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最近为他儿子的事情苦恼。这位从小就表现出过人天赋的孩子无论家里怎么劝说就是不肯去学校。朋友约我一起去这所重点学校打探究竟,却发现那位班主任很优秀,学校橱窗里有他的优秀简介,办公室其他老师也说这位班主任平时工作极为负责。由于初中数学重要性不断增加(源于高考政策中数学分值的变化),这位班主任自己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来讲数学,课后补差,他们班的数学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
等我们与这位老师见面,发现他很忙,办公桌上堆满了试卷和本子。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些,语速很快,没和我们说几句,就埋头边批作业边和我们谈。他的观点很鲜明,意思是数学不好就不能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上大学就危险,专会写写画画是没有用的。朋友听这话一脸沉重(他本就是一画家),没多久我们就离开学校。那位班主任临走时这样交代我们:前天市里还有个领导打招呼要把孩子往他班级里送,从来没有出现想离开他班级的,意思是我们看着办。朋友问我,他都省里优秀了,还是骨干,那么其他不优秀的老师会怎样?我无语,苦笑道,估计就是我这样了!朋友又说,他小时候数学也是很糟糕——然后又欲言又止。我只有陪着苦笑,好象也做错什么事似的。
其实城外的人看不懂教育界的“优秀人士”,城内的人又何尝看得懂呢?每年度各级总要树立各类师德标兵,除了有关系的老师,剩下的标兵就是那些埋头苦干的,披星戴月、抛家舍子、要是病倒在讲台上那就更符合条件了,事迹越感人越符合先进。我想这是否也是“应试教育”之说的起源之一。在各种压力之下,有些老师更喜欢用传统老办法苦教,从早到晚,疲劳战术,苦教苦学,考出个皆大欢喜的好成绩。在高考的大环境下他们拼出名师,能拼出个名校长,拼出个名学校来。这个你不服不行。
埋头苦干型的老师在学校里是令人生敬,甚至令人生畏的,因为他可以很理直气壮,是很受器重的,是一线骨干,当然也能够遮掩很多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他们的学生不想学厌学,那是他们适宜不了这类老师的节奏;如果有人批评他挪用学生休息时间,他就觉得委屈,因为他无偿所做的一切也是为孩子啊;如果有人批评他老是用最笨的办法教学生,他就说有本事你来考我这个分数啊;如果学校没有把荣誉和优秀给他,他就来火,论起早论带晚,谁与争锋;要是学校把荣誉和优秀给了他,他就会更勤奋,学生就更遭殃,同组老师也被迫带着抓时间;要是这类老师走上领导岗位,那么一个学科组、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考试质量就开始疯长,开始出现“XX现象”,掀起学习典型的热潮。
可是为什么这部分老师甘愿作出如此奉献,而且有的甚至成为一种下意识行为呢?现在一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天要在学校工作十几个小时。上面教育部门压着各类检查,下面学生的心智越来越成熟,周围还有惟恐天下教师都不黑的新闻媒体的大肆喧染,当然还有家长的无孔不入的关心……弄得大部分老师终日精神紧张。全社会的期望似乎都压在教师身上。现在,哪个班分数稍微低一点,家长马上打电话给校长,甚至反映到教委,要求撤换教师。教师被夹在升学率与减负之间、应试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口号之间、社会和媒体的压力与指责之间。既然你们要写在试卷上的成绩,那么我就拿成绩给你们,至于通过什么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住成绩就是好猫”,大家皆大欢喜。
当前课程改革最可怕的是有些埋头苦干型的老师不相信改革,不相信别人、别校有好的经验可以吸取,只拉车,不抬头看路。所以,考试成绩提高越快,学生创造力越弱,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就越受到压制。实际上这些老师的做法使孩子除了泡在试题里,失去了对人生的激情,也失去了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失去了受教育的根本宗旨。
教育改革的有力推进需要有教育激情、教育创新精神的老师,当然这些也离不开苦干精神,可是前提应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成绩,教师的发展应该走内涵发展之路,其内在逻辑应是理性自觉而非感性自然,这种发展不能多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法的提升与更新的层面上,更不能停留在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上。我们的教育系统里不缺少服务和奉献精神,而是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人文修养和实践体验基础上形成的自主独立的思想。如果一个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道路,却很少察看时代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变化,即使他再“优秀”,所获得的荣誉再多也只是流水线前一名普通的技术加工员。从长远来说,他们对教育的贡献是反作用的,
埋头苦干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内涵发展型的老师往往也是埋头苦干的代表,但他要在埋头拉车的同时,还不忘抬头看路,而且看得准,看得远。我们呼唤基层教育教学和领导岗位上有越来越多能够高屋建瓴地思考把握教育的真正的使命的老师,清晰地辨别各种肤浅潮流的困惑与干扰,最终使得我们的学生遇到真正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姜灶中学)
等我们与这位老师见面,发现他很忙,办公桌上堆满了试卷和本子。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些,语速很快,没和我们说几句,就埋头边批作业边和我们谈。他的观点很鲜明,意思是数学不好就不能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上大学就危险,专会写写画画是没有用的。朋友听这话一脸沉重(他本就是一画家),没多久我们就离开学校。那位班主任临走时这样交代我们:前天市里还有个领导打招呼要把孩子往他班级里送,从来没有出现想离开他班级的,意思是我们看着办。朋友问我,他都省里优秀了,还是骨干,那么其他不优秀的老师会怎样?我无语,苦笑道,估计就是我这样了!朋友又说,他小时候数学也是很糟糕——然后又欲言又止。我只有陪着苦笑,好象也做错什么事似的。
其实城外的人看不懂教育界的“优秀人士”,城内的人又何尝看得懂呢?每年度各级总要树立各类师德标兵,除了有关系的老师,剩下的标兵就是那些埋头苦干的,披星戴月、抛家舍子、要是病倒在讲台上那就更符合条件了,事迹越感人越符合先进。我想这是否也是“应试教育”之说的起源之一。在各种压力之下,有些老师更喜欢用传统老办法苦教,从早到晚,疲劳战术,苦教苦学,考出个皆大欢喜的好成绩。在高考的大环境下他们拼出名师,能拼出个名校长,拼出个名学校来。这个你不服不行。
埋头苦干型的老师在学校里是令人生敬,甚至令人生畏的,因为他可以很理直气壮,是很受器重的,是一线骨干,当然也能够遮掩很多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他们的学生不想学厌学,那是他们适宜不了这类老师的节奏;如果有人批评他挪用学生休息时间,他就觉得委屈,因为他无偿所做的一切也是为孩子啊;如果有人批评他老是用最笨的办法教学生,他就说有本事你来考我这个分数啊;如果学校没有把荣誉和优秀给他,他就来火,论起早论带晚,谁与争锋;要是学校把荣誉和优秀给了他,他就会更勤奋,学生就更遭殃,同组老师也被迫带着抓时间;要是这类老师走上领导岗位,那么一个学科组、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考试质量就开始疯长,开始出现“XX现象”,掀起学习典型的热潮。
可是为什么这部分老师甘愿作出如此奉献,而且有的甚至成为一种下意识行为呢?现在一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天要在学校工作十几个小时。上面教育部门压着各类检查,下面学生的心智越来越成熟,周围还有惟恐天下教师都不黑的新闻媒体的大肆喧染,当然还有家长的无孔不入的关心……弄得大部分老师终日精神紧张。全社会的期望似乎都压在教师身上。现在,哪个班分数稍微低一点,家长马上打电话给校长,甚至反映到教委,要求撤换教师。教师被夹在升学率与减负之间、应试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口号之间、社会和媒体的压力与指责之间。既然你们要写在试卷上的成绩,那么我就拿成绩给你们,至于通过什么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住成绩就是好猫”,大家皆大欢喜。
当前课程改革最可怕的是有些埋头苦干型的老师不相信改革,不相信别人、别校有好的经验可以吸取,只拉车,不抬头看路。所以,考试成绩提高越快,学生创造力越弱,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就越受到压制。实际上这些老师的做法使孩子除了泡在试题里,失去了对人生的激情,也失去了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失去了受教育的根本宗旨。
教育改革的有力推进需要有教育激情、教育创新精神的老师,当然这些也离不开苦干精神,可是前提应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成绩,教师的发展应该走内涵发展之路,其内在逻辑应是理性自觉而非感性自然,这种发展不能多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法的提升与更新的层面上,更不能停留在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上。我们的教育系统里不缺少服务和奉献精神,而是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人文修养和实践体验基础上形成的自主独立的思想。如果一个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道路,却很少察看时代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变化,即使他再“优秀”,所获得的荣誉再多也只是流水线前一名普通的技术加工员。从长远来说,他们对教育的贡献是反作用的,
埋头苦干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内涵发展型的老师往往也是埋头苦干的代表,但他要在埋头拉车的同时,还不忘抬头看路,而且看得准,看得远。我们呼唤基层教育教学和领导岗位上有越来越多能够高屋建瓴地思考把握教育的真正的使命的老师,清晰地辨别各种肤浅潮流的困惑与干扰,最终使得我们的学生遇到真正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姜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