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湖北省统计局官员表示,2009年,湖北省将崛起纺织服装这一新的千亿产业。湖北居于承东启西的中部核心地带,由此看来,纺织服装业“西进”的决心不可阻挡。湖北仅仅是一个缩影,事实上,这场“西进运动”已经波及到了江西、安徽、陕西乃至更为遥远的新疆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其实在去年上半年,中国中西部纺织业的投资率已经比沿海地区高出了近6个百分点。日前颁布的纺织振兴规划再次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纺织业的“西进”战略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任周宏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进’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是要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要最终将形成一种新的、更加科学的布局。”
梯度转移
周宏华说:“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诱因是沿海产业的成本升高,包括原料、能源、用工、环保压力等等,但‘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政策背景下,中西部也正在建设纺织业的工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正在做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
“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也可以理解为‘梯度转移’,这样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周宏华分析。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东部地区肩负着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的责任,在未来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通过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目前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例如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他天然纤维等。西部地区可以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周宏华进一步分析说:“尽管如此,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目前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有待开发。政府要尽可能的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帮助企业完成设备更新甚至解决上下游的设备配套问题。”
在建设加工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配套,要适应当地大环境的发展。沿海企业以前主做出口,而中西部出口到欧美等地就不是很便利,企业可考虑在中西部开发销售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因素
以往欧美、韩日的纺织工业转移,是把高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留在本土,把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向外转移。但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魏林认为,中国并不一定非要走这条路。上海纺织协会秘书长刘寅峰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战略纵深。另一方面,中西部崛起的形势也决定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成为一个主要倾向。”刘寅峰说。
刘寅峰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更多的东部地区是选择向内地转移。从发展阶段来看,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以后的事情。而中国人均GDP远远没有达到产业更新化,制造业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的条件。虽然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达到或者接近5000美元,但是中部地区只有20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空间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
此外,产业转移还有一个文化环境的问题。向内地转移,由于东部和中西部有一个相同的文化环境,有很熟悉的法律环境,所以对于东部地区企业来讲,减少了很多的投资风险。而向海外转移,要熟悉国外的法律,特别要避免与当地文化的冲突。
最近几年,中国的市场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外需的变动也使得内地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产业向内地转移可以兼顾外资和内需。
“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销售内外市场的这样一个新型纺织服装业运营模式。东部的产业集群聚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中部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成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腹地;西部地区以明显的资源优势,成为纺织工业原料的加工基地。”刘寅峰说。
■观察:转移要先解放思想
中部刚刚兴起的纺织企业和东部沿海的纺织企业很多属于封闭状态,他们进行自我循环、自我调整的过程,其实还停留在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上,即使进行了转移也还是在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解放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会产生很多遗留问题,例如资源浪费。
新型的整合资源往往是指资本整合,就是把资源整合到本企业才算整合,特别是在纺织企业转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本整合的优势。要在企业开放思想下,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发挥专业化协作,契约化整合。产业转移不是放慢中国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是要利用跨地区产业链的优势,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效率、创新的能力以及提高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中部崛起吸引东部企业来,东部的企业也需要到中部来,这是双赢的,是相互的配置,是把别人的固定资本变成自己的。总之,企业要向内看,从企业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成本降低上,利润获取上,都要有开放的思路,解放思想,实现一系列突破。
(李帅)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其实在去年上半年,中国中西部纺织业的投资率已经比沿海地区高出了近6个百分点。日前颁布的纺织振兴规划再次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纺织业的“西进”战略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任周宏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进’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是要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要最终将形成一种新的、更加科学的布局。”
梯度转移
周宏华说:“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诱因是沿海产业的成本升高,包括原料、能源、用工、环保压力等等,但‘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政策背景下,中西部也正在建设纺织业的工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正在做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
“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也可以理解为‘梯度转移’,这样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周宏华分析。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东部地区肩负着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的责任,在未来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通过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目前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例如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他天然纤维等。西部地区可以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周宏华进一步分析说:“尽管如此,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目前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有待开发。政府要尽可能的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帮助企业完成设备更新甚至解决上下游的设备配套问题。”
在建设加工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配套,要适应当地大环境的发展。沿海企业以前主做出口,而中西部出口到欧美等地就不是很便利,企业可考虑在中西部开发销售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因素
以往欧美、韩日的纺织工业转移,是把高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留在本土,把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向外转移。但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魏林认为,中国并不一定非要走这条路。上海纺织协会秘书长刘寅峰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战略纵深。另一方面,中西部崛起的形势也决定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成为一个主要倾向。”刘寅峰说。
刘寅峰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更多的东部地区是选择向内地转移。从发展阶段来看,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以后的事情。而中国人均GDP远远没有达到产业更新化,制造业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的条件。虽然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达到或者接近5000美元,但是中部地区只有20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空间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
此外,产业转移还有一个文化环境的问题。向内地转移,由于东部和中西部有一个相同的文化环境,有很熟悉的法律环境,所以对于东部地区企业来讲,减少了很多的投资风险。而向海外转移,要熟悉国外的法律,特别要避免与当地文化的冲突。
最近几年,中国的市场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外需的变动也使得内地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产业向内地转移可以兼顾外资和内需。
“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销售内外市场的这样一个新型纺织服装业运营模式。东部的产业集群聚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中部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成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腹地;西部地区以明显的资源优势,成为纺织工业原料的加工基地。”刘寅峰说。
■观察:转移要先解放思想
中部刚刚兴起的纺织企业和东部沿海的纺织企业很多属于封闭状态,他们进行自我循环、自我调整的过程,其实还停留在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上,即使进行了转移也还是在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解放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会产生很多遗留问题,例如资源浪费。
新型的整合资源往往是指资本整合,就是把资源整合到本企业才算整合,特别是在纺织企业转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本整合的优势。要在企业开放思想下,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发挥专业化协作,契约化整合。产业转移不是放慢中国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是要利用跨地区产业链的优势,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效率、创新的能力以及提高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中部崛起吸引东部企业来,东部的企业也需要到中部来,这是双赢的,是相互的配置,是把别人的固定资本变成自己的。总之,企业要向内看,从企业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成本降低上,利润获取上,都要有开放的思路,解放思想,实现一系列突破。
(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