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每日电汛报》驻中国的记者Malcolm Moore写道,“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的记者,我经常被当地官员鼓励‘报道更多世博会的故事’。毕竟,上海斥资450亿美元举办世博会,它渴望让世界知道。”那么,西方媒体究竟是如何报道上海世博会的呢?本文试对《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等三家英美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前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本文的样本是从三家报纸的网站上,选取从2002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含有“上海”和“世博会”的报道。在经过筛选后,《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的样本量分别为46个、59个和35个,共计140个。从对这140个样本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对这三家媒体对于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上海的报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上海世博会的象征意义
三家媒体普遍认为,世博会对于中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又一个向世界展示其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的机遇。例如: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参与世博会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是中国表明自己重新崛起为一个重要世界力量的又一个机会。(《纽约时报》)
它(中国)的目的是从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春夏持续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中赢得尽可能多的声誉。(《卫报》)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将上海世博会作为下一个国家盛事。(《每日电讯报》)
同时,三家媒体对上海世博会都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将是世博史上“最大”和“最好”的一届。将近10%的样本都对上海世博会的规模和投资大为渲染,并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比较。
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可能会成为最大的一届,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黯然失色。……上海世博会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最好的一届世博会。(《每日电讯报》)
上海世博会,据测工程建设耗资为北京奥运会的4倍。(《每日电讯报》)
预计这届世博会将吸引世博史上最多的游客。(《卫报》)
这将是最大和最铺张的世博会。(《纽约时报》)
参加上海世博会是一种投资
正是由于上海世博会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对于西方社会来浼,参与上海世博会同样变得利益攸关。
从对于世博会的评价可以看出,尽管它是继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足球世界杯之后,最重要的国际盛事(《每日电讯报》),但西方社会对世博会并不是十分关注,觉得它有些过时和缺乏吸引力。
上海之外的世界压根不关注世博会。你知道2(105年的世博会在爱知县举行,2015年的将在米兰举行吗?……公众没有理由关注它。(《每日电讯报》)
对于许多人来说,世博会似乎是前全球化时代的落伍的、无用的遗产。(《纽约时报》)
在西方,世界博览会已经光环褪去,它们被刻意安排在斯波坎或汉诺威那样的过时的地方。(《每日电讯报》)
可以说,2010年世博会被媒体格外关注的原因在于它将在中国召开。参与上海世博会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经济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在三家媒体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经济报道的比例将近38%,而《每日电汛报》经济报道的比例更是达到44%。
这(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经济活动。……公司和政府在乎世博会,因为它们希望获得一个取悦中国人的机会……(《每日电讯报》)
任何一个希望与中国做生意的国家都有义务参加(上海世博会)。(《每日电讯报》)
上海世博会,一个耗资300亿英镑的,240个国家参与的贸易博览会,每个国家都渴望参与的中国市场,(《每日电讯报》)
在《每日电讯报》的样本中有7篇关于英国没有成为第一批决定参加上海世博会的13个国家之一的报道。这些报道中用“失望”来形容商界的感受,他们批评政府的“短视”和“混乱”。其中一篇甚至以“英国在冒险错过中国之船”为标题。可以看出,经济因素是这一事件被广为关注的关键性原因。
我们应该参加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的英国商人担心英国将错过与中国和东南亚的公司建立联系的重要机会。英中贸易协会称政府支吾其词的行为是“令人失望的”。(《每日电讯报》)
一些在上海和北京的英国商人担心英国不在早期参与(上海世博会)会损害英国已经被德国甩在后面的声誉。(《每日电讯报》)
英国缺席世博会参加者名单可以说是政府缺乏推进与中国贸易合作的诚意的证据。(《每日电讯报》)
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吸引“新的合同”和更多的“中国学生”(《卫报》),英国耗资2500万英镑修建了展现英国创意的英国馆,《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报道评价说:“首相正在把纳税人的2000多万英镑挥霍在一个‘绽放的蒲公英’上。”
英美媒体均认为,美国是否参加上海世博会将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报道称,美国缺席上海世博会将是对中美友谊的巨大伤害,将影响上海的美国公司的境遇。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一直比较抵触世博会,世博会的研究者Alfred Heller认为,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在苏联解体之后,觉得增益其海外形象变得不那么必要了。新世纪之后,美国决定重返世博会,但是却遇到联邦法律禁止公共资金参与世博会,美国参加本届世博也遇到了资金问题。
《为了上海世博会,著名的资金募集人上阵》(《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当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第一次访华的时候,受到如果美国不出席上海世博会将有多糟糕的数落,她因此意识到美国的缺席对于中美关系的损害。由于公共资金不能用于世博会项目和希拉里职务的限制,希拉里通过与她关系密切的基金募集了建筑美国国家馆所需要的6100万美元。
上海是一个具有多重特质的城市
作为世博会的主办城市,上海被广为关注。在140个样本中“上海”出现了647次,“世博会”出现了316次。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对于上海的关注绝不仅仅因为世博会,正如《卫报》的一篇报道所说:“如果有一座城市不需要以世博会为理由而值得一去,那就是上海。”西方媒体对上海的关注绝不仅仅在于它的传统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家媒体在描述上海的时候用了很多“最”字,它被称为“这个星球上最浮华的城市之一”、“世界上发展最怏的特大城市”、“中国第一座现代城市、第一座国际城市,而且仍然是中国的最大的城市”。应该说,媒体对上海这座贡献了整个中国GDP的5%的城市,对其商业、金融中心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异议。而且,媒体也注意到了上海对未来城市规划的“野心勃勃”。上海把世博会作为它实现自己宏伟目标和彰显自己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机遇。
在用“比F1赛车还怏”(《卫报》)来形容上海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没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也受到关注。例如,比纽约还要严重的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纽约时报》),而且它正在失去很多“历史魅力和遗产”(《卫报》)。有报道担心上海可能成为现代城市主义实验的牺牲品,现在上海市中心没有良好的社会发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健康的”(《纽约时报》)。对于投资者来说,上海意味着机遇,但是对于希望获得放松和享受自然的人来说,上海是一个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地方(《每日电汛报》)。
媒体认为上海亟需确立自身的城市特色,否则,上海将得不偿失,可能仅仅沦为亚洲那些不知名的、没有特点的时髦的超大城市之一。同时,媒体也关注到其实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现实生活与北京或上海的繁华有着很大的差距(《卫报》)。
媒体对于世博会的筹备也有一些批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拆迁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对邻里文化的影响。有的文章认为,上海作为一座最国际化和从全球化中获利最多的城市,市民应该能够富有诚意地与外国人寒暄问候(《纽约时报》)。
责编:吴奇志
本文的样本是从三家报纸的网站上,选取从2002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含有“上海”和“世博会”的报道。在经过筛选后,《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的样本量分别为46个、59个和35个,共计140个。从对这140个样本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对这三家媒体对于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上海的报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上海世博会的象征意义
三家媒体普遍认为,世博会对于中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又一个向世界展示其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的机遇。例如: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参与世博会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是中国表明自己重新崛起为一个重要世界力量的又一个机会。(《纽约时报》)
它(中国)的目的是从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春夏持续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中赢得尽可能多的声誉。(《卫报》)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将上海世博会作为下一个国家盛事。(《每日电讯报》)
同时,三家媒体对上海世博会都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将是世博史上“最大”和“最好”的一届。将近10%的样本都对上海世博会的规模和投资大为渲染,并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比较。
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可能会成为最大的一届,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黯然失色。……上海世博会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最好的一届世博会。(《每日电讯报》)
上海世博会,据测工程建设耗资为北京奥运会的4倍。(《每日电讯报》)
预计这届世博会将吸引世博史上最多的游客。(《卫报》)
这将是最大和最铺张的世博会。(《纽约时报》)
参加上海世博会是一种投资
正是由于上海世博会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对于西方社会来浼,参与上海世博会同样变得利益攸关。
从对于世博会的评价可以看出,尽管它是继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足球世界杯之后,最重要的国际盛事(《每日电讯报》),但西方社会对世博会并不是十分关注,觉得它有些过时和缺乏吸引力。
上海之外的世界压根不关注世博会。你知道2(105年的世博会在爱知县举行,2015年的将在米兰举行吗?……公众没有理由关注它。(《每日电讯报》)
对于许多人来说,世博会似乎是前全球化时代的落伍的、无用的遗产。(《纽约时报》)
在西方,世界博览会已经光环褪去,它们被刻意安排在斯波坎或汉诺威那样的过时的地方。(《每日电讯报》)
可以说,2010年世博会被媒体格外关注的原因在于它将在中国召开。参与上海世博会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经济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在三家媒体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经济报道的比例将近38%,而《每日电汛报》经济报道的比例更是达到44%。
这(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经济活动。……公司和政府在乎世博会,因为它们希望获得一个取悦中国人的机会……(《每日电讯报》)
任何一个希望与中国做生意的国家都有义务参加(上海世博会)。(《每日电讯报》)
上海世博会,一个耗资300亿英镑的,240个国家参与的贸易博览会,每个国家都渴望参与的中国市场,(《每日电讯报》)
在《每日电讯报》的样本中有7篇关于英国没有成为第一批决定参加上海世博会的13个国家之一的报道。这些报道中用“失望”来形容商界的感受,他们批评政府的“短视”和“混乱”。其中一篇甚至以“英国在冒险错过中国之船”为标题。可以看出,经济因素是这一事件被广为关注的关键性原因。
我们应该参加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的英国商人担心英国将错过与中国和东南亚的公司建立联系的重要机会。英中贸易协会称政府支吾其词的行为是“令人失望的”。(《每日电讯报》)
一些在上海和北京的英国商人担心英国不在早期参与(上海世博会)会损害英国已经被德国甩在后面的声誉。(《每日电讯报》)
英国缺席世博会参加者名单可以说是政府缺乏推进与中国贸易合作的诚意的证据。(《每日电讯报》)
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吸引“新的合同”和更多的“中国学生”(《卫报》),英国耗资2500万英镑修建了展现英国创意的英国馆,《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报道评价说:“首相正在把纳税人的2000多万英镑挥霍在一个‘绽放的蒲公英’上。”
英美媒体均认为,美国是否参加上海世博会将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报道称,美国缺席上海世博会将是对中美友谊的巨大伤害,将影响上海的美国公司的境遇。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一直比较抵触世博会,世博会的研究者Alfred Heller认为,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在苏联解体之后,觉得增益其海外形象变得不那么必要了。新世纪之后,美国决定重返世博会,但是却遇到联邦法律禁止公共资金参与世博会,美国参加本届世博也遇到了资金问题。
《为了上海世博会,著名的资金募集人上阵》(《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当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第一次访华的时候,受到如果美国不出席上海世博会将有多糟糕的数落,她因此意识到美国的缺席对于中美关系的损害。由于公共资金不能用于世博会项目和希拉里职务的限制,希拉里通过与她关系密切的基金募集了建筑美国国家馆所需要的6100万美元。
上海是一个具有多重特质的城市
作为世博会的主办城市,上海被广为关注。在140个样本中“上海”出现了647次,“世博会”出现了316次。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对于上海的关注绝不仅仅因为世博会,正如《卫报》的一篇报道所说:“如果有一座城市不需要以世博会为理由而值得一去,那就是上海。”西方媒体对上海的关注绝不仅仅在于它的传统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家媒体在描述上海的时候用了很多“最”字,它被称为“这个星球上最浮华的城市之一”、“世界上发展最怏的特大城市”、“中国第一座现代城市、第一座国际城市,而且仍然是中国的最大的城市”。应该说,媒体对上海这座贡献了整个中国GDP的5%的城市,对其商业、金融中心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异议。而且,媒体也注意到了上海对未来城市规划的“野心勃勃”。上海把世博会作为它实现自己宏伟目标和彰显自己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机遇。
在用“比F1赛车还怏”(《卫报》)来形容上海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没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也受到关注。例如,比纽约还要严重的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纽约时报》),而且它正在失去很多“历史魅力和遗产”(《卫报》)。有报道担心上海可能成为现代城市主义实验的牺牲品,现在上海市中心没有良好的社会发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健康的”(《纽约时报》)。对于投资者来说,上海意味着机遇,但是对于希望获得放松和享受自然的人来说,上海是一个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地方(《每日电汛报》)。
媒体认为上海亟需确立自身的城市特色,否则,上海将得不偿失,可能仅仅沦为亚洲那些不知名的、没有特点的时髦的超大城市之一。同时,媒体也关注到其实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现实生活与北京或上海的繁华有着很大的差距(《卫报》)。
媒体对于世博会的筹备也有一些批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拆迁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对邻里文化的影响。有的文章认为,上海作为一座最国际化和从全球化中获利最多的城市,市民应该能够富有诚意地与外国人寒暄问候(《纽约时报》)。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