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立足生活经验、在新闻热点中取材、巧妙运用问题串方面进行情境创设,可使教学情境更有效,从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9201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把枯燥无趣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生主体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立足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些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若能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将相关实例重现在课堂上,将更有益于学生认知冲突的形成,进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教学“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糖类”时,笔者对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吃过哪些糖?”学生踊跃回答:“棒棒糖、水果糖、棉花糖、跳跳糖……”笔者继续问:“那么这些糖是什么味道呢?”学生纷纷答道:“甜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这一提问很幼稚。
这时,笔者告诉学生:“
其实
生活中有很多糖并不甜,或是甜度非常低。例如大树的树皮、制作馒头的面粉、装订书本的纸张等,这些物品的基本成分也是糖。”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甚至有学生将课本放在嘴边舔了舔,说道:“纸张的确不甜,但是它的成分竟然是糖,真是让人难以相信。”笔者顺势提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奇怪的糖类物质。”
“糖是甜的”,这是大多数人的认知,也是学生前概念认知中较为肤浅的存在。笔者巧妙地运用“糖不一定是甜的”这一论点,激起学生对糖类研究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跃跃欲试,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心理。
二、从新闻热点取材来创设情境
相比于生活经验,新闻中的热点事件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禽流感危机”等新闻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生物知识,教师可结合教学的需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其整合后呈现在课堂上,以此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当前社会,艾滋病不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社会化问题。社会上经常有这样的新闻:有艾滋病感染者故意将自己的体液洒在食品店或水果超市的商品上,还有人用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扎路人等。这些新闻时常引起人们的恐慌。
“免疫”这一节涉及免疫缺陷病的认识,这必然会涉及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因此,笔者结合新闻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将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洒在食品店或水果
超市的商品上,或用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扎路人,会使人感染艾滋病吗?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应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新闻热点往往包含着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以此为素材来创设情境,可促进学生澄清错误认识,强化他们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用问题串创设情境
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和阶梯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和认知。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让学生通过数据来逐步体会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与性别的关系,然后以“红绿色盲系谱图”(如下图)为蓝本,以问题串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问题串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的认知将逐步加深,理解也将更加透彻。
问题1:通过系谱图,你发现红绿色盲患者的性别分布有何特点?该项特点表明这一病症的遗传和什么有关?
問题2:分析系谱图,请判断I代1号的色盲基因遗传给了II代的哪些个体?
问题3:II代中的2号个体所携带的色盲基因是否遗传于I代中的1号个体?这表明控制该遗传病症的基因位于哪一对染色体上?
问题4:II代中的3号个体与5号个体均携带色盲病症的基因,请阐述为何没有显示出色盲症状?
问题5:上述系谱图中只有男性才会患有红绿色盲症,那么该病症只会发生于男性个体吗?为什么?
问题6:请对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进行总结。
上述问题的提出就形成了课堂上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实现了对问题的全面解决。总之,在创设上述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慢节奏,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问题,进而让问题串真正发挥效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9201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把枯燥无趣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生主体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立足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些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若能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将相关实例重现在课堂上,将更有益于学生认知冲突的形成,进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教学“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糖类”时,笔者对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吃过哪些糖?”学生踊跃回答:“棒棒糖、水果糖、棉花糖、跳跳糖……”笔者继续问:“那么这些糖是什么味道呢?”学生纷纷答道:“甜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这一提问很幼稚。
这时,笔者告诉学生:“
其实
生活中有很多糖并不甜,或是甜度非常低。例如大树的树皮、制作馒头的面粉、装订书本的纸张等,这些物品的基本成分也是糖。”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甚至有学生将课本放在嘴边舔了舔,说道:“纸张的确不甜,但是它的成分竟然是糖,真是让人难以相信。”笔者顺势提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奇怪的糖类物质。”
“糖是甜的”,这是大多数人的认知,也是学生前概念认知中较为肤浅的存在。笔者巧妙地运用“糖不一定是甜的”这一论点,激起学生对糖类研究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跃跃欲试,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心理。
二、从新闻热点取材来创设情境
相比于生活经验,新闻中的热点事件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禽流感危机”等新闻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生物知识,教师可结合教学的需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其整合后呈现在课堂上,以此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当前社会,艾滋病不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社会化问题。社会上经常有这样的新闻:有艾滋病感染者故意将自己的体液洒在食品店或水果超市的商品上,还有人用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扎路人等。这些新闻时常引起人们的恐慌。
“免疫”这一节涉及免疫缺陷病的认识,这必然会涉及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因此,笔者结合新闻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将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洒在食品店或水果
超市的商品上,或用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扎路人,会使人感染艾滋病吗?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应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新闻热点往往包含着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以此为素材来创设情境,可促进学生澄清错误认识,强化他们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用问题串创设情境
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和阶梯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和认知。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让学生通过数据来逐步体会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与性别的关系,然后以“红绿色盲系谱图”(如下图)为蓝本,以问题串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问题串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的认知将逐步加深,理解也将更加透彻。
问题1:通过系谱图,你发现红绿色盲患者的性别分布有何特点?该项特点表明这一病症的遗传和什么有关?
問题2:分析系谱图,请判断I代1号的色盲基因遗传给了II代的哪些个体?
问题3:II代中的2号个体所携带的色盲基因是否遗传于I代中的1号个体?这表明控制该遗传病症的基因位于哪一对染色体上?
问题4:II代中的3号个体与5号个体均携带色盲病症的基因,请阐述为何没有显示出色盲症状?
问题5:上述系谱图中只有男性才会患有红绿色盲症,那么该病症只会发生于男性个体吗?为什么?
问题6:请对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进行总结。
上述问题的提出就形成了课堂上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实现了对问题的全面解决。总之,在创设上述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慢节奏,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问题,进而让问题串真正发挥效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