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因知识迁移能力较低、研究能力欠缺、创造能力较低、变通性较差等因素在职场中缺少就业竞争力,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研究性教学包括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两个维度,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训练基本的研究素养、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指导与监控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激励性教学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研究性教 研究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4-02
一、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走访毕业生和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因知识迁移能力较低、研究能力欠缺、創造能力较低、变通性较差,面对干扰因素较多的复杂性任务不能提出基本的解决方案、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个人在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制约,缺失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变通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包含“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研究性学”,是当前国际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其本质是主体参与和知识建构,即学习不是从外界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由学习主体主动去建构知识;学习不是去发现对立于人们头脑以外的知识结构, 而是借助先前个人的经验重新组合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研究性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创建成为一种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方案的建构和对问题求解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研究”来学习,有别于价值取向在于科学研究的学者所开展的科学化与学术性研究活动。[1]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梳理和问题提炼等类似科研的情境或途径,掌握知识并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三、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关键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角色
教育理念支配着教学行为,教学改革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和辩证结合的双边互动过程,教为学存在,学靠教引导。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的观念转变,教师愿意研究性教和学生愿意研究性学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理念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受传统教学的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制约,被动消极地依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热情,缺少开展研究性教学应有的教学目标的能力观、教学内容的生成观、教学过程的探索观、教学形式的多样观、教学对象的学生主体观、教学评价的过程发展观。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对研究性教学不感兴趣,认为研究性教学浪费时间。[2]因此,师生如果不更新观念,即使开展研究性教学也只是浮于形式,不可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2.训练基本的研究素养
教学过程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开展研究性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素质。在授受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缺乏研究性教学所需的探究素质的培养。探究素养主要包括了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三个方面。从入学伊始就应有计划着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传授正确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等优秀品质为主要特征的探究精神。应利用图书馆帮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主要信息源;开设探究方法课程,让学生较详细系统地了解如何开展探究工作;[3]从基础课程开始推行研讨式教学,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训练;通过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介绍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行动研究等常用的科研方法;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追寻工作岗位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根源,从中挖掘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
3.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学习”的有效学习模式。[4]研究性教学是以“研究”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形成过程师生的互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其教学思路和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研究性教学方案应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时,还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组织指导合作和探究学习;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完整的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难度适中并有可行性的问题, 要以鼓励、启发为主, 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探索中享受创造的快乐;其次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构建具体的研究性教学训练载体,并将训练载体有层次地组织起来,运用恰当的信息资源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5]
4.指导与监控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教学不是强迫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 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时空从“课内”向“课前” 和“课后” 延伸, 从“教室内”向“实验室、图书馆” 拓展。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前结合课程内容和设计的问题进行准备,保证教学时能利用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如何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确保学生对课堂遗留的问题进行后续思考和研究等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难点。 与授受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表现形态具有不确定性,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对所有的内容依次详细讲授,而是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堂驾取能力与课程掌握能力,要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探究、给予学生帮助以及评价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划并实施,增强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涉及对问题的感知与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劃与取舍、对探究结果的预见与确认、对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多个方面,教师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必须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课程的进程、依据教学情境灵活选用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平等、开放的环境,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确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提升其研究与创新能力。[6]
5.进行合理的激励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于备课是否充分、上课是否按授课计划进行、有无师生互动、是否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等方面。对教师“研究性教”的评价,重点应该将研究性问题设计的实际关联性和创新性、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设置、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指导与监控等环节纳入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研究过程。[7]
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是知识本位取向的结果性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来实现,存在评价目标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等缺陷,是一种终结性、预见性、一律性评价, 忽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评定应采用形成性激励性评价的方式,由单一封闭式向多元开放式转变,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将查阅文献、设计方案、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变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内容列入考核体系,以思维的创新性、见解的独到性、结果的多维性以及探究的合作性等作为评价指标,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形成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评价主体也应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构成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对在研究性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促使学生快乐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4]冯锐,张君瑞.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2009,13(6):73-77.
[2]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3]于文哲,刘建梅.终身教育视野下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1(26):129-130.
[5]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6]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7]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教研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药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YYB201408。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研究性教 研究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4-02
一、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走访毕业生和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因知识迁移能力较低、研究能力欠缺、創造能力较低、变通性较差,面对干扰因素较多的复杂性任务不能提出基本的解决方案、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个人在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制约,缺失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变通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包含“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研究性学”,是当前国际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其本质是主体参与和知识建构,即学习不是从外界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由学习主体主动去建构知识;学习不是去发现对立于人们头脑以外的知识结构, 而是借助先前个人的经验重新组合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研究性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创建成为一种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方案的建构和对问题求解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研究”来学习,有别于价值取向在于科学研究的学者所开展的科学化与学术性研究活动。[1]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梳理和问题提炼等类似科研的情境或途径,掌握知识并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三、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关键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角色
教育理念支配着教学行为,教学改革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和辩证结合的双边互动过程,教为学存在,学靠教引导。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的观念转变,教师愿意研究性教和学生愿意研究性学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理念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受传统教学的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制约,被动消极地依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热情,缺少开展研究性教学应有的教学目标的能力观、教学内容的生成观、教学过程的探索观、教学形式的多样观、教学对象的学生主体观、教学评价的过程发展观。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对研究性教学不感兴趣,认为研究性教学浪费时间。[2]因此,师生如果不更新观念,即使开展研究性教学也只是浮于形式,不可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2.训练基本的研究素养
教学过程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开展研究性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素质。在授受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缺乏研究性教学所需的探究素质的培养。探究素养主要包括了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三个方面。从入学伊始就应有计划着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传授正确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等优秀品质为主要特征的探究精神。应利用图书馆帮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主要信息源;开设探究方法课程,让学生较详细系统地了解如何开展探究工作;[3]从基础课程开始推行研讨式教学,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训练;通过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介绍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行动研究等常用的科研方法;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追寻工作岗位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根源,从中挖掘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
3.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学习”的有效学习模式。[4]研究性教学是以“研究”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形成过程师生的互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其教学思路和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研究性教学方案应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时,还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组织指导合作和探究学习;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完整的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难度适中并有可行性的问题, 要以鼓励、启发为主, 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探索中享受创造的快乐;其次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构建具体的研究性教学训练载体,并将训练载体有层次地组织起来,运用恰当的信息资源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5]
4.指导与监控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教学不是强迫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 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时空从“课内”向“课前” 和“课后” 延伸, 从“教室内”向“实验室、图书馆” 拓展。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前结合课程内容和设计的问题进行准备,保证教学时能利用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如何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确保学生对课堂遗留的问题进行后续思考和研究等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难点。 与授受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表现形态具有不确定性,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对所有的内容依次详细讲授,而是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堂驾取能力与课程掌握能力,要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探究、给予学生帮助以及评价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划并实施,增强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涉及对问题的感知与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劃与取舍、对探究结果的预见与确认、对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多个方面,教师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必须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课程的进程、依据教学情境灵活选用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平等、开放的环境,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确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提升其研究与创新能力。[6]
5.进行合理的激励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于备课是否充分、上课是否按授课计划进行、有无师生互动、是否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等方面。对教师“研究性教”的评价,重点应该将研究性问题设计的实际关联性和创新性、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设置、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指导与监控等环节纳入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研究过程。[7]
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是知识本位取向的结果性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来实现,存在评价目标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等缺陷,是一种终结性、预见性、一律性评价, 忽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评定应采用形成性激励性评价的方式,由单一封闭式向多元开放式转变,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将查阅文献、设计方案、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变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内容列入考核体系,以思维的创新性、见解的独到性、结果的多维性以及探究的合作性等作为评价指标,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形成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评价主体也应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构成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对在研究性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促使学生快乐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4]冯锐,张君瑞.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2009,13(6):73-77.
[2]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3]于文哲,刘建梅.终身教育视野下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1(26):129-130.
[5]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6]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7]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教研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药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YYB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