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耳猕猴事件,是整部《西游记》中的一大谜案;而问题的解决,又是唐僧和孙悟空二人关系中的一大关键。在取经团队的内部关系史上,六耳猕猴事件是继“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另一座里程碑。
一天晚上,迷迷糊糊将睡之际,忽被一条短信惊醒。短信是这样说的:“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真正的孙悟空在真假美猴王那一段被打死了, 因为他不太听话,如来就在那一时刻故意将孙悟空认定为假美猴王,唆使唯命是从的六耳猕猴将其打死并取代他的位置。这种说法好像有点道理。老师你怎么看?”
我是这样回复的:“别有寄托,或故作惊人之语,总之是为博取眼球的无稽之谈与胡说八道。”
放下手机,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在全民娱乐的时代,被娱乐、被黑,大概也是名著在劫难逃的命运吧。对于这种现象,我倒不像有些人那样义愤填膺,因为我觉得被娱乐也好、被黑也好,总好过被时代遗忘。毕竟,有人愿意拿《西游记》去娱乐、去黑,这本身就说明了《西游记》的价值。比如《醒世姻缘传》中的狄希臣,或是《玉娇梨》中的卢梦梨,一般的读者会关心他们到底是谁吗?恐怕就是他们想被调侃,大家都没有那份兴趣呢。
不过,对于灵山上被打死的是谁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把事情说清楚、道理讲明白为好。原因有两个,一是上网的多而看书的少,我很害怕类似的段子流传太广,最终会弄假成真;二是六耳猕猴的身份非常关键,而对这个关键问题,一般人恰恰又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那么,六耳猕猴到底是谁?
答案是:六耳猕猴不过是悟空的二心(或者叫异心)。换言之,悟空战胜六耳猕猴的过程,其实就是消灭自己那颗二心的过程。它不过是悟空内心争斗的一种外化的写法。
有些人可能不服。他们会说,六耳猕猴就是六耳猕猴,这是如来亲口说的。当初真假两个猴王从地下打到天上,又从人世打到阴间,无人能够分辨二者的真假,最后才在谛听的暗示下来到灵山,请求如来的决断。如来先问观音,你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观音说我法力有限,分辨不出。如来说这也难怪。你们虽有法力,但只知周天之事,不能辨周天之物。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观音问是哪四猴,如来说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最后一锤定音: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那么,说六耳猕猴是悟空的二心,难道是如来打了诳语吗?
如来没有打诳语,《金刚经》如是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般的出家人尚不打诳语,而况如来乎?如来所谓“六耳猕猴”,不过是一种方便说法。只是众生愚昧,打不破如来的盘中之谜,所以才会有其他的种种猜测,比如说六耳猕猴是悟空自己用毫毛变的,比如说打死的是孙悟空,活下来的是六耳猕猴,等等。
说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理由有三。
一是在三星洞学艺的时候,悟空打破了须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恳请祖师传给他道术的时候,就说过“此间并无六耳,只有弟子一人”的话。如来说假悟空的名字是“六耳猕猴”,就是从此而来。要真有所谓“六耳猕猴”的话,照妖镜前数一数耳朵就是了,哪里还需要跑到灵山去大费周章。
二是紧箍只有一个,观音已经套在了悟空的脑袋上,又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六耳猕猴的头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来其实已经在对大众的宣示中隐晦地指出了这一点:当他看到两个悟空来的时候,当时就说到,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那意思很清楚,你们都只有一心,但有人就是有二心,且二心之间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斗。如来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呢?我们的解释是,直接说出来,效果并不好。世间的许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与其说清楚,不如不说清楚。假如如来把谜底打破,说悟空恨不能打死唐僧,你让他们以后再如何相处而心无芥蒂呢?如来巧妙地用“六耳”来点醒悟空,这是留有余地,是非常高明的智慧。而悟空上前一棒将所谓“六耳猕猴”打死,也等于是向佛祖进行了保证:我的“二心”已经被我自己打消了,从此我就只有“一心”也就是向佛的心了。如来对悟空的表现很满意,所以才随后就对悟空说出了自己的承诺:只要你一心保着唐僧取经,将来成功,果位不会低于菩萨。而我们也确实看到,此后的悟空,果然就没有再干一件滥杀无辜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六耳猕猴”事件的发生是一件好事,通过这次事件,悟空的心性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和以前那个狠戾暴躁的猴王,已经有脱胎换骨之别了。
《西游记》的这种写法,是建立在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之上的,并且也有中国的文学传统作为基础。人在很多时候,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都会出现彼此矛盾纠结的两个自我。而将这两种纠结矛盾的自我分化为两个独立的人物,乃是文学史上一种早已有之的做法,而并非是《西游记》的独创。比如元代著名戏曲家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作品写张倩女爱上了王文举,念念不忘,她的灵魂离开了身体,追随王文举而去;而身体则留在家里,继续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两个张倩女,前者代表着她对感情的执着与狂野,后者则代表着她作为女孩子的羞涩与对现实的无奈。这两个张倩女都是真的,并且也都以为自己是唯一的。
真假猴王,亦复如是。真猴王,是悟空的真心、佛心、善心;假猴王,是悟空妄心、魔心、恶心。真假美猴王打得难分难解,正象征着内心的争斗乃是世界上最激烈的争斗;无人识得真假美猴王因而也就无从下手相助,正象征着内心世界的争斗,原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插手其中的。那么,为什么如来可以识别猴王的真假呢?原因很简单,如来最善于解决心理问题。如来有许多称号,其中之一就是“调御丈夫”,意思是如来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既然如此,二心的争斗在如来那里得到解决,就是应有之义了。
六耳猕猴事件,是整部《西游记》中的一大谜案;而问题的解决,又是唐僧和孙悟空二人关系中的一大关键。在取经团队的内部关系史上,六耳猕猴事件是继“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另一座里程碑。假如说“白骨精事件”的结果是使得孙悟空的大师兄地位不可动摇,那么,“六耳猕猴事件”则彻底消弭了悟空与唐僧师徒间的心结。从此以后,悟空对唐僧就越发毕恭毕敬,而唐僧就再也没有找过悟空的麻烦。
一天晚上,迷迷糊糊将睡之际,忽被一条短信惊醒。短信是这样说的:“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真正的孙悟空在真假美猴王那一段被打死了, 因为他不太听话,如来就在那一时刻故意将孙悟空认定为假美猴王,唆使唯命是从的六耳猕猴将其打死并取代他的位置。这种说法好像有点道理。老师你怎么看?”
我是这样回复的:“别有寄托,或故作惊人之语,总之是为博取眼球的无稽之谈与胡说八道。”
放下手机,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在全民娱乐的时代,被娱乐、被黑,大概也是名著在劫难逃的命运吧。对于这种现象,我倒不像有些人那样义愤填膺,因为我觉得被娱乐也好、被黑也好,总好过被时代遗忘。毕竟,有人愿意拿《西游记》去娱乐、去黑,这本身就说明了《西游记》的价值。比如《醒世姻缘传》中的狄希臣,或是《玉娇梨》中的卢梦梨,一般的读者会关心他们到底是谁吗?恐怕就是他们想被调侃,大家都没有那份兴趣呢。
不过,对于灵山上被打死的是谁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把事情说清楚、道理讲明白为好。原因有两个,一是上网的多而看书的少,我很害怕类似的段子流传太广,最终会弄假成真;二是六耳猕猴的身份非常关键,而对这个关键问题,一般人恰恰又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那么,六耳猕猴到底是谁?
答案是:六耳猕猴不过是悟空的二心(或者叫异心)。换言之,悟空战胜六耳猕猴的过程,其实就是消灭自己那颗二心的过程。它不过是悟空内心争斗的一种外化的写法。
有些人可能不服。他们会说,六耳猕猴就是六耳猕猴,这是如来亲口说的。当初真假两个猴王从地下打到天上,又从人世打到阴间,无人能够分辨二者的真假,最后才在谛听的暗示下来到灵山,请求如来的决断。如来先问观音,你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观音说我法力有限,分辨不出。如来说这也难怪。你们虽有法力,但只知周天之事,不能辨周天之物。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观音问是哪四猴,如来说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最后一锤定音: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那么,说六耳猕猴是悟空的二心,难道是如来打了诳语吗?
如来没有打诳语,《金刚经》如是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般的出家人尚不打诳语,而况如来乎?如来所谓“六耳猕猴”,不过是一种方便说法。只是众生愚昧,打不破如来的盘中之谜,所以才会有其他的种种猜测,比如说六耳猕猴是悟空自己用毫毛变的,比如说打死的是孙悟空,活下来的是六耳猕猴,等等。
说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理由有三。
一是在三星洞学艺的时候,悟空打破了须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恳请祖师传给他道术的时候,就说过“此间并无六耳,只有弟子一人”的话。如来说假悟空的名字是“六耳猕猴”,就是从此而来。要真有所谓“六耳猕猴”的话,照妖镜前数一数耳朵就是了,哪里还需要跑到灵山去大费周章。
二是紧箍只有一个,观音已经套在了悟空的脑袋上,又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六耳猕猴的头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来其实已经在对大众的宣示中隐晦地指出了这一点:当他看到两个悟空来的时候,当时就说到,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那意思很清楚,你们都只有一心,但有人就是有二心,且二心之间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斗。如来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呢?我们的解释是,直接说出来,效果并不好。世间的许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与其说清楚,不如不说清楚。假如如来把谜底打破,说悟空恨不能打死唐僧,你让他们以后再如何相处而心无芥蒂呢?如来巧妙地用“六耳”来点醒悟空,这是留有余地,是非常高明的智慧。而悟空上前一棒将所谓“六耳猕猴”打死,也等于是向佛祖进行了保证:我的“二心”已经被我自己打消了,从此我就只有“一心”也就是向佛的心了。如来对悟空的表现很满意,所以才随后就对悟空说出了自己的承诺:只要你一心保着唐僧取经,将来成功,果位不会低于菩萨。而我们也确实看到,此后的悟空,果然就没有再干一件滥杀无辜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六耳猕猴”事件的发生是一件好事,通过这次事件,悟空的心性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和以前那个狠戾暴躁的猴王,已经有脱胎换骨之别了。
《西游记》的这种写法,是建立在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之上的,并且也有中国的文学传统作为基础。人在很多时候,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都会出现彼此矛盾纠结的两个自我。而将这两种纠结矛盾的自我分化为两个独立的人物,乃是文学史上一种早已有之的做法,而并非是《西游记》的独创。比如元代著名戏曲家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作品写张倩女爱上了王文举,念念不忘,她的灵魂离开了身体,追随王文举而去;而身体则留在家里,继续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两个张倩女,前者代表着她对感情的执着与狂野,后者则代表着她作为女孩子的羞涩与对现实的无奈。这两个张倩女都是真的,并且也都以为自己是唯一的。
真假猴王,亦复如是。真猴王,是悟空的真心、佛心、善心;假猴王,是悟空妄心、魔心、恶心。真假美猴王打得难分难解,正象征着内心的争斗乃是世界上最激烈的争斗;无人识得真假美猴王因而也就无从下手相助,正象征着内心世界的争斗,原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插手其中的。那么,为什么如来可以识别猴王的真假呢?原因很简单,如来最善于解决心理问题。如来有许多称号,其中之一就是“调御丈夫”,意思是如来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既然如此,二心的争斗在如来那里得到解决,就是应有之义了。
六耳猕猴事件,是整部《西游记》中的一大谜案;而问题的解决,又是唐僧和孙悟空二人关系中的一大关键。在取经团队的内部关系史上,六耳猕猴事件是继“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另一座里程碑。假如说“白骨精事件”的结果是使得孙悟空的大师兄地位不可动摇,那么,“六耳猕猴事件”则彻底消弭了悟空与唐僧师徒间的心结。从此以后,悟空对唐僧就越发毕恭毕敬,而唐僧就再也没有找过悟空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