为关键的是问津讲坛把讲坛内容及时推向社会:一是演讲的核心内容及时转换成访谈文章在报纸刊出,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大众;二是将演讲文章和访谈文章结集出版,及时转化成正规文獻并进入“知网”空间。这样,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及时进入了国家知识库。天津文化中的诸多“过去”经过这种“及时”处理,便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成为可触摸的过去、可聆听的传统、可传播的知识……
  年会是天津问津书院的年度盛会,当年的原创成果在此得以集体发声。年会是大家讲,大家听,多向传播,而会后出版的论文集则使年度研究精华随着出版物的流通实现了二度传播。年会论文集谈的都是必须知道的“过去”,所收文章各有所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不是汇集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章,而是证明了一个学术机制的存在。
  “问津机制”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
  一个时代的学术进步,靠的是众多学人的集体努力,但如何才能使众多学人既能单兵作战,又有集体冲锋的平台,就必须要有个合理的学术机制,否则众多学人只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战,分散努力,就形不成学术的合力,很难在文化上有创新和推进。“问津机制”是产生于学院外的学术机制,却并不排斥学院中人,而恰恰成了沟通体制内外学人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体制内外的学人在问津讲坛得以及时交流切磋,新史料、新问题、新方法在此得以碰撞交锋,研究空间在这种交流碰撞中得以拓展,天津地域文化研究由此异军突起,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
  谭往自然首先要有“料”,但如何才能将众人手中的料变成“学”,就必须强调“术”,而“术”就是机制。因此不仅要为将“料”变成“学”的研究者点赞,更要为实施“问津机制”的天津问津书院和设计“问津机制”的王振良点赞。因为他们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内容,创立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机制,也为丰富和深化地域文化研究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其他文献
时光不老,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书永载大百科出版史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曾有这样一支编辑队伍:他们心系儿童,不负使命,自主创新,在商业化的出版大潮以及同质化的出版洪流中,始终坚守文化的自信和出版人的自省。十余年间他们心手相连,同声同气,唱响自豪的同一首歌——“为中国孩子编自己的百科全书”。他们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和认可,他们以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缔造了百科出版的精美华
期刊
最是书香能致远,至乐何如诵好诗。为提升读者朋友的国学修养,满足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诗词的欣赏水平,黑龙江省图书馆自2015年7月以来连续面向社会大众开办四期古诗词吟唱公开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项目概况  黑龙江省图书馆一直以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积极探索多途径的文化傳播模式,主动承担社会教育职责,自2015年7月起联合黑龙江
期刊
无庸讳言,武汉沦陷史研究曾经长期受到冷落。我虽然对日军侵略暴行做过若干系统揭露工作,但那只限于南京市内,并非武汉本地, 因此内心常怀愧疚之感。有件事使我尴尬。2002年,日本“铭心会(南京) ”会长松冈环率团专程前来武汉,调查武汉沦陷时期日军暴行。她是我在从事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术活动中结识的亲密战友, 我当时正在汉城大学参加世界史国际研讨会,且还是大会主题发言人之一,只能委托两位年轻学者接待。
期刊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坚持“一个统领”、打造“三型集团”的战略部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坚持内容建设、内容创新为核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书香中国”和“北京阅读季”读书活动的号召,按照“北京阅读季”的推广模式,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举办了系列活动。活动受到了出版业界、新闻媒体的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创办到今年已经40年了。40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已先后出版两版,现在还在继续编纂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以严谨专业的学术水准、权威准确的条目内容,在读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在市场上形成了知名品牌,成为文化出版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为纪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40周年,本刊特制作了一个专题,并对该
期刊
6月30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新阅读杂志社承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戏曲学院协办的“凝聚推动全民阅读的力量”人民出版社读书会阅读推广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揭晓了“阅读推广优秀合作机构”“阅读之星”“阅读推广优秀名家”的获奖名单并给予表彰。  本次阅读推广大会以“凝聚推动全民阅读的力量”为主题,旨在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期刊
2018年7月19日,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本届书博会秉持展、销、阅相结合的办展精神,着力将主会场打造成一个汇集中国出版业成果、成就的展销平台。凸显“时代主题”“融合发展”“全民阅读”“现场交易”“科技含量”“知识关爱”“绿色节俭”“展会联运”等亮点。书博会设置一个主会场,五个分会场面向市民优惠售书,并开通了香港与深圳之间的巴士,方便与此间召开的香港书展
期刊
2014年以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承办的“勉学书屋”公益项目,已在湖北省红安县、襄阳市和宜昌市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里建立了27所“勉学书屋”阅览室,捐赠图书、期刊及电子出版物共380万元码洋。这个项目不仅为革命老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书籍和场地,也为关注老区发展的组织和各界爱心人士搭起了一个公益平台。为了解老区少
期刊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建,报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批准,盐商查为义捐旧宅助成。卢见曾取“汛海问津”之义为书院命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书院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问津书院是古代天津建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社会影响最广的教育机构。  今天重建的天津问津书院在探索实践中成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天津问津书院和河北区
期刊
不知不觉中,天津问津书院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至今,天津问津书院揭牌剪彩仪式的场景,仍深存于我脑海之中。当我从问津学人侯福志先生的博客里知道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应邀为书院揭牌时,我的心为一个文化载体的诞生欢呼雀跃;当看到天津问津书院学者云集,理事长王振良先生气宇轩昂、信心满怀的样子时,我心里又浮过一丝忧虑:从古至今,受传统私塾文化的影响,华夏大地的书院多如牛毛,多数书院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天津问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