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下的群体现象与个体危机干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翎小说《劳燕》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小说主人公姚归燕遭受的苦难不仅仅来源于战争,更多的来源于被战争剥夺了人性的黑暗兽性,具体分析来看,这是一种战争导致的群体现象。令人震撼的是,姚归燕没有向时代和命运强加给她的苦难屈服,而是用充满人性光辉的方式,积极接受来自外界的危机干预,同时不忘进行个人危机干预,在拯救他人之余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战争群体 现象 个体危机干预 救赎
  张翎长篇小说《劳燕》的主人公名叫姚归燕,是一位性格活泼的采茶少女。姚归燕的生活本来可以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由于日寇对浙江地区的侵入,姚归燕被迫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故——阿爸被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阿妈被日本鬼子捅死,她本人也被日本人残忍地凌辱几乎至死。在我们以为这就是姚歸燕所要经历的全部苦难时,她坎坷的命运在这部小说中才刚刚开始。
  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特别,全文以三个男人——更准确地说,是三个男性亡灵的视角回忆当年他们眼中的姚归燕,通过他们不同视角的回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姚归燕的勇敢、包容、自尊、自爱,她对暴力发出强烈的控诉和呐喊,她知道躲藏无用,所以选择直面人生、与命运抗争。她在一种由特殊时代和特定事件主导的环境下,以个体积极的危机干预对抗“欺辱型”群体现象,用人性的光辉温暖了一整部以压抑和黑暗为主要基调的战争文学作品。
  一、战争背景下的群体现象
  小说开始不久,姚归燕的双亲先后因日本人而亡,她本人被日本人以最难堪、最残忍的形式凌辱,几乎快要失去生命,幸好牧师比利及时出现救了她的性命。姚归燕的身体在牧师比利的救治下逐渐恢复,可是她心里的伤痛始终折磨着她,使她的精神得不到恢复。由于在短时间内遭遇了一系列重大变故,姚归燕有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她的内心伤痕累累,接近崩溃的边缘。
  姚归燕带着内心的伤痛回到自己的家乡时,村人不但没有同情她,反而变本加厉地折磨和羞辱她。先是瘌痢头对她的身体进行侮辱并到处造谣,后是当地的婆姨们辱骂她、恨她,并指使娃娃们打她,再后来是当地的孩子们集体奚落她,向她扔石头、吐唾沫,更过分的是他们强行脱去她的衣服、裤子,还用日本人对她做过的事羞辱和刺激她。 姚归燕的内心坍塌了,她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这是必然的,一位尚不知贞洁为何物的少女,在短时间内遭受了多次重大的心理和身体创伤,身体简单的恢复后,心理创伤没有得到专业的医治,回到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家乡时,又遭受了丧心病狂的折磨、蔑视与凌辱。
  制造舆论的人不自知的是,流言像锋利的刀刃,一刀一刀凌迟着姚归燕早已千疮百孔的心,这正是战争年代的可怕之处——它使人不能成为“人”,而是成为“兽”。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保守、文化程度较低,社交也通常是以“闲言碎语话家常”的形式体现,即对生活区域中的每一户人家都暗自揣测、肆意评说,然而舆论核心——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你们为什么只知道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找日本人算账?”是姚归燕对当时整个舆论风暴的控诉,也是她对传统思维模式发起的第一次冲击。姚归燕经历的最大不幸在于被日本人凌辱后又遭遇了同乡人的蔑视和排挤,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同乡的人没有对她表示同情和维护,反而多次揭开她内心的伤疤,还不断地给她的内心添上新的伤痕,对她构成的多次伤害。
  在看《劳燕》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些疑问——全村有那么多人,真的都认为姚归燕是可耻的吗?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为姚归燕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发声吗?后来我们的疑问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解答。古斯塔夫曾在《乌合之众》中对这种现在看来颇为疯狂的群体现象做出分析:“一位博览群书的书者,在群体中会表现的极度无知,甚至会迷乱于简单的常识;一位最富理性的长者,在群体中会变得盲目、轻信而容易狂乱;一位富于经验的专家,在群体中会丧失其在独有领域的判断力与处理能力,他甚至比不上一位独立的新手。”根据他的见解,群体对每一位个体的影响力都是惊人的,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他的个性会逐渐消失,而他的情感和思想会不经意地和群体去关注同一件事。也许在当时,也曾有人想要站出来为姚归燕遭遇的不幸辩白,但是他会付出与全村大部分人站在对立面的代价。这代价放在那个持旧保守的年代,太过沉重,没有人能轻易承受得起。于是沉默的人、被施暴兽性剥夺了人性的人,合起来,共同上演了一出时代大不幸的悲剧。
  不幸的根源与中国传统女性贞操观念有关,更多的是因为战争扭曲了这些人身上的“人性”,当人性退尽,就只剩下了兽类的本能——恃强凌弱。姚归燕作为一个受欺压的角色,要对抗的不只是由于侵略战争给她造成的不幸,还有“一些不是用竹简绸卷纸张油墨记载在任何国法、城镇管理法、婚姻法、家庭法、甚至治安法中,而是用窃窃私语在人们的舌头上游走了几个世纪的耻辱”,也即是说,更为艰难的是她还要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主流思维观念做抗争,她依然在艰难地前行,甚至在之后的日子里,通过拯救他人完成对自我内心的拯救。从“拯救他人”到“自救”,用的是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方式,在小说黑暗的战争年代背景中,折射进一丝温暖的光,让故事最终变为一个美好的遗憾,有怅惘,又不至于残忍。
  二、与特定群体现象做抗争的个体危机干预
  姚归燕——一个平凡的女子,在动荡的时代对命运进行无声的抗争,从女性的角度折射出关于人性、真情和历史环境的探讨。文章对战争场面没有过多的描写,但是在战争背景下讲述的故事更加令人揪心,展现出一种未经过实战描写、由内而外弥漫出来的疼痛回忆。
  姚归燕在刘兆虎心中,是善良坚强的阿燕;在牧师比利心中,是照亮人生方向的星星斯塔拉;在伊恩心中,是充满力量又自由自在的清风温德。姚归燕几十年的人生都与他们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不断对姚归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又不断被姚归燕——战争背景下三个人共同回忆的凝结点——带动着,展开一段彼此守护、彼此牵绊的别样人生。   刘兆虎的逃避斩断了遭遇日军欺辱后的阿燕对他最后的希冀,可在刘兆虎入狱和生癌症之后的最后十几年里,姚归燕还是尽弃前嫌,陪伴了他走完了这一段最后的时光;牧师比利在姚归燕最绝望时救了她,并带她重新振作起来,一心守护着她的成长。比利倾慕于她,可她能够回报的只有感恩,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比利直到生命尽头的死亡瞬间,仍然牵挂着他的斯塔拉,可惜她不知道這最后的挂念;姚归燕与伊恩相互吸引、坠入爱河,可伊恩最终辜负了姚归燕的感情。伊恩在弥留之际内心十分煎熬,苦苦寻求着救赎,却最终都没有被原谅。姚归燕的人生轨迹百转千回,在每一次我们以为她终于可以作短暂停留、喘息休息一下的时候,苦难就会再次降临到她身上,她从来没有停止过艰难的人生征程。
  姚归燕在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凌辱和疯狂的群体现象之后,围绕着她的环境和人物对她的个体危机干预都是很好的恢复因素。所谓个体危机干预,即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危机即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或遭遇。姚归燕再次被牧师比利带到舆论相对较少的月湖村,并受到比利的悉心呵护,这都是姚归燕的个体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重要成分。诚然,姚归燕的心态转变是她得以恢复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不过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于她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作者的是非善恶观也成为这部小说衡量人性的重要标准。前有在战争中被剥夺人性的兽性来“造就”姚归燕的苦难,后有姚归燕充满震撼力量的人性与命运及时代做抗争。姚归燕是不幸的,她人生中的任何一种不幸经历放在寻常女子身上,恐怕都会令人难以承受;她也是幸运的,在她遭遇不幸后,在她遭遇特殊而疯狂的群体现象时,她的身边出现种种积极正向的干预因素,最终造就了坚强伟大的她,完成自愈和自我救赎的她。
  太宰治曾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刻意按照他所洞察到的、周围人的期望来生活,他的人生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迎合他人、伪装作一副他人觉得他应该有的样子。真正的他,从来都没有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快乐过,这是太宰治的整个人生最大的悲哀。生而为人,苦难便无可避免,而且苦难几乎是永恒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苦修,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其时代的苦难。姚归燕遭遇了命运给她的一切不幸,转而将自己的力量化作对于他人而言的幸运,慷慨予人,走过漫长人生的泥沼,完成人性的修行和升华。
  受到命运的不公正待遇和世人对她语言甚至行为上的凌辱,姚归燕没有自暴自弃、消极反抗,而是用一种更容易被世人所铭记、更能在战争年代中彰显力量的方式,进行个体危机干预以及与特定群体现象的抗争,并最终完成了自愈,甚至是自我升华,这在当时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社会模式中,是极其少见又令人震撼的。这是一场具有博大悲悯情怀的拯救,一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巨变,也是一次自我救赎和对社会道德约束的冲撞,其结果是值得被纪念的,也是意蕴悠长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小趋记情》是一篇透着较多亮色与轻松的文章,文章的叙述充满机趣与幽默,显示了作者及其同伴们在艰难的岁月中仍然努力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温情,而对于小趋的种种记述则更透露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极“左”意识形态在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中所投下的阴影,而小趋则成为杨绛等人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寄托与守护人性温情的一个特殊存在。  关键词:幽默 心灵自由 人性温情  在杨绛的《干
摘要:自由是萨特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萨特介入文学观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萨特认为自由是文学创作的唯一题材。在萨特文论中介入与自由相互關联,彼此互证,自由是介入的关键。萨特介入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种自由观文论。而自由观文论中的自由具有多重内涵。首先,自由是体现在作者与读者彼此的召唤之中的。这正对应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自由关系的思想。作家与读者召唤彼此的自由,且都对彼
摘要:《南极之恋》是导演吴有音自编自导的灾难爱情电影。它以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和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意外滞留南极并相恋的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企鹅、欧若拉、庄子等其他元素,在讲述唯美感人爱情故事的同时,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无畏,使得影片简单而不单调。  关键词:极地 爱情 企鹅 欧若拉 庄子  吴有音自入行以来执导过上百部影视广告,他也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南极之恋》是其自编并亲赴南极实景拍摄。随着
摘 要:民众处在“被伤害—伤害他人”的循环之中,被伤害的人以伤害他人为生存的方式,这成为那个世界“黑暗”特征的一种体现。在黑暗世界里仍然闪烁着星光,它来自于富有勇气和智慧的智者,是他们给黑暗世界带来些微活力。作家以文学的形象方式充实了历史意义上的政治图解,给人们以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黑暗世界 光明 民族命运  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获2010年度第十一届人民文学奖。作品以1910年前后发
摘 要:本文以山西临县伞头秧歌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句式、结构、音韵、语言等艺术特点,并对新兴的网络秧歌与实地伞头秧歌进行了比较,力求探索新时期传统秧歌的继承与发展趋向问题。  关键词:伞头秧歌 网络秧歌 即兴编唱 民间文艺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伞头秧歌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是秦晋两省黄河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
陪我走入蝉声,走入烦躁。  昂首數匾上的马匹  枣色的踢起尘埃  在水湄数他的年龄。沉睡者啊  你的双手是巨蟒  他走过宫殿,如同渐移的日影  冉冉升上  来我盘膝的地方  那空白为我遗留  为昨日的我  昔日喝水的地方,你正站立  我偏首望你  青色的水瓢流去  旅人的唇流去。  给我灰烬吧!给我喧哗中的寂寞  未来的星月是念珠  你拨过一串,拨熄了寻找的灯火  北北西,美丽的瞭望者  走出森林
摘 要:鲁迅在其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其人生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展开分析,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也是她内心痛苦乃至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祥林嫂内心的自我追求展开分析,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成因 自我追求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彷
【考点阐释】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考试题不应考查学生对语法概念、定义的识记,但可以考查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语法考查呈现出新的特点,多以动态的、应用的形式设题,常以选择的题型考查,知识点包括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及其结构关系等。 【复习指导】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
当代中国通俗文学正以新的形式展示着新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阅读热点。面临难以计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如此红火的阅读市场,人们必然会思考: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价值,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经典。因此,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指引、经典化的辨析与评价,就成为文学评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期推出的五篇文章涉及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公安法制小说、武侠小说四种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类型,评析了五位作家的五篇作品,其目的就
摘 要: 在明清易代前后,梅村体歌行中出现了诸多书写宫廷女性的叙事长篇,其中公主题材的书写颇为独特。一方面,吴伟业通过公主群像的构塑呈现及夫妻互文的史事敷陈,展现了鼎革巨变的兴亡长卷,揭示了两性共通的易代之感。另一方面,他通过宫廷女性关涉的历史场域达成了以帝王家事写帝国沦亡的隐喻建构,突破了前代对于公主题材“和亲”为主的母题写作,将咏史叙事拉入了易代隐喻的维度。对于前者,吴伟业是将家族内的代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