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创作是最孤苦伶仃的劳动

来源 :紫光阁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贾平凹以一句词感念陈忠实: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他是关中的正大人物,文坛的扛鼎角色。”引人深思的是,陈忠实以一部《白鹿原》成就了自己的“扛鼎角色”,而这位“正大人物”实是凭着一种“笨拙”的工匠精神一步步走过来的。
  诚如评论家郜元宝所说,陈忠实写了许多作品,都是为《白鹿原》这一本书做准备,或者都是围绕《白鹿原》而发。陈忠实的大半生在西安灞河边的白鹿原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在公社工作,后调至区文化局工作,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以评论家肖云儒的说法,正是这些经历,让陈忠实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构成了《白鹿原》创作的底色。
  也正是在白鹿原下自己家的老祖屋里,陈忠实开始写《白鹿原》。那是1987年,在发誓要写出一部“死后可以垫棺作枕”的书后,陈忠实辞去兼任的行政职务回到故乡。他起初只是拿着一个大笔记本在膝盖上写,直到1989年1月,他才在一张小桌子上继续写。虽然老屋破败不堪,遇到下雨天,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因为家里负担重,他也无钱修缮,以致后来不得不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里,但陈忠实不以为意。他说,在白鹿原下写作,他便进入了自己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或许要到很多年后,陈忠实才能更清楚地意识到,写作《白鹿原》的时代,他同时还置身于最佳的文学场。这不只是源于当年的文学热潮,还少不了同代人的激励。去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忠实坦言,小自己七岁的路遥只用了十年就攀上文学高峰,刺激他写出了《白鹿原》。陈忠实说,当路遥凭这部长卷作品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项时,他再也坐不住了,心想,这位和他朝夕相处的、活脱脱的年轻人,怎么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白鹿原》。”
  为了写《白鹿原》,陈忠实走出书斋“接通地脉”,在西安平原的蓝田、长安、咸宁三个县做了一年多的人文调查,并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才开始动笔。而在1988年早春,在离祖屋大门前不过十米的街路边,他栽下只有食指粗的小梧桐树,等到四年后他写完这本大书,树已长到和大人的胳膊一般粗,陈忠实写累了,就在它的荫蔽下歇息。这棵树见证了他为写成《白鹿原》所付出的一切艰辛,所耗费的心血,乃至他所忍受的长久的孤寂。后来谈起这段经历时,陈忠实不无感慨地说:“我体会到,创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诚实的劳动。”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最诚实的劳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92年,《白鹿原》面世,这部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此后,《白鹿原》不仅为他赢得茅盾文学奖,小说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这部小说总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
  《白鹿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终成为众多读者推崇的“扛鼎之作”,要说有什么深刻的启示,该是如陈忠实引用海明威的话说的,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某种意义上说,他倾注全部心力的写作,即是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幸运的是,经历诸多艰辛和磨难后,在写《白鹿原》的过程中,他终于找到了。
  在題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白鹿原》创作手记中,陈忠实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感悟。他说,海明威所说的“句子”,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白描或叙述的语言句子。“他说的‘句子’,是作家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既是独自发现的体验,又是可以沟通普遍心灵的共性体验,然而只有作家独自体验到了; 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作家的独立的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的独立风景就呈现在艺术殿堂里。”
  毫无疑问,陈忠实有这样的认识,得益于他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诚如初版《白鹿原》责编何启治所言,阅读不但使陈忠实关注小说的艺术结构,认识到作家不仅要熟悉生活,感受生活,而且要把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到感受生命的程度,那创作就会得到一种升华。这在陈忠实看来,诸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张贤亮的《绿化树》,等等,都是生命体验比较深刻的作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陈忠实对自己的创作才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追求。
  在何启治看来,到了1985年写《蓝袍先生》的时候,陈忠实才有了突破,才接近了生命体验的深度。他终于认识到此前写的很多作品,包括1984年写的颇受好评的中篇小说《初夏》,其实也只是写好了感人的故事,只是生活体验的产物。真实的生活故事可以感动读者,但只有写好了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生命意识中深层的东西,才能在读者心灵的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和真正的震撼。
  某种意义上说,陈忠实诠释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话,正好说出了他自己的心声。他说,路遥本身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一个人,却成了这个世界人们精神上的执言者,一次又一次裂变和升华,他的情感是充满血肉的情感。“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破译小说里那深刻的现代理性和动人心魄的真血真情。”
  对《白鹿原》同样可以作如是观。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裂变和升华”中,陈忠实以自己的寻根性思考,深刻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之生存的悲剧性,从而使这部偏重于感性和个人主义的历史小说,既成为一部家族史、风俗史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浓缩性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这些都回应了他写在《白鹿原》扉页上那句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生命对我足够深情”
  《白鹿原》之后,陈忠实再也没有写出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他此后陆陆续续写下的散文,也更可以看作是对《白鹿原》所做的注解。在郜元宝看来,陈忠实靠一本书确立文坛地位,在普遍高产、疯狂高产的当代中国文学界绝无仅有,值得大书特书。“作者、读者和批评家齐心协力,凝聚共识,提高中国文学生产的质量,同时降低产量,这是我们纪念陈忠实最好的方式之一。”   虽如此,只写一本大书,却未必是陈忠实的本意。他的友人冯希哲说,陈忠实曾经计划写一部以20世纪后50年的乡村为背景的秘史小说,搜集的材料已经有一米多厚,中间为了追踪一个重要人物原型的发展轨迹,他甚至还远赴贵州、云南,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但他最终没有写成。“可能还是有心理障碍吧,如何适度把握‘文革’那段历史,对他来说恐怕还是难以逾越的挑战。”
  冯希哲感慨于陈忠实的执着,但他坦言,陈忠实是那种“笨拙”的作家,《白鹿原》里的每个人物,在现实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原型,曾经有一篇论文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搞人物索引,他拿给陈忠实看,陈忠实看后哈哈笑笑,说自己是虚构的。不管小说人物是纯虚构,还是有原型,陈忠实无疑倾心于有深入调查研究的创作。他曾说,无论是直接到某一生活场地去深入,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接触各种人物、事件,作家都要做到真正“深入生活”。他还举古巴作家卡彭铁尔写作的例子,卡彭铁尔为创作反映黑人移民到拉美地区后的原始生活形态的小说《王国》,选择在海地这个纯粹黑人移民的国家长期生活体验,从而获得了成功。这未尝不是他自己写作的经验之谈。
  事实上,对于为何不再写长篇小说,虽然经常屡屡被问及这个问题,陈忠实却从未做过正面回答。流传甚广的一则轶事说的是,某位当地宣传部的领导去看望他,试图以各种理由说动他再写一部长篇,陈忠实只是不客气地回了一句“你懂个锤子”。同为“文坛陕军”的重要作家,高建群或许能理解陈忠实真实的心境。高建群说,陈忠实去世前一段时间,曾和他通过一次电话。“他跟我说感到很寂寞,我安慰他说,英雄的晚年都是寂寞的,要习惯这种孤寂的生活。”
  然而,有多少人能懂得晚年陈忠实的孤寂?虽然近年有关《白鹿原》改编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虽然他依然写文章,也出过几本集子,虽然他年初还出了新书,取名《生命对我足够深情》,陈忠实依然是孤寂的。他曾说,不管怎样,每一位作家都有他的生活场,都在各自的生活位置上经历、感受生活,谁也无法摆脱。“贾平凹的生活场在陕南商州,我的生活场就是白鹿原。”
  但陈忠实的生活场,在他写完《白鹿原》后没多久,就开始离他远去了。在近年接受媒體采访时,陈忠实坦言,自己笔下的白鹿原世界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白鹿原已经成为西安的一道风景线,是西安人休闲散心的好去处,他的家乡灞桥区那一块,也变成了大学城,已经看不到土坯房,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偶尔有土坯房,也是没有人住。“现在闻到的是樱桃花的香味,而不是小麦的香味了。今天的人也绝不是《白鹿原》里白嘉轩时代的人了。”
  陈忠实晚年复杂的创作心境,正对应着乡土中国的大转型。在很多人看来,乡村文明的崩溃,正意味着对“乡土中国”书写的终结。评论家孟繁华感慨道,现在已经很少有作家像陈忠实那样耐着性子写乡土中国了。这不是说,“乡土中国”已经没什么可以书写的了。相反,对于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主题的书写,我们的作家还远远没有完成,“要知道《红楼梦》恰恰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即将终结的时候出来的。我们说‘乡村文明’崩溃了,它是怎么崩溃的,为何会崩溃的,作家要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能写出了不起的作品”。
  以孟繁华的理解,陈忠实有着深厚的乡土生活的经验,他对“乡土中国”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要不然,就写不出白嘉轩、朱先生,还有白鹿两家的纠葛。“后起的年轻作家应该继承陈忠实的遗产,深入去挖掘认知。无论把它当做挽歌来写,还是当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符号来写,都应该深入去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种‘望乡’的写作,‘乡土中国’的书写还远远没有被穷尽。”
  编者:在几年前写的一篇散文《白墙无字》里,作家陈忠实自述,无论换过多少办公室和住房,四面墙壁从不贴不挂自己欣赏的做人做事的格言警句,其实是为自己留着一条“后路”,“想做的事和自己认可的行为准则,努力去做、努力追寻就可以了”。这位用一生去“努力追寻”的作家,于4月29日早晨7点45分,因罹患舌癌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4岁。这一刻,他停止了追寻的脚步。
  (本文选自:时代报告 2016年06期)
其他文献
无数种新性别的出现,同性恋运动的风起云涌,留着胡子的女孩,陷入僵局的厕所问题……关于性别的争论开始冲击世界各国的文化。  性别和传统的争论  不久前,巴勒斯坦的社交网络上发起了一场有趣的辩论。处于舆论中心的是穆罕默德·阿萨夫和塔梅尔·那法尔两人。阿萨夫是来自加沙地带的一位流行歌手,不仅广受巴勒斯坦人欢迎,而且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深受喜爱。他得到了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的支持,被视为巴勒斯坦的文化使者,
期刊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并成为首个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在全球的量子通信竞赛中,中国虽然并不是起步最早的,但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等众多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并成为首个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早在数年前,星地量子通信的中国梦已引发了世界的关注。  2012年8月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标题形式发表了中
期刊
2016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这是促使博物馆对它们的文化景观承担起责任,要求博物馆为其文化景观的管理和维护贡献知识和专业技能。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保管好博物馆馆区内和馆区之外的遺产。  博物馆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的。早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这也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而在其后相当长
期刊
2016年4月4日,是CCTV5《足球之夜》节目正式播出20周年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祝它生日快乐!  1996年4月4日,第一期《足球之夜》在央视体育频道正式露脸。当时,每期将近四个小时的足球节目涵盖国内、国外足球,而且还是直播节目,让很多球迷大呼过瘾。张斌是《体育新闻》、《足球之夜》节目制片人,也是“足球之夜”的创始人之一。  每周四晚18:35准时播出,熟悉的音乐响起,听到那句能够倒背如流的宣传
期刊
中国菜之妙,就在一个字:博。  若论世上单一好吃的东西,各国都有拿手的。若论某几样食物的精美程度,有几个国家颇能与中国抗衡。  仅说法国,诺曼底的苹果酒和奶油贻贝、木炭鲑鱼、蘑菇酥饼,卢瓦河的奶油白鱼,西南的鹅肝配甜白酒,勃艮第的蜗牛,图卢兹的改良版海鲜饭,汝拉人的香肠酸菜,东南德龙省的松露——法国风味,也是非常丰富的。  说到意大利菜,大家习惯性想到意大利面和披萨。其实意大利北部中部和南部风味全
期刊
当鼓浪屿不再足以代表文艺小清新,当丽江的艳遇质量指数直线下降,当民宿的数量爆炸性增长然而体验又变得良莠不齐……在中国人的旅行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模式正在不断升级的当下,提供什么样的个性化旅行产品,才真的称得上是叫好又叫座?  在本月的『沙龙』栏目中,我们分别邀请了代表了线上、线下、传统以及依托于大数据的平台,谈谈这些年来,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出发,在个性化旅行产品上的探索之路。  稻草人旅行机构  稻草
期刊
特朗普誓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中国也在致力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升级,中美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短兵相接的时代。  继李嘉诚之后,又有一位重量级企业家被视为要“跑路”,这一次是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据曹德旺披露,福耀玻璃计划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2016年10月,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的工厂已经正式开工。尽管曹德旺表示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跑路,但他关于“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的
期刊
如今,大量外表相似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中占统治地位,于是总能听到有人抱怨说,旅途中的都市几乎千篇一律。但如果能深入到城市的内核,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面孔,而它们才是这个城市的未来。认识城市,先从认识这些不一样的建筑开始吧。  现代主义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出发点本是好的。20世纪20年代,为了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居住问题,现代主义
期刊
今天,中国的发展站上新起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机遇与挑战同在眼前。  95年前,引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今天,中国的发展站上新起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机遇与挑战同在眼前——  放眼世界,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搭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大平台,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一个名字与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紧密相连,那就是36岁即于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的恽代英。  这位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领导人,知识渊博、胸怀大志、坚守信仰、高瞻远瞩,他在短暂一生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重要贡献,留下丰厚宝贵的思想遗产,是优秀中华儿女中的杰出代表。在当今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恽代英的思想与精神,仍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和恒久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