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有一种艺术被人评价为‘既传统又现代,既东方又西方’,那么它要么是浅尝辄止的艺术,要么就不是艺术。”
——沈伟
挎着5D MarkII从事着艺术考古的工作,品着新茶却面对着千年石狮,在美术馆种过葱策展,在阳台上种莲花画画,读佛经也做收藏,除此之外,沈伟的水墨花鸟、艺术策展在画坛颇有成就,他自言,这三种身份并非“跨界”,而是一脉相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想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沉淀下来。”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沈伟:“学问中,沈伟将限制作为拓展领地,反获取了更多空间。”
也许,限制是种界限,却并不代表极限,深度是种自我要求,却并不代表固步自封,当限制遇上深度,开启的却是一个无比宽阔的空间。
葱、咖啡与实验艺术
如果不是看照片,无法想象面前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留着寸头的学者,十年前曾经留着长发,新艺术对于沈伟来说并不陌生。
2001年,在参加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展期间,沈伟做了一件至今还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那就是他在美术馆二楼铺了十多个平方的沙子种葱,让这个家长里短的调味料进入了大雅之堂,向大家展示了青葱逐渐枯萎,并随着艺术展一起撤走的全过程。
“外界媒体对我的这项举动进行了诸多解读,我的想法很简单,中国人讲气韵,葱很像兰草,但是两种植物的内涵却天渊之别,此外,伴着刺鼻的葱味浏览实验艺术展,以及枯萎的葱随着画展结束而撤走,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沈伟说。
使得沈伟改变思维模式的是他在欧洲游学的一次经历,当时,他在一位德国电视导演的家里看他引以为豪的Video Art,在长达40多分钟的时间里,他能看到的是这位导演一刻不停地在镜头前喝着咖啡念念有词,但却听不懂他说的德语。沈伟说,“也许这个艺术作品非常深刻的道出了这个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但是限于艺术语言,它的内容和深层次的东西无法让我理解。”
通过这件事情,沈伟开始反思,新艺术根植于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简单的搬到中国只能解决形式的问题,却并不能解决内容的问题。譬如他种的葱,如果脱离了中国约定俗成的文化背景,就立刻变得空洞无比。
“回过头来看艺术的本身,或者我们艺术创作的本原,你会发现,艺术的创造性并不是虚空的存在,而是我们的现状与传统的朴素关系,历史并不简单。”沈伟说。
交响乐、莲花与深度艺术
“光有形式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的永恒是因为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关键恰恰不在于它的变,而是不变。”沈伟说。譬如莲花、譬如交响乐……
在沈伟的画室中,随处皆有莲的印记,从他的画,到干化的莲房,再到文殊坐狮背上的莲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儒释道还是历史沉淀,莲都集中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许多基础性内涵。
为了画莲,沈伟干脆在自家的阳台上放置古雅的瓷盆,种起了莲花,竟成为了所在楼层的一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彬这样评价他的莲:“沈兄画莲的耐人寻味之处并不限于技巧,更在于它的境界,他的画,有着一种特别吸引现代都市中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获得,既有赖于画面具有设计意味的构成感,也有赖于充满现代感的画面中仍然能寻绎到古典的影子。”
“艺术不是凭空诞生的,需要传承,而传承艺术应该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人们常常提到创新、跨界,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纯粹的艺术,追求的应当是深度。”沈伟说,“西方的交响乐已经演奏了数百年,艺术家们的追求是在特定的旋律节奏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理解,我们做的事情也是如此。”
沈伟对他所策划的展览有四大要求:一是思想观念要具有知识分子的情怀,要承载自己对本土价值的了解;二是要对艺术和历史经验有深度认知,三是艺术要靠作品说话,艺术家自身要有行业天赋,四是任何作品都要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传统形态的价值。
限制,却并不代表束手束脚,反倒是一种门槛,对于艺术深度的探寻,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沈伟
挎着5D MarkII从事着艺术考古的工作,品着新茶却面对着千年石狮,在美术馆种过葱策展,在阳台上种莲花画画,读佛经也做收藏,除此之外,沈伟的水墨花鸟、艺术策展在画坛颇有成就,他自言,这三种身份并非“跨界”,而是一脉相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想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沉淀下来。”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沈伟:“学问中,沈伟将限制作为拓展领地,反获取了更多空间。”
也许,限制是种界限,却并不代表极限,深度是种自我要求,却并不代表固步自封,当限制遇上深度,开启的却是一个无比宽阔的空间。
葱、咖啡与实验艺术
如果不是看照片,无法想象面前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留着寸头的学者,十年前曾经留着长发,新艺术对于沈伟来说并不陌生。
2001年,在参加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展期间,沈伟做了一件至今还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那就是他在美术馆二楼铺了十多个平方的沙子种葱,让这个家长里短的调味料进入了大雅之堂,向大家展示了青葱逐渐枯萎,并随着艺术展一起撤走的全过程。
“外界媒体对我的这项举动进行了诸多解读,我的想法很简单,中国人讲气韵,葱很像兰草,但是两种植物的内涵却天渊之别,此外,伴着刺鼻的葱味浏览实验艺术展,以及枯萎的葱随着画展结束而撤走,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沈伟说。
使得沈伟改变思维模式的是他在欧洲游学的一次经历,当时,他在一位德国电视导演的家里看他引以为豪的Video Art,在长达40多分钟的时间里,他能看到的是这位导演一刻不停地在镜头前喝着咖啡念念有词,但却听不懂他说的德语。沈伟说,“也许这个艺术作品非常深刻的道出了这个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但是限于艺术语言,它的内容和深层次的东西无法让我理解。”
通过这件事情,沈伟开始反思,新艺术根植于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简单的搬到中国只能解决形式的问题,却并不能解决内容的问题。譬如他种的葱,如果脱离了中国约定俗成的文化背景,就立刻变得空洞无比。
“回过头来看艺术的本身,或者我们艺术创作的本原,你会发现,艺术的创造性并不是虚空的存在,而是我们的现状与传统的朴素关系,历史并不简单。”沈伟说。
交响乐、莲花与深度艺术
“光有形式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的永恒是因为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关键恰恰不在于它的变,而是不变。”沈伟说。譬如莲花、譬如交响乐……
在沈伟的画室中,随处皆有莲的印记,从他的画,到干化的莲房,再到文殊坐狮背上的莲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儒释道还是历史沉淀,莲都集中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许多基础性内涵。
为了画莲,沈伟干脆在自家的阳台上放置古雅的瓷盆,种起了莲花,竟成为了所在楼层的一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彬这样评价他的莲:“沈兄画莲的耐人寻味之处并不限于技巧,更在于它的境界,他的画,有着一种特别吸引现代都市中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获得,既有赖于画面具有设计意味的构成感,也有赖于充满现代感的画面中仍然能寻绎到古典的影子。”
“艺术不是凭空诞生的,需要传承,而传承艺术应该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人们常常提到创新、跨界,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纯粹的艺术,追求的应当是深度。”沈伟说,“西方的交响乐已经演奏了数百年,艺术家们的追求是在特定的旋律节奏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理解,我们做的事情也是如此。”
沈伟对他所策划的展览有四大要求:一是思想观念要具有知识分子的情怀,要承载自己对本土价值的了解;二是要对艺术和历史经验有深度认知,三是艺术要靠作品说话,艺术家自身要有行业天赋,四是任何作品都要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传统形态的价值。
限制,却并不代表束手束脚,反倒是一种门槛,对于艺术深度的探寻,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