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开发性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家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標准,在对美术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强调“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而农村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这一切使我们感到要走一条改革的路子,走一条“以开发审美创造力为目标”的美术教学课程的路子。
  【关键词】开放性 审美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9-0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地方政府,建立了应有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各种美术教材,并日益深化,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课程教育也不断的提高,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当下农村对审美的认识似乎还不够深刻,不懂得如何学会审美和创造美,从当今美术教育的反映来看,农村美术教育还有重重问题。我身为一个当代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当今农村美术教育的观念现状深深地表示担忧。农村美术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美术教育的琐碎工作多而且地位不高,美术教育的取材条件不好等等。因此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会思考美术教育还能有什么突破,能选什么课题来做实验、搞研究等等。
  我热爱美术教育事业,我相信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我对农村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肯定和继承他人的长处和优点的基础上,克服它的短处和弊端,从一点一滴做起。审美素质的培养和审美创造力的开发一直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农村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这一切使我们感到要走一条改革的路子,走一条“以开发审美创造力为目标”的美术教学课程的路子。
  从理论基础上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也强调了艺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给儿童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中去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从研究目标上看,就是探索儿童绘画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儿童绘画教学就是以儿童绘画为本,以教学为手段,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以反映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与个性特征,实现启迪创新、开发心智的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①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创造和思考的良好品质,我们必须注重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本文就是对美术教学上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和认知给出个人浅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情感因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许多人积极主动接触、认识、研究事物的心理特征。兴趣是直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学生对绘画非常容易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一般都属于浅层的兴趣,常常带有一些情绪的色彩,易于停在“我喜欢”、“好玩”的层面上。这样的兴趣很容易转移也很容易波动。美术教学上激发兴趣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浅层的兴趣进行引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动机水平,这叫“动机呼唤”。②激发绘画学习兴趣需要贯穿整个绘画活动过程。起初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束时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绘画作品的欣赏和获得成果的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美术创作活动的期待。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尽量想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法来激发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和学习绘画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美术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会运用学生特有的喜好特点,把乏味的内容编成学生喜好的形式,如给动画片配音等手法来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丰富并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坚持开展各式各样的绘画活动、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
  美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能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授之以渔的传授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完全轻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创作。在特定的题材中,让学生独立去构思创作,教师家长在孩子创作时,不要直接干涉他们,代替他们画画或临摹范画,而是加强正面的指导,用富有启发性的言语帮助学生克服绘画中遇到的困难。
  (三)开发小学美术课程的审美创造力
  1.鼓励审美个性
  2.美术教学要富有情感性
  3.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感熏陶
  4.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5.创造力的开发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美术特长生这类美术家苗子,永远只是少有——而主要是培养好的欣赏者。所以,即使最重视创造力开发的美国艺术教育,在“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中,也只把美术创作中的创造力开发。因此,创造力的开发既包括美术创作中的创造力开发,更包括美术欣赏中的创造力开发。在感受环节,要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和知觉能力;在欣赏和创作环节,我们开发学生既有的审美经验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及散发思维能力;要在不断的开发性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美术也像其他课一样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需要在不断的时间中去创新、开发、挖掘,尤其在农村学习,它更需要教师们在美术教学中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潜能,需要在授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正像尹少淳老师说的“学生不可能用强大的意志来学习美术,家长学校对学生的美术也不可能形成高压态势。”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 创造性与心理发展[M].1998(3)
  [2]肖川.论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理论与时间[J].2002(3)
其他文献
【摘要】积极地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表演的角色,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角色表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触学生,瞬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轻松、愉悦、充满爱的空间里学习,他们的情感思维才能得到释放。同时充分地利用课堂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地引导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关键词】创设课堂情景 角色表现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