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实体店怎么干掉库存?

来源 :服饰导报·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零售老兵,笔者从事零售行业差不多有24年的历史了。我也在经营几个品牌,这几个品牌都是做实体店的。
  这次疫情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我跟大家一样,品牌也受到伤害了,我们也在想怎么去破局,怎么去干掉库存?
  一、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
  先分析一下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分三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我们2019年经历了什么。
  第二个时间节点,这次疫情来了,2020年的一月到二月,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是什么样一个场景。
  第三个时间节点,就是2020年3月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用放大镜看中国零售发展
  在回顾2019年的时候,我主张用放大镜看中国零售发展。
  为什么用放大镜呢?也就是我们潜下心来,看我们201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简单地用六个词来给大家讲2019年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经济增长缓慢;
  消费需求疲软;
  工业产能过剩;
  市场大于求;
  卖货平台增多;
  购物选择分化。
  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年复购率比2018年、2017都要缓慢。消费需求相对疲软,造成了我们鞋服板块的工业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
  有一种数据显示,就算加工厂不生产了,按现有的资产配置,产品足够可以卖两到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库存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卖货平台真多,购物的选择多元分化。
  这20来年,淘宝、天猫、京东购物平台蜂拥出现,但是这两三年的网红直播、社群营销又分化了不少的流量。也就是说,单纯的实体店经营销售,他的客流量也被分化了。
  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呢?
  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于其他多数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还好得多,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我们的国家也在进行宏观的经济杠杆调控,也在进行社会产业升级。
  我们从传统的农业大国,经过这30年左右的发展,转型到工业大国;再通过这三五年以来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再转型到科技大国、金融强国。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着这种转型。这种转型是千年一遇,这种危机也是商机。
  三、疫情危机来了,商机也来了
  当危机来了,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来了,我们不要害怕。我们要冷静地看清自己,冷静地分析目前的市场格局,冷静地利用各种资源来破局。
  正所谓,物极必反。危机来了,同样的,商机也来了。
  不管危机来的时候,还是商机来的时候,我们都要冷静地去分析目前的市场行情。
  从一月份的危机来了之后,现在市场是怎么回事?疫情来临,路上无人,全国戒严,闭门隔离,线下是冷冷清清,线上被闹得火热。
  大家看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可能跟之前有一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
  朋友圈里面是不是卖货的多啦?大家办公是不是用微信、用钉钉的多啦?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的在上班的时候到公司来了。正所谓线下冷清,线上热。
  这个疫情可能会给很多实体店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对于线下的零售实体店,因为街上没人,购买力下降,零售额冲不起来,业绩不达标。
  可是我们的企业、品牌、零售商,房租是要照付的,员工的工资是要照付的,造成费销比上升。
  2019年是暖冬,这个阵痛还没有完全消化掉,再加上2020年一月份突发的疫情,造成大量的冬款与存款库存积压。
  这对于实体店而言,特别是对于我们鞋服零售实体店经营者,将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
  四、24字解危经营方针
  我们团队在正月初五就已经开始思考:面对这个疫情,怎么去破局?怎么去评估这次疫情带来的伤害,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把我们提炼出来的24字解危方针,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零售实体店,特别是鞋服零售实体店有借鉴作用。
  24字解危经营方针:
  第一,節俭治家。
  第二,精细管理。
  第三,数字经营。
  第四,全渠销售。
  第五,人货场钱,四手齐抓。
  这个24字的解危经营方针,其逻辑、出发点是这样子的。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无非就是四个字:效率、效益。
  正所谓:管理出效率,经营出效益。
  效率是检查与验证企业工作执行人员的执行力度。效益是检查与验证企业是否挣钱、是否盈利。
  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益、产能,为了更好地提高盈利效益能力。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四个字:开源节流。
  特别是这次疫情,政府为了更好地隔离,大家也人心惶惶,不敢出门。周末也不敢去实体店去购物了,都不敢逛街了,怕被感染了。
  这种情况之下,为了解决效率与效益的问题,我们只能借助互联网的工具来做我们岗位人员的管理工作,来做线上的销售工作。
  也就是说,把我们之前的线下办公与销售的场景,都带到线上来。
  接下来,我从数字经营进一步跟大家分享我的工作思路。
  1、泛数字与精数字
  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在数字时代之下。大家不管是用微信也好,用淘宝也好,还是用抖音、快手也好。
  它们都属于“泛数字”。因为数字的信息量太庞大了,有一些对我们很有用,有一些对我们没用。
  我们要怎么在泛数字的信息链里面提取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这叫“精数字”。这也是数字化精细管理的思路。
  这个思路的落地步骤是:
  第一、获取数据;
  第二、筛选数据;   第三、分析数据,统计数据。
  通过数字、数据,我们能看到现在发生的情况。如果数据化管理逻辑通、经验丰富的话,还能通过数字找到下一步的解决方案。
  数字就相当于一双眼睛。只有眼睛明亮了,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才不会被车给撞到。瞎子过马路,很容易会出车祸。
  对于企业来说,有了数字化的经营管理,他的眼睛就变得非常明亮,能够在数字里面找到核心的问题。只有找到了核心问题点,我们才知道解决方案。有了解决方案,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解决问题的点执行下去。
  2、精数字经营
  那么,什么叫精数字经营呢?
  数字经营,首先得有一个数字中心,也就是必须给数字安放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里面,后台的决策者和前端的执行者——我们的店员和店长,通过数字中心实行无缝链接。
  这次疫情之后,后台决策人员与终端店长、店员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因为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店长、导购们只要听话照做就好了。现在不同了,由过去的听话照做升级为思路同频。
  如果说后台的决策者与前端的店员店长的思路不同频,那么后台的决策方针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过去的管理关系是层层批报,总经理组织总监们开会,总监们再把精神传达给经理们,经理们再跟店长督导队员们沟通。一层一层的批报,速度太慢了,管理效益太慢了。
  那这次疫情之后,通过数字中心可以直接由过去的层级式管理升级为扁平化的管理。并且,回复、执行、执行的力度、什么时候执行,都可以通过数字中心看得一清二楚。
  这是第一个优势,第二个优势,有了这个数字中心之后,即使个别的店长、店员离职,他在企业的资源也不可能带走。因为他的数字资源全部留在数字中心。
  并且,由过去的后台决策升级为后台服务。我们的决策者们也会变成服务者。为谁服务,当然是为终端店铺的店长、店员服务。
  每一个店长、店员,都是一个个体的载体。怎么说呢,通过数字中心的处理,每个店长和店员,他自己都可以卖货了。比如,通过社区营销、微商城、网络等方式都可以自己卖货,都是“老板”了。我们这些后台的决策人员,为他提供服务就好了。
  当然,这个服务也要去做精细化的管理,定好游戏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总体来说,数字经营中的数字中心载体管控,是由数字中心统一、同频执行路径,每一个相对应的岗位人员按数字中心的指引去做执行工作。
  3、人货场钱,四手齐抓
  怎么通过用数字经营的管理来实现人货场钱,四手齐抓?
  (1)经营损益的分析维度
  首先,大家一起看一下这个数据排雷表(表1)。这个数据排雷表的方向就是做企业的经营损益评估。
  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我特意用黄色的箭头分了几个纬度,第一是“场”的纬度,第二是“货”的维度。
  我们通过“场”的维度与“货”维度,做交叉分析的维度有哪些呢?
  销售额、销售贡献额,包括它的折扣,与其他的动销率、资金回笼率、毛利率,毛利贡献率。
  在这里跟大家重点讲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经营生意表里面“场”的纬度。它不一定只限于门店的定义。因为从这次疫情之后,门店的定义已经不只是实体店。
  但从经营损益角度出发,这些分析纬度,线上与线下是可以共用的。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做了社群营销、网红直播也好,也可以利用“场”的维度去分析。
  当然,这就需要一个数字平台,把线上与线下的销售数据、商品数据,做整合与贯通。
  只有把线上和线下商品数据、销售数据整合融通之后,我们才能够把数据整合到一块儿。
  数据整合到一块儿了,我们就可以做这些经营损益分析、库存的分析、商品运营调控分析,来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参考。
  (2)货品库存的分析维度
  同样的,这个库存统计里面,我们先有个“场”的维度,有一个“货”的维度,通过“场”与“货”的维度去进行交叉做分析,这个分析维度有哪些呢?
  销量和销量的占比,铺场量和铺场量的占比,库存量和库存样的占比。
  (3)商品運营调控的分析维度
  在商品调控里面,我们首先也要有“货”的维度,比如表格中第一个分析维度——SKC的分析,也就是颜色的分析。可以用SKC来分析动销率,就是货品的空间投放产出比例。
  第二个纬度一一周销售。这个是对货品流速的分析,也就是商品流速结合时间流速是快了还是慢了。
  第三个纬度就是“钱”的纬度,包括资金回笼率、售罄率、折扣率等。
  第四个维度就是我们库存的分析,库存还有多少货?每个品类结构的占比是多少?还可以销多少周?退货量有多少?全部都在这个数字里面的。
其他文献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品牌,每个十年,都是一个很好的节点,去做一点“厉害”的事情,才意味着继续向前突破。  1990年,中国李宁诞生。  2000年,李宁十岁生日,李宁公司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龙服”、“蝶鞋”被各国记者评为了“最佳领奖装备”。  2010年,李宁二十岁生日,李宁宣布品牌升级:将口号从“一切皆有可能”调整为“让改变发生”,提出“90后李宁”的概念,并向国际市
期刊
如果明天公司开会,老板让你总结一下2019年的经营情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较好?  一家优秀的鞋服零售公司,通常在年末组织大家,对过去一整年的经营进行复盘,除了总结一下自己的经营成果,更重要的是剖析经营过程,整理和找出零售店存在的待改善问题。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根溯源找出盈亏的原因,提出和评测改进这些问题的措施。  可以说,这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组织者,能否用数据做一次直击营销痛
期刊
新冠疫情的发展,让零售行业基本上变成了直播行业。  但是,很多朋友直播了一段时间反馈说,直播倒是都做了,从销售结果上来看却并没有什么变化。有的企业也直播了较长一段时间,可是一个产品也没有销售出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调研了一些不同的零售商,了解一些直播带货大V的实际情况,也研究了众多直播带货的分析报告,发现为什么你的直播不能带货的一些秘密。希望以下分析,对已经开展直播的朋友能有所帮助。  一、
期刊
一个一流的鞋店导购,你的目标不是让客户有需求时候才来买,而是让客户渴望拥有你的产品,这才是销售。  1、不准备,不进场  专业销售人员成功的因素:  销售过程中,如果没有准备好要准备的东西,跟顾客介绍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东西不了解、不熟悉。有时候客户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可能把你难住。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难以对你所推荐的产品产生兴趣。因此,在见客户之前,一定要问一下自己“我在销售之前准备好了吗?”  一
期刊
“新冠疫情之后,世界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经此一疫,可能引发世界格局、全球供应链,以及中国经贸和产业布局的变化。我们将面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中国经济和不一样的中国鞋类产业链与供应链。  现在的鞋类供应链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组成,同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服务的支撑。通常,可将链上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称为生产制造主体,将其他各方称为服务主体。  供应链风险包括外部和内部风险
期刊
5月的销售结束了,在这个共度时艰的特殊时期,老板带着销售部经理在门店连续驻扎了近一个月。他们在对门店进行近距离观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导购说:“老顾客买货不积极”。  回到公司,老板组织大家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谁都知道,如果不能搞清问题原因,生意将很难顺利开展下去。  赵栋梁  慧合咨询首席顾问、中国服装界资深商品管理专家顾问。赵先生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成
期刊
李宁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携手华晨宇?  华晨宇能为李宁品牌带来些什么?  运动品牌启用娱乐明星做代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便远到十几二十年前,这样的例子一直屡见不鲜。但是运动品牌与娱乐明星之间,其实一直有着一层比较微妙的关系。  体育和娱乐,本身两个冲突的领域,当一个运动品牌启用娱乐明星做代言人,其风险和不可预测性远远大于找一位运动员做代言人。而娱乐明星所处的行业环境,也使得这一风险大大增加。 
期刊
在疫情常态化下,直播卖鞋早已成为鞋店经营的标配。  对于直播卖鞋,有人说,坑位费、带货提成、全网最低价层层叠加,已成为品牌方身上的三座大山,进场之后只有赔本赚吆喝的份,甚至品牌价值还会被直播低价促销所伤。  某種程度上,直播卖货这块曾经的价值洼地,的确已被海量急于进场的甲方急急铸成高地,如今已渐成为一片红海。  但红海也意味着是大势所趋,意味着不可错失的风口与机遇,放弃直播卖货是万万不可能的。  
期刊
最近,继网红直播、品牌直播、门店直播、创始人直播之后,领导干部直播卖鞋又成为一波热潮,一起来看看效果如何。  温州区长直播卖鞋,半小时成交500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瓯海的拳头产品——瓯海鞋,还有粉丝极限专享价,快来开启买买买模式!”“平时卖168元,直播间下单只要68!”……  5月9日下午1点,温州市瓯海区委副書记、区长曾瑞华走进拼多多直播间,在镜头前大声“吆喝”,向全国网友推介瓯海好鞋子
期刊
回望中国鞋业这十年,我的关注点落在了这期间在中国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三个品牌:斯凯奇、斐乐和李宁。  2010年,是斯凯奇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个年头,到2019年斯凯奇在中国鞋业市场的回款额达到了166亿元,销量超过7000万双。  10年前,安踏以6亿港币,从当时如日中天的百丽集团收购了年亏损3000多万的斐乐品牌。而2019年安踏财报我们看到,斐乐在大中华区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50亿港币,该集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