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各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许多高校忽略了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课程建设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就业;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指导课程,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选择相关专业与课程,安排与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现状
  
  (一)我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
  在我国,职业指导及其教育还是一个令人陌生的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格局,唤起了学生参与职业选择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意识,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规范
  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仅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从低年级抓起,甚至大学生一进校就要开始,因此就业指导必须拓展为职业发展指导,求职择业只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教育载体把这些内容传播给学生呢?专题讲座、课堂教学是人们首先想到的方式与途径。以课程设置为例,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2005年暑假教育部曾经组织了10个有代表性的高校在内蒙古呼鲁贝尔进行过一次研讨,结果大抵有三派意见。
  一是清华大学模式,主张开发课程模块,模块中包括若干门短、平、快的课程,课程就象一种工业产品,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产品,缺什么补什么。如有的学生反映面试中不会沟通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上《沟通训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就针对他们开设《自我探索》,有的学生想出国深造就给他们提供《留学指南》。整个模块包括6-9门课,基本上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设立课程,属于问题式教学,每门课程记1个学分。
  二是复旦大学模式,主张开设一门课程,各年级学生均可以选修,课程名称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个学分32个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包含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决策理论等等;自我探索,包括认识自我的维度与方法、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职业倾向探索等内容;职业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识工作等;生涯决策,包括决策的类型分析、理性决策的有效方法和步骤、生涯决策阻力分析等;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学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则和步骤、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评价;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雇主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素质拓展训练,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决策能力团体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就业形势与政策,包括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政策的发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动态详解与趋势分析、用人单位分析;如何进入职场,包含毕业生择业的程序及准备、毕业生择业途径和方法、就业以外的流向以及办理程序、就业规则和毕业生的权益和义务等等;就业中的心态管理。
  三是武汉理工大学模式,主张开设两门课,分别叫《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求职技巧》,前者针对大一学生,记2个学分32个学时,后者针对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的学生,1个学分16个学时。条件成熟时再针对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方式,不同学校的意见也很不一致。大部分学校主张开设选修课,极少数学校主张开设必修课,绝大部分学校主张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如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邀请职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成功校友作专题讲座、在见习实习中传播职业发展观念,等等。
  (三)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就业指导教育的成员应该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具备相应的工作素质,如对心理咨询的研究,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兴趣所在以及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能够掌握良好的咨询技巧并提供心理咨询和信息传递;如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及时向学生介绍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政策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院(系)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显然,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就业指导的需要。
  2.课程定位不准,重视程度不一
  目前,尽管大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还只是少数高校。调查表明,多数高校只在毕业班中开设选修课,有的甚至安排为讲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也即是“应付面试”的指导。少数开为必修课的,也只在毕业前一年进行。不少学校甚至是在双选会召开过后才搞“马后炮”应急。即使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在教学时数上也呈现出参差不齐。部分高校还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度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
  3.教材内容老化,理论脱离实际
  目前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教材的选择上呈现出“八仙过海”的状态,有的采用部编教材,有的采用省编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时有所见。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教学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十分严重。
  4.教學形式单一,实际效果不佳
  目前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任课老师所包揽。从而形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三多”和“三少”: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有不少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均是合班授课,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众多,这样给教学形式设置了很过障碍,由于人数众多,就很难开展分组讨论、现场模拟、成果分享等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5.师资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近几年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激增态势,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而增加,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还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毕业生500:1的要求配足,从而使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处于忙于事务工作之中。
  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
  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还很少。从而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6.课程体系不全,全程指导弱化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只停留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到就业指导课为主,就业讲座为辅,以及把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两课”、专业课教学、职业测评等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弱化,呈现出就业指导明显滞后。
  7.学生较多,缺少个性化指导
  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初涉人世的毕业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长久以来由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的严重缺位,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稀里糊涂、跟着感觉走。
  
  二、目前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部分内地高校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如提出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思想教育、开展全员全程指导、建立发展生涯辅导模式、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等,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几个不足:
  一是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
  二是缺乏协调性。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
  三是缺乏科学性。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评价自我,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从一些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却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教学安排上存在功利性导向
  有的高校通常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快餐式”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预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非常明确提供的就业机会,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
  2.教学内容以择业技巧为主
  课程开设过于重视择业技巧的指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满足于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掌握面试要领,学会自我推销等。这些技巧对学生择业是必须的,但没有触及学生职业设计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3.课程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靠行政推动,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教材陈旧,缺少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指导的学科属性不明确,教学随意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4.授课时间不合理
  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被作为选修课对待,上課时间往往安排在周末或者是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这些时间是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很多学生在这些时段上课极不情愿。因此不重视该课程、逃学、厌学、请假等现象不断出现,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益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4).
  [2]张柏清.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
  [3]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苏亚玲,常慧,李纠.也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置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5]樊富民等.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产权不清、违法违纪等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既损害了国家利益,也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
高校基层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主要载体,文章探索建立了二级院系特色团支部的工作新模式,通过改变思维创新模式,深入研究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高校
在今年“两会”期间,纺织行业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积极建言献策,尽管两会的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但却彰显出他们不回避敏感问题的尽责态度。正是他们的直言不讳,中国纺织行
【摘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决策者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职业决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受年级、性别、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完善就业教育体系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增强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社会竞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企业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在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行政垄断不仅是个法律问题和行政责任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是一种道德现象,可以而且应该对它作道德的批判和道德的调控.它是一种在合法条件下的不公正行政,其道德
随着我国不断的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刺激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建筑工程行业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会,逐渐向现代化、先进化方向发展.本文根
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将有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所以,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与小学数学的教学
自“营改增”实施以来,其对各行各业的税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高校也不例外.对于高校而言,税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营改增”影响下,对高校税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它既是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一个独立的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本文探讨了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