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江:“非比寻常”福建事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杂志2016年第2期刊载的文章中,有—篇名
  叫《非比寻常》的长篇小说。读者们随手一翻就会
  发现,里面到处都是福州的影子:“凤凰池”车站、西禅
  寺、洪山桥、左海公园、东街口……
  《非比寻常》的作者李师江,来自宁德,毕业于北京
  师范大学,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
  奖。这篇小说,说的便是他毕业后在福州的经历。故事从
  他提着箱子坐公交车到当时的省文联大院所在地“凤凰
  池”讲起。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福建省文学院主
  办“作者寻找读者”活动,李师江在讲座中分享了《非比
  寻常》的文学创作谈。
  跟随李师江的步伐,一路走遍福州的大街小巷,从西
  禅寺到洪山桥,从左海公园到东街口,从冰心理论研究室
  到福州大学。小说主人公在省文联底下一家名叫“散文世
  界”的杂志社工作,谈着异地恋。
  这些都是李师江当时的心情写照:“那时候满怀激
  情,但工作却与自己的想象差距很大,最苦闷的是谈不成
  恋爱——你知道一个‘凤凰男’是不受福州女孩欢迎
  的。”
  但现在回想起那段苦闷生活,李师江却很感激。“对
  一个作家而言,那段被压抑的青春是多么宝贵,它会不断
  刺激你去写一些东西。”
  《非比寻常》并不是李师江第一本关于福州的小说。
  在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福州传奇》中,他还讲述了一
  对兄弟在福州三坊七巷度过童年,因为一桩冤案分道扬
  镳,重逢时一个成了马尾船政要员,一个成了海盗,经历
  种种,十年后又在福州相聚的故事。
  李师江的小说,很多都是写他身边的事情。2007年出
  版的《福寿春》,说的是他老家宁德一个名叫增坂村的地
  方。小说展现了东南沿海乡村生活的图景,夹杂着乡村俚
  语、风土民情。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李师江回了两次家,“感受
  ‘场’”。对于他来说,回家最大的感受便是,“农耕的
  生活形态要消失了,不需要土地不需要农业劳动——家乡
  农民在进行几千年最大的变革,内心有一种历史感的触
  动”。
其他文献
忍冬  偌大的冬天,一根藤  埋伏闪电、脉络和柔韧的姓氏  其实,我没见过忍冬,只是  惊讶于它的忍。直到你出现  直到你纤纤弱弱,不动声色  在夏日,为我领来一场灵魂的风雪  不仅忍冬,仿佛  春天、夏天、秋天也在忍  你的忍,是刺向自己的锋刃  越是向阳,越抽出茂盛的藤和疼  绿得拼命。倔得要命  一点点捡起节气、芬芳,和沦落尘世的星光  百度一下,才发现,忍冬  竟是房前院后的金银花  姊妹
9月12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邀请本会顾问丁星作深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的学术报告。  丁星顾问在报告中,从新四军的组建、战略展开、战役战斗、组织沿革、主要领导人的历史功绩等八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并联系自己的研究实践,深刻阐述了深化研究应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朱文泉会长出席并讲话,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党史军史研究的理论、方针、政策
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菜——  刚当旅政委那年国庆节,我到连队蹲点第一天,身体不舒服。在饭桌上勉强吃了半碗米饭。  指导员问我:“首长,是不是饭菜不合胃口?”“平时嫂子都给您做啥饭呀?”  我以为是拉家常,就和他们侃侃而谈。没想到,第二天,连队伙食就改变了许多,三顿饭都是我喜欢吃的。  “首长,今天饭菜味道怎样?”指导员笑着问我。此时,我突然感觉不对劲,反问:“今天伙食标准怎么突然提高了这么多?”  
台湾诗人席慕容喝醉了,她蹒跚着脚步走向草原深处,来到一条小河旁,她脱了鞋袜,踏进清凉的水里。随行伙伴护在旁边生怕她摔着,她说:“你们不需要打扰我。”而后,这个蒙古族女子随手捡起一根枯枝条,在河畔沙地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在她身后,一片樟子松林迎风浅唱,蒙古长调悠悠扬扬,撒向天边。  美哉
1985年9月,我跟徐军说,我准备去《四川文学》当编辑,遭到徐军猛烈炮轰。  徐军是我当知青时的文友。1975年某月我们俩在同一期《四川文学》上发表小说。她远在川东某乡村读到我的小说,就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理性而热烈地表达她对我小说的看法。那封信很长,那时人们写的信都很长。不知怎的,她认为我是个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性,言辞也表现出要在长辈面前争强好胜的姿态。她前信发出后,偶爾得知我跟她一样,是下乡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