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
【机 构】
:
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山西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紫杉醇(TAX)、顺铂(DDP)联合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TAX 135 mg/m2分第1、8天静脉滴;DDP每天20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5-Fu 5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2 h、以后5-Fu 2500 mg/m2,泵内持续静脉滴注70 h.21~28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开始评价疗效,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
目的 多数前列腺癌有两个以上病灶,试图探索这些不同病灶是同源还是各自独立起源.方法 选用19例有两个以上病灶的前列腺癌标本,应用显微切割技术获取肿瘤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染色体8p(D8S133、D8S136、D8S137)和17q(D17S855)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结果 在19例前列腺癌中发现40个病灶,其D8S133,D8S136,D8S137和D17S8
目的 研究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GH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1例71岁女性患者行右胸壁肿瘤切除术后3年局部复发,经影像学检查等评价,行胸壁肿瘤广泛切除术.结果 结合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为LGHS.结论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诊断LGHS的主要手段,治疗以手术为主,无需辅助放化疗。
目的 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PCa)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技术对86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45例PCa患者和60例健康男性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fPA和tPSA同时进行测定,并计算出fPSA/tPS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PH、PCa组tPS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Ca组和BPH组的血清t
肿瘤转移和复发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转移和复发是由于肿瘤新血管形成,提供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为肿瘤细胞转移复发提供基础.综述了VEGF及其受体在肝癌新血管和治疗中的最新研究,并对其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目的 探讨乳腺外佩吉特病(EMPD)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放疗及化疗在EMP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EMPD,并复习国内外文献中EMPD的病例65例,共68例.结果 手术和手术加放疗组56例,随访时间6~204个月,局部复发率为39.3%,18例行术后放疗,其中1例术后3年复发、放疗后8年复发、再次放疗后生存6年,死于肺转移;6例放疗后2年未见复发,2例放疗后5年未见复发.单纯放疗者10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表达与放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4例行根治性放疗的NSCLC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价,检测VEGF及IGF-1R结果,明确这两项指标与放射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近期疗效为CR12例(18.8%),PR30例(46.9%),局部有效率为65.6%.在VEGF表达阴性的24例中放疗达有效
目的 通过观察DNA结合抑制蛋白-1(I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ID-1在ESCC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P法对102份ESCC组织、30份切缘正常组织进行ID-1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ID-1的表达和MVD值,并分析ID-1的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ESCC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并化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生活质量及肿瘤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化疗间歇期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对照组为单纯化疗.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骨痛、生活质量的变化、肿瘤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起效迅速,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总有效率5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
目的 初步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危重患者预警蛋白质组(LGT)指纹阳性癌症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8例经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技术检测LGT指纹阳性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500 ml/d持续静脉滴注15 d,并于停止治疗后1周再行SELDI检测,以LGT指纹消失为有效,反之无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有效13例(72%),无效5例(28%).有效的13例患者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