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邓文交谈,你会想到一条河。
一条发源于圣洁的高山之河,从汩汩流淌的清冽之水到激情的沧浪之水,知道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越过前方的险阻,无视风光旖旎的河汊,坚韧、平静、从容地流淌,向着所有河流的梦想之地——大海一往无前奔去。
我是个简单的人,邓文总是这样说。
事实上,他并不简单,年轻的他在一个对一般人来说十分深奥的材料微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了知名的学者;而更难得的是,他在全国人大代表一职上已连任三届,是一名年轻的“老代表”。
他的故事,并不传奇。但或者正是这份难得的简单,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因为这份简单里的深沉,因为这份平静下熠熠闪光的理想与责任。
破格的年轻教授,
一个求学者的执着与奋斗
邓文是个山里的苦孩子,和所有山里的苦孩子一样,打小就被长辈和老师教育着走出大山。五塘中学高中班主任把这个山里孩子的“星光大道”设计为“过长江、过黄河、漂洋过海”。
邓文酷爱物理。高中三年,无论在校还是放假在家,瘦弱的他从事完繁重的劳动任务后,总是第一时间捧起物理书如饥似渴地挑灯夜读。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所有专业选择栏里他全部填写“物理”。
1981年8月22日,这是邓文终身铭记的几个最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之一。他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了高校录取通知书。这份录取通知如同春蕾一般,绽放在这个青年的心头,也绽放在那个小山村——古井,这可是恢复高考后九塘公社(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所在地)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
在前行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诱惑——更快地成名,或者更多的财富。因为诱惑而困惑,因为困惑而迷茫,因为迷茫而失去最初的理想之人,太多太多了。但邓文没有,他深知,要达到目标,需要数十年如一日,一点一滴积少成多的恒心;需要安于清苦,甘于寂寞,甘于默默无闻,甘于做丑小鸭,百折不挠,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和勇气。
从留校任教到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条求索的人生轨迹没有分叉。
攻博期间,在一次实验中,为保证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邓文必须每小时进行一次数据记录存盘,同时为了避免停机造成数据中断,还得不间断地进行换样和充氢。连续三天日以继夜地工作,他满面倦容,双眼布满了血丝,庆幸的是,通过实验,他得到了较好的数据,并从理论上揭示了氢、硼与Ni3Al金属间化合物缺陷的相互作用微观机理。这项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研究所的所长奖学金。
1994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广西大学工作。因为研究成果突出,于1994年12月破格晋升物理学副教授,1997年5月又破格晋升物理学教授。
1998年初,邓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子能机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和意大利外交部的联合资助,赴意大利特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物理系电子与正电子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实现了高中班主任设计的路径——“过长江、过黄河、漂洋过海”。合作导师Antonio Zecca教授看着眼前这个年仅33岁的年轻人已是物理学教授,露出了少有的赞许之色。
回归的壮乡之子,
一份赤子之心的挚爱与牵挂
在特伦多大学物理系电子与正电子实验室勤奋工作了4年,邓文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成为Antonio Zecca教授的得力干将。工作合同到期前,他收到了Antonio Zecca教授要他长期留在该实验室工作的邀请。这是摆在年轻的前途远大的邓文面前铺满金光的前程——由此可以迅速地推向名与利的收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中国的传统精神里,还有一种士人的家国情怀。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邓文则回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怀着对家国的深厚情怀,2002年初,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广西大学。
作为壮乡子弟,邓文深感肩上的责任,更深刻地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具有一定规格和科研实力的实验室,则是高新技术研发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回乡之初,邓文没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他花力气、下功夫加强实验室建设,组建了电子陶瓷与微波器件实验室,并开展电子功能陶瓷器件和微波器件的研制工作,成功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和电子器件。
怎样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家乡成为邓文的思考。他积极与海内外学者交流学习,引进先进实验设备。被邓文对科学献身精神的感染,2010年,英国知名学者Bernard A. Goodman教授从瑞士日内瓦大学把一台虽已用过、但工作状态良好的Bruker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赠送给了邓文的课题组,这对课题组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型号新的电子顺磁共振谱仪价值相当于200多万元人民币,邓文的努力不仅为广西大学建设一流的物理科学实验室节约了资金,而且还深化了与国际权威专家及一流学术机构的友谊。2011年初,Bernard A. Goodman教授退休后,被广西大学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到邓文的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协助指导邓文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使得课题组的研究水平和层次有了很大提升。
主持《Fe-Ni合金中3d电子,超精细相互作用及其因瓦效应研究》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化学成分及合金元素对Fe-Al合金中3d电子的影响》等2项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低压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的关键科学基础及其实用技术》等8项省级科学基金项目,100多篇发表于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Intermetallics》《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的研究论文……在邓文看来,这一系列辛勤研究而得的科研成果,真正的价值在于转换为生产力。于是他同时还承担了多项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
“能在最爱的土地上成就最爱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邓文如是说。
年轻的老代表,
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责任
每年三月,全国“两会”都备受国内外瞩目。在5000多名代表委员中,邓文是其中之一。从1998年到2011年,已经14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了。虽然对大会堂的宏伟与庄严他早已熟悉,虽然在年复一年的会议中,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老代表”,但对邓文来说,每一次会议都是神圣而重要的,每一项议案和投票,都是慎重而负责的。
1998年,33岁的邓文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就踏上了赴意大利留学的旅程。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四年时间里,每到2月底,邓文都会从意大利飞回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提交议案和建议,“作为一名人民代表,这是我的责任”。
这简简单单的“责任”二字,在邓文心中有着千钧重。十四年来,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认认真真地履行着人大代表的职权,在社会保障、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议案和建议。
2001年,邓文借鉴意大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向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案组提交了“建立老年人生活保障的一个可能方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议案和建议的提出离不开实地考察,在走访了广西城乡结合部的几所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后,邓文在2011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建议》。令他欣慰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为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发展的阳光带来了希望。
在邓文心中,有一条河,在不息地奔流。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科学家,他无憾——选择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并做出了应该成就的价值,为广西、为国家,培养着专业人才,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个民族的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无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颗赤忱无私的博爱之心,始终不渝地奉行着代表人民大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使命,履行审议提议案质询等法定职责,坚定如一地追求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理想。
这条不息的河流,终将奔向大海。
责任编辑 全照立
一条发源于圣洁的高山之河,从汩汩流淌的清冽之水到激情的沧浪之水,知道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越过前方的险阻,无视风光旖旎的河汊,坚韧、平静、从容地流淌,向着所有河流的梦想之地——大海一往无前奔去。
我是个简单的人,邓文总是这样说。
事实上,他并不简单,年轻的他在一个对一般人来说十分深奥的材料微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了知名的学者;而更难得的是,他在全国人大代表一职上已连任三届,是一名年轻的“老代表”。
他的故事,并不传奇。但或者正是这份难得的简单,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因为这份简单里的深沉,因为这份平静下熠熠闪光的理想与责任。
破格的年轻教授,
一个求学者的执着与奋斗
邓文是个山里的苦孩子,和所有山里的苦孩子一样,打小就被长辈和老师教育着走出大山。五塘中学高中班主任把这个山里孩子的“星光大道”设计为“过长江、过黄河、漂洋过海”。
邓文酷爱物理。高中三年,无论在校还是放假在家,瘦弱的他从事完繁重的劳动任务后,总是第一时间捧起物理书如饥似渴地挑灯夜读。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所有专业选择栏里他全部填写“物理”。
1981年8月22日,这是邓文终身铭记的几个最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之一。他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了高校录取通知书。这份录取通知如同春蕾一般,绽放在这个青年的心头,也绽放在那个小山村——古井,这可是恢复高考后九塘公社(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所在地)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
在前行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诱惑——更快地成名,或者更多的财富。因为诱惑而困惑,因为困惑而迷茫,因为迷茫而失去最初的理想之人,太多太多了。但邓文没有,他深知,要达到目标,需要数十年如一日,一点一滴积少成多的恒心;需要安于清苦,甘于寂寞,甘于默默无闻,甘于做丑小鸭,百折不挠,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和勇气。
从留校任教到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条求索的人生轨迹没有分叉。
攻博期间,在一次实验中,为保证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邓文必须每小时进行一次数据记录存盘,同时为了避免停机造成数据中断,还得不间断地进行换样和充氢。连续三天日以继夜地工作,他满面倦容,双眼布满了血丝,庆幸的是,通过实验,他得到了较好的数据,并从理论上揭示了氢、硼与Ni3Al金属间化合物缺陷的相互作用微观机理。这项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研究所的所长奖学金。
1994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广西大学工作。因为研究成果突出,于1994年12月破格晋升物理学副教授,1997年5月又破格晋升物理学教授。
1998年初,邓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子能机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和意大利外交部的联合资助,赴意大利特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物理系电子与正电子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实现了高中班主任设计的路径——“过长江、过黄河、漂洋过海”。合作导师Antonio Zecca教授看着眼前这个年仅33岁的年轻人已是物理学教授,露出了少有的赞许之色。
回归的壮乡之子,
一份赤子之心的挚爱与牵挂
在特伦多大学物理系电子与正电子实验室勤奋工作了4年,邓文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成为Antonio Zecca教授的得力干将。工作合同到期前,他收到了Antonio Zecca教授要他长期留在该实验室工作的邀请。这是摆在年轻的前途远大的邓文面前铺满金光的前程——由此可以迅速地推向名与利的收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中国的传统精神里,还有一种士人的家国情怀。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邓文则回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怀着对家国的深厚情怀,2002年初,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广西大学。
作为壮乡子弟,邓文深感肩上的责任,更深刻地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具有一定规格和科研实力的实验室,则是高新技术研发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回乡之初,邓文没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他花力气、下功夫加强实验室建设,组建了电子陶瓷与微波器件实验室,并开展电子功能陶瓷器件和微波器件的研制工作,成功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和电子器件。
怎样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家乡成为邓文的思考。他积极与海内外学者交流学习,引进先进实验设备。被邓文对科学献身精神的感染,2010年,英国知名学者Bernard A. Goodman教授从瑞士日内瓦大学把一台虽已用过、但工作状态良好的Bruker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赠送给了邓文的课题组,这对课题组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型号新的电子顺磁共振谱仪价值相当于200多万元人民币,邓文的努力不仅为广西大学建设一流的物理科学实验室节约了资金,而且还深化了与国际权威专家及一流学术机构的友谊。2011年初,Bernard A. Goodman教授退休后,被广西大学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到邓文的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协助指导邓文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使得课题组的研究水平和层次有了很大提升。
主持《Fe-Ni合金中3d电子,超精细相互作用及其因瓦效应研究》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化学成分及合金元素对Fe-Al合金中3d电子的影响》等2项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低压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的关键科学基础及其实用技术》等8项省级科学基金项目,100多篇发表于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Intermetallics》《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的研究论文……在邓文看来,这一系列辛勤研究而得的科研成果,真正的价值在于转换为生产力。于是他同时还承担了多项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
“能在最爱的土地上成就最爱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邓文如是说。
年轻的老代表,
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责任
每年三月,全国“两会”都备受国内外瞩目。在5000多名代表委员中,邓文是其中之一。从1998年到2011年,已经14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了。虽然对大会堂的宏伟与庄严他早已熟悉,虽然在年复一年的会议中,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老代表”,但对邓文来说,每一次会议都是神圣而重要的,每一项议案和投票,都是慎重而负责的。
1998年,33岁的邓文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就踏上了赴意大利留学的旅程。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四年时间里,每到2月底,邓文都会从意大利飞回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提交议案和建议,“作为一名人民代表,这是我的责任”。
这简简单单的“责任”二字,在邓文心中有着千钧重。十四年来,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认认真真地履行着人大代表的职权,在社会保障、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议案和建议。
2001年,邓文借鉴意大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向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案组提交了“建立老年人生活保障的一个可能方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议案和建议的提出离不开实地考察,在走访了广西城乡结合部的几所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后,邓文在2011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建议》。令他欣慰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为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发展的阳光带来了希望。
在邓文心中,有一条河,在不息地奔流。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科学家,他无憾——选择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并做出了应该成就的价值,为广西、为国家,培养着专业人才,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个民族的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无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颗赤忱无私的博爱之心,始终不渝地奉行着代表人民大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使命,履行审议提议案质询等法定职责,坚定如一地追求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理想。
这条不息的河流,终将奔向大海。
责任编辑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