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画而生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一个出身农家的孩子,只念过两年私塾,识得三百字。少年时拜师学做木匠,他刻的木雕,喜鹊登梅,松鹤延年,栩栩如生,深得众人喜爱。过年时,他为乡亲们画门神,惟妙惟肖。做完了木工活,就捧着《诗经》《论语》看个不停,他读书痴迷得忘了挑水、砍柴。那时他仅14岁,还是小少年,却要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他便是大师齐白石。
我喜欢白石老人笔下的瓜果菜蔬,鱼虫虾蟹,世间任何一种植物、小生物他都能入画,透着尘世生活的烟火气与喜悦,洋溢着寻常人世的一缕温情。
在那幅《他日相呼》中,画上有两只毛茸茸的小鸡,正在争抢一只蚯蚓,两只小鸡紧紧咬住蚯蚓,都不松口。这两只小鸡何尝不是两个小孩儿?为抢夺好吃的食物动起手来,争得面红耳赤,打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雨过天睛,人又和好了,如小鸡一般挤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的画酣然纯朴,有一颗天真未泯的童心。
白石老人暮年时,笔下的虾愈发鲜活,栩栩如生,犹如一群漫步清流的小虾,一不留神游到了纸上,灵动之极。自石老人常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是的,任何一种艺术,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来不是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他还说“余六十年来画虾之功夫若磨剑”。铸剑者十年磨一剑,他画虾细细观察、揣摩,苦练了60年。
白石老人与老舍先生是忘年之交。有一年过春节,老舍先生引用几句古诗,请90岁的白石老人照诗作画。其中一句便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要用视觉形象来表现诗的意境,大概是作画最难的。思考良久后,画上一条涓涓清流自山谷中流淌而来,溪流中有几只黑脑袋的小蝌蚪,它们愉悦地嬉闹着,顺流而下。溪水中不见一只大青蛙,却让人仿佛置身蛙鸣阵阵、稻香遍野的田野,听溪水潺潺,鸟语花喧。诗情画意,余韵袅袅。不由得让人惊叹,画中逸品,并不是无声,它是有声有色,静中有动。
诗情和画意紧紧缠绕,浑然一体,让人分不清是先有诗还是先有画,仿佛诗人几百年前的诗句,是为白石老人的画作而题的。
古代文人最喜欢的“四君子”与“岁寒三友”是被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的素材,它们被文人用来表达自己高洁、孤傲、冷寂的内心,彻底绝了尘世的烟火气。而白石老人打破了历代文人画的传统,他一反常态,以果蔬鱼虫、植物花草入画,平易质朴,生机盎然,一派天趣。不论是柿子、丝瓜、葫芦,还是蜘蛛、螳螂、乌鸦、春牛、肥猪,他都拿来入画,大俗大雅,弥漫着对天地万物的敬意。他留下的几万幅画作,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却无一雷同。世间点滴都在他的笔下,传达他于万物深深的情意。
他曾题画云:白石老人心闲气静时一挥。沉静、寂寞、闲逸,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他是一个远离功名浮躁,亲近自然和泥土的人,他的心沉浸在画里,在草木山水之间,一活就是近百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来自尘世,唯有对尘世怀着深深眷恋的人,才能如此细腻传神地表现俗世之美与自然之美。大师从来都是赤子,深爱着世间值得爱的一切。
有的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他的一生仿佛是为画而生,一活就是近百岁,留下那些传世的杰作,走了。
他把一生放在画里,用漫长的百年岁月,结一个果。
留将一面与梅花
作家朱自清评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
丰子恺有一幅画,画上一座小屋,院中梅花盛开。梅树下摆放一张小桌,三把竹椅,三人围挫,面对一树梅花。画上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丰先生喜欢画梅花。在另一幅画中,一个人站在梅树下,仰着头,独自赏梅。天空刚落过雪,一树梅花似雪中索颜红妆的女子,白雪红颜,棚看两不厌。树下已是落红翩翩,画上有诗:“触日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丰先生性情高沽,一生知己是梅花。人和花的情缘,何尝不是人与人的情缘?一生有两三个赏心之人,足矣。
他笔下关于孩子的画,一幅接着一幅,童趣盎然,简洁温情。
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胖胖的,光头,短衣短裤,予握着两个大蒲扇夹在腿下当成车轮。原来,他定菠慕邻家孩予有一辆三轮车而自己没有,就用人蒲扇发明一个骑着吧。
《花生米不满足》画的还是这个孩子,坐在桌前,桌上散落着几颗花生米。他嫌妈妈给的太少不够吃,于是生气了,撅肴嘴,皱着眉,内心的不满足、不快乐表现在眼睛眉毛上。寥寥数笔,生动可爱。一个憨态可掬,喜怒哀乐都在脸上的孩子跃然纸上。
读他的丽,人的内心一瞬间像云朵一样柔软。童真是成年人遗失在岁月中的珍珠,我们已多少年不再拥有了?
丰先生的画里有诗情,画里有爱意,画里有悲悯,画里更有说不尽的禅意。
《冬日同乐》图中画了一对老人,坐在家门前的矮凳上。天寒,他们将双手拢在衣袖里取暖。脚下蹲着一只狗,门槛上卧着一只猫,光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对白发的老人坐在冬口阳光下晒太阳,有小动物相依相伴着,天地间一派和睦安详,岁月静好都在画里。我久久地看着这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将我覆盖。读丰先生的画,让我的灵魂一次次贴近泥土,贴近故乡、河流、草木、花香,贴近童年,贴近生命的根。
秋夜里,随手翻翻枕边的《子恺画集》,画里有花草、鱼虫、蚂蚁、孩子、月光、清风,处处以小见大,读之余味悠长。世间万物,他都拿来入画。恬淡美好,酣然淳朴,一派天趣。守着岁月枯荣,似水流年。尘世的暖意都在画里,对万物的爱与悲悯都在他的画里。
无言之美
清晨的湖面,薄雾笼罩,水边立着一丛从青竹,水面上有白鹭如精灵般掠过,远处飘来一叶小舟,是早起的渔人在撒网捕鱼,小船荡起层层涟漪,唤醒梦里的秋湖。我仿佛站在一幅画卷前静静赏渎,这位画家就是日本的东山魁夷。
他有一幅名为《晨静》的画,画而人量使用淡青、淡蓝、深蓝色,让人想起沉静的秋湖。他的画展现着东方文化优雅、龠蓄、静谧之美。
他的另一幅画名为《月唱》。湛蓝的夜空挂若一轮圆月,并不明朗的月下是深蓝的山峦和莽芥从林。水中也泊着一轮月亮,犹如一枚碧玉。天地万物此刻都缄默不语,唯有虫鸣如流水。月下,几乎隐隐传来清远的笛声,如自鸟掠过湖水。蓝色是冷色调的,它含蓄、恬淡、沉静,有着淡淡的乡愁与忧伤。所以,作家川端康成说过:“每逢赏月,一种日本式的哀伤,总会淡淡潜入心头。”其实,在日本文化里,悲哀与美从来都是一脉相通的。
他的风景画和中国水墨画有着天壤之别。水墨画讲究留白,他的画却铺满蓝色、青色、绿色。面对画中的无数种色彩,让人忽然感到文字的苍白。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画中的一切。可见,美到极致的东西往往是令人沉默无言,不着一字的,仿佛每一种解释都会让画的意蕴尽失。所以,他的画如一首意境悠远的诗,不能诠释,不能解读,仿佛一开口诗意就会悄悄溜走。也许,这就是“妙不可言”所指的那种境界。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你永远无法定义它,但是,你却能一眼认出它。
其实,他的人生之路充满艰辛与苦难。战争结束时,他的家人已无一幸存。他写道:“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净福和平安的人。”人生的不幸没有给他的画作带来多少寒意,相反,他的绘画着色温情,柔和,有着饱满而温暖的力量。湖水,森林,阳马,落了一地的樱花,都笼罩在青绿、深蓝的色彩中,有着梦幻一般的美,那样的静美,几乎只在梦中。
战争结束后,他独自背着行囊,山中看月,海上看云,寄情山水,创作出一批杰出的作品。也许,只有沉浸在绘画中,才能拯救他备受煎熬的灵魂。他说:“面对高山大海,我感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最纯粹的人。”是的,关注山川河流的人,是有大情怀的。他的画传承了大和民族的审美观“物之哀”,怀着对自然和人生深深的依恋和淡淡的伤感,他毕生的精力,都在探索、表达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路上,孜孜以求。
如果说文字是一味抚慰心灵的良药,那么,尔山魁夷笔下的的世界亦如此。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一个出身农家的孩子,只念过两年私塾,识得三百字。少年时拜师学做木匠,他刻的木雕,喜鹊登梅,松鹤延年,栩栩如生,深得众人喜爱。过年时,他为乡亲们画门神,惟妙惟肖。做完了木工活,就捧着《诗经》《论语》看个不停,他读书痴迷得忘了挑水、砍柴。那时他仅14岁,还是小少年,却要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他便是大师齐白石。
我喜欢白石老人笔下的瓜果菜蔬,鱼虫虾蟹,世间任何一种植物、小生物他都能入画,透着尘世生活的烟火气与喜悦,洋溢着寻常人世的一缕温情。
在那幅《他日相呼》中,画上有两只毛茸茸的小鸡,正在争抢一只蚯蚓,两只小鸡紧紧咬住蚯蚓,都不松口。这两只小鸡何尝不是两个小孩儿?为抢夺好吃的食物动起手来,争得面红耳赤,打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雨过天睛,人又和好了,如小鸡一般挤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的画酣然纯朴,有一颗天真未泯的童心。
白石老人暮年时,笔下的虾愈发鲜活,栩栩如生,犹如一群漫步清流的小虾,一不留神游到了纸上,灵动之极。自石老人常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是的,任何一种艺术,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来不是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他还说“余六十年来画虾之功夫若磨剑”。铸剑者十年磨一剑,他画虾细细观察、揣摩,苦练了60年。
白石老人与老舍先生是忘年之交。有一年过春节,老舍先生引用几句古诗,请90岁的白石老人照诗作画。其中一句便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要用视觉形象来表现诗的意境,大概是作画最难的。思考良久后,画上一条涓涓清流自山谷中流淌而来,溪流中有几只黑脑袋的小蝌蚪,它们愉悦地嬉闹着,顺流而下。溪水中不见一只大青蛙,却让人仿佛置身蛙鸣阵阵、稻香遍野的田野,听溪水潺潺,鸟语花喧。诗情画意,余韵袅袅。不由得让人惊叹,画中逸品,并不是无声,它是有声有色,静中有动。
诗情和画意紧紧缠绕,浑然一体,让人分不清是先有诗还是先有画,仿佛诗人几百年前的诗句,是为白石老人的画作而题的。
古代文人最喜欢的“四君子”与“岁寒三友”是被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的素材,它们被文人用来表达自己高洁、孤傲、冷寂的内心,彻底绝了尘世的烟火气。而白石老人打破了历代文人画的传统,他一反常态,以果蔬鱼虫、植物花草入画,平易质朴,生机盎然,一派天趣。不论是柿子、丝瓜、葫芦,还是蜘蛛、螳螂、乌鸦、春牛、肥猪,他都拿来入画,大俗大雅,弥漫着对天地万物的敬意。他留下的几万幅画作,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却无一雷同。世间点滴都在他的笔下,传达他于万物深深的情意。
他曾题画云:白石老人心闲气静时一挥。沉静、寂寞、闲逸,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他是一个远离功名浮躁,亲近自然和泥土的人,他的心沉浸在画里,在草木山水之间,一活就是近百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来自尘世,唯有对尘世怀着深深眷恋的人,才能如此细腻传神地表现俗世之美与自然之美。大师从来都是赤子,深爱着世间值得爱的一切。
有的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他的一生仿佛是为画而生,一活就是近百岁,留下那些传世的杰作,走了。
他把一生放在画里,用漫长的百年岁月,结一个果。
留将一面与梅花
作家朱自清评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
丰子恺有一幅画,画上一座小屋,院中梅花盛开。梅树下摆放一张小桌,三把竹椅,三人围挫,面对一树梅花。画上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丰先生喜欢画梅花。在另一幅画中,一个人站在梅树下,仰着头,独自赏梅。天空刚落过雪,一树梅花似雪中索颜红妆的女子,白雪红颜,棚看两不厌。树下已是落红翩翩,画上有诗:“触日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丰先生性情高沽,一生知己是梅花。人和花的情缘,何尝不是人与人的情缘?一生有两三个赏心之人,足矣。
他笔下关于孩子的画,一幅接着一幅,童趣盎然,简洁温情。
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胖胖的,光头,短衣短裤,予握着两个大蒲扇夹在腿下当成车轮。原来,他定菠慕邻家孩予有一辆三轮车而自己没有,就用人蒲扇发明一个骑着吧。
《花生米不满足》画的还是这个孩子,坐在桌前,桌上散落着几颗花生米。他嫌妈妈给的太少不够吃,于是生气了,撅肴嘴,皱着眉,内心的不满足、不快乐表现在眼睛眉毛上。寥寥数笔,生动可爱。一个憨态可掬,喜怒哀乐都在脸上的孩子跃然纸上。
读他的丽,人的内心一瞬间像云朵一样柔软。童真是成年人遗失在岁月中的珍珠,我们已多少年不再拥有了?
丰先生的画里有诗情,画里有爱意,画里有悲悯,画里更有说不尽的禅意。
《冬日同乐》图中画了一对老人,坐在家门前的矮凳上。天寒,他们将双手拢在衣袖里取暖。脚下蹲着一只狗,门槛上卧着一只猫,光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对白发的老人坐在冬口阳光下晒太阳,有小动物相依相伴着,天地间一派和睦安详,岁月静好都在画里。我久久地看着这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将我覆盖。读丰先生的画,让我的灵魂一次次贴近泥土,贴近故乡、河流、草木、花香,贴近童年,贴近生命的根。
秋夜里,随手翻翻枕边的《子恺画集》,画里有花草、鱼虫、蚂蚁、孩子、月光、清风,处处以小见大,读之余味悠长。世间万物,他都拿来入画。恬淡美好,酣然淳朴,一派天趣。守着岁月枯荣,似水流年。尘世的暖意都在画里,对万物的爱与悲悯都在他的画里。
无言之美
清晨的湖面,薄雾笼罩,水边立着一丛从青竹,水面上有白鹭如精灵般掠过,远处飘来一叶小舟,是早起的渔人在撒网捕鱼,小船荡起层层涟漪,唤醒梦里的秋湖。我仿佛站在一幅画卷前静静赏渎,这位画家就是日本的东山魁夷。
他有一幅名为《晨静》的画,画而人量使用淡青、淡蓝、深蓝色,让人想起沉静的秋湖。他的画展现着东方文化优雅、龠蓄、静谧之美。
他的另一幅画名为《月唱》。湛蓝的夜空挂若一轮圆月,并不明朗的月下是深蓝的山峦和莽芥从林。水中也泊着一轮月亮,犹如一枚碧玉。天地万物此刻都缄默不语,唯有虫鸣如流水。月下,几乎隐隐传来清远的笛声,如自鸟掠过湖水。蓝色是冷色调的,它含蓄、恬淡、沉静,有着淡淡的乡愁与忧伤。所以,作家川端康成说过:“每逢赏月,一种日本式的哀伤,总会淡淡潜入心头。”其实,在日本文化里,悲哀与美从来都是一脉相通的。
他的风景画和中国水墨画有着天壤之别。水墨画讲究留白,他的画却铺满蓝色、青色、绿色。面对画中的无数种色彩,让人忽然感到文字的苍白。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画中的一切。可见,美到极致的东西往往是令人沉默无言,不着一字的,仿佛每一种解释都会让画的意蕴尽失。所以,他的画如一首意境悠远的诗,不能诠释,不能解读,仿佛一开口诗意就会悄悄溜走。也许,这就是“妙不可言”所指的那种境界。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你永远无法定义它,但是,你却能一眼认出它。
其实,他的人生之路充满艰辛与苦难。战争结束时,他的家人已无一幸存。他写道:“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净福和平安的人。”人生的不幸没有给他的画作带来多少寒意,相反,他的绘画着色温情,柔和,有着饱满而温暖的力量。湖水,森林,阳马,落了一地的樱花,都笼罩在青绿、深蓝的色彩中,有着梦幻一般的美,那样的静美,几乎只在梦中。
战争结束后,他独自背着行囊,山中看月,海上看云,寄情山水,创作出一批杰出的作品。也许,只有沉浸在绘画中,才能拯救他备受煎熬的灵魂。他说:“面对高山大海,我感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最纯粹的人。”是的,关注山川河流的人,是有大情怀的。他的画传承了大和民族的审美观“物之哀”,怀着对自然和人生深深的依恋和淡淡的伤感,他毕生的精力,都在探索、表达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路上,孜孜以求。
如果说文字是一味抚慰心灵的良药,那么,尔山魁夷笔下的的世界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