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范围,再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使学生主体性得以集中体现。这时教师不再是灌输者、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引领者、参与者。如果离开实践与探究性的学习而大谈“课堂的有效性”,那就是一句空话,毫无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孩子与生俱来有一种好奇心、求知欲,他们这种好奇来源于所关注的、所经历的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认识数学”成了新课程理念下追求有效教学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教师要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创设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以激发他们去探究、去实践、去求知。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智慧超市”,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进行“现场购物”活动。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购物、付款过程中,学生探究出了如何计算应付多少钱?如何付钱?如一块橡皮擦和一支铅笔一共是8角钱,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付款方式: 付4张2角;付8张1角;付1张5角、1张2角和1张1角……身临其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探究“元、角、分的进率及换钱”等知识点的欲望与兴趣。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解决“至少几个正方体能摆成一个较大正方体”的问题时,由于受“正方形的特征”这一思维定式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是“4个”,还形成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对抗”局面。“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我就让学生分组,用带来的同样大小的骰子或正方体小木块动手摆一摆。简单的操作,使他们悟出了知识的真谛。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优化过程,开发探究潜能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充满了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充分开发学生探究潜能,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引发学生思维
开放性的练习答案有多种,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开放性题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探究的高度,激发质疑探究的欲望。如在《植树问题》一课中,我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素材:学校要在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 )米种一棵,需要几棵树苗?提出如下要求:①小组确定植树间隔长度;②商定植树方案:有两端都种,有只种一端,有两端都不种的;③归纳探究结论。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展开开放性的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注重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反思活动可以使学生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在认知活动中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反思。反思可以引起学生回顾、分析和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完新知识后,引导学生反思:①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②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从反思中获取了探究的方法,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合作交流,注重探究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动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营造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中操作、观察、分析、归纳,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出数学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探究中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促进探究的实效性。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31-7后,我提出以下问题:①它的结果是多少?②用什么方法来计算?③可以怎样想呢?之后就让孩子们合作探究这些问题。我发现,同学们有的摆小棒,有的比划手指,有的列竖式;接着就是同组之间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出了解决“退位减”这一新问题的方法。老师又引导学生将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展示交流,给予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的个性和能力,增强了探究的实效性。
总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发展,在“交流”中长智,在“实践”中创新。增强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南区小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孩子与生俱来有一种好奇心、求知欲,他们这种好奇来源于所关注的、所经历的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认识数学”成了新课程理念下追求有效教学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教师要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创设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以激发他们去探究、去实践、去求知。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智慧超市”,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进行“现场购物”活动。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购物、付款过程中,学生探究出了如何计算应付多少钱?如何付钱?如一块橡皮擦和一支铅笔一共是8角钱,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付款方式: 付4张2角;付8张1角;付1张5角、1张2角和1张1角……身临其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探究“元、角、分的进率及换钱”等知识点的欲望与兴趣。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解决“至少几个正方体能摆成一个较大正方体”的问题时,由于受“正方形的特征”这一思维定式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是“4个”,还形成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对抗”局面。“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我就让学生分组,用带来的同样大小的骰子或正方体小木块动手摆一摆。简单的操作,使他们悟出了知识的真谛。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优化过程,开发探究潜能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充满了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充分开发学生探究潜能,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引发学生思维
开放性的练习答案有多种,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开放性题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探究的高度,激发质疑探究的欲望。如在《植树问题》一课中,我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素材:学校要在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 )米种一棵,需要几棵树苗?提出如下要求:①小组确定植树间隔长度;②商定植树方案:有两端都种,有只种一端,有两端都不种的;③归纳探究结论。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展开开放性的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注重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反思活动可以使学生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在认知活动中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反思。反思可以引起学生回顾、分析和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完新知识后,引导学生反思:①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②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从反思中获取了探究的方法,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合作交流,注重探究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动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营造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中操作、观察、分析、归纳,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出数学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探究中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促进探究的实效性。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31-7后,我提出以下问题:①它的结果是多少?②用什么方法来计算?③可以怎样想呢?之后就让孩子们合作探究这些问题。我发现,同学们有的摆小棒,有的比划手指,有的列竖式;接着就是同组之间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出了解决“退位减”这一新问题的方法。老师又引导学生将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展示交流,给予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的个性和能力,增强了探究的实效性。
总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发展,在“交流”中长智,在“实践”中创新。增强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