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地区东汉吹埙俑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think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吹埙俑是墓葬中俑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手捧于嘴前做吹奏状,是古代丧葬观念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随着近几年丰都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在一些汉墓里出土了制作精美、形象丰富的吹埙俑,其造型均为胡人形象,时代主要在东汉中晚期。文章对收集的胡人吹埙俑进行分析,从其所着服饰来分析胡汉文化的融合、胡人进入三峡地区的路线推测、吹埙俑在墓内扮演的角色反映出的汉代思想。
  关键词:丰都;吹埙俑;胡人
  1 概况
  丰都县,位于重庆中部,处于四川盆地边缘。据史书记载,秦时此地为巴国所有,汉时中央政府在此置平都县,此后丰都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考古工作取得大进展,越来越多的东汉墓在丰都被发现,如杜家包墓地、大湾墓群、毛家包墓群等。这些汉墓的发掘,为我们再现了汉时的社会面貌。墓中出土的陶器、铁器、青铜器、玉石器等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同时这些器物的发现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丧葬制度、制作工艺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墓中出土的吹埙俑极具特色,其高超的制作技术和丰富的神态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实物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批吹埙俑全部为胡人形象。那么这些胡人吹埙俑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呢?这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2 埙的发展历程
  埙,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在殷商时期继续发展,特别是从周代开始,埙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成了宫廷音乐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汉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埙的地位逐渐下降,埙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最早的埙是由陶土烧制而成,后来经过发展有了骨制、石制埙,秦汉开始出现木制埙。关于埙的来源,目前普遍的说法是源于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石流星。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渔猎采集就成为其必备的一项技能。石流星是一种用于狩猎的工具,古人发现某些有空洞的石器,在投掷过程中能发出别样的声响,这是空洞与空气穿透产生的声响,古人由此经过改良,创造出了埙这种乐器。最早的陶埙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其后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也见陶埙出土。早期的陶埙制作简单粗糙,音孔较少,主要见于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份,形状多样无定式,处于陶埙的初始发展阶段。
  到了殷商时期,陶塤迎来了发展高峰,更多按音孔的陶埙相继在各个遗址发现。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陶埙的作用似乎开始转向乐器。但是,商代过后,陶埙的地位似乎有了明显的改变。对于此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商代的音乐文化与当时的巫文化紧密相连,而埙发出的声响较为神秘,符合当时巫文化的社会现象,所以埙在商代的各种祭祀场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到了周代,巫文化开始被雅乐所取代,埙在此时也得到了发展,其有协调音律的作用,因此周代的埙开始成为宫廷音乐乐器。《诗经》中有云:“佰氏吹埙,仲氏吹篪。”①可见,当时埙在宫廷音乐中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认同。从此,埙乐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汉代,埙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木制埙。但是这种发展是较为缓慢的,因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许多域外乐器开始传入中国,并且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极大重视,其发展重心更加倾向于域外乐器,本民族的埙乐器发展较为缓慢。六朝时期,由于战乱,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现象更加多见,各族的乐器传入中原,且时人对于域外乐器更加爱不释手,汉代乐器埙的发展停滞不前。唐宋时期,由于对外交流的活跃,引进外来乐器,逐渐取代了埙的地位。但北方少数民族,如辽、金等此时期对于陶埙是极其重视的,究其原因大概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汉文化吧。明清时期由于复古之风盛行,木制埙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埙的发展演变与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社会文化、民族交流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3 丰都吹埙俑的形象分析
  目前丰都地区考古发现的东汉墓葬很多,但是出土的吹埙俑较少,目前仅发现14例。这些吹埙俑全部发现于东汉中期和东汉晚期的砖室墓中。根据对这批吹埙俑外在形态的观察,吹埙俑具有胡人的典型特征—高鼻深目、颧骨突出、头戴尖帽。整理丰都东汉墓出土吹埙俑统计表如表1。
  根据表1可知,出土的这一时期吹埙俑高度较统一,绝大多数在16厘米左右,高度最小的仅为13.2厘米,为大湾墓群M22出土,高度最大的为18.4厘米,为空洞包墓地M1出土。这14件吹埙俑,大多数具有明显的胡人风格—深目高鼻、颧骨突出、头戴尖帽。但是其中有4例吹埙俑并未戴尖帽,而是头戴进贤冠或帻,如果从其正面和侧面观察,仍然具有深目高鼻的特征,可以将其归为胡人。史书上对胡人形象有所描述。《汉书》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①《博物志》记载:“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②从文献上可知,自大宛国(今中亚地区)往西到安息国(今伊朗地区)的人多高鼻深目、多须髯。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这种高鼻深目、多胡须、头戴尖帽的造型为胡人形象。上海大学博士朱浒认为,高鼻、深目、多须、髡发、披发、新月形脸型、黥面以及头戴尖帽等,均是胡人的特征,也是区分胡人与汉人的依据。③因此,结合文献来看,丰都地区发现的这批吹埙俑为胡人形象无疑。
  从表1可知,这一批吹埙俑均穿汉代流行的深衣。何为深衣,《礼记·深衣》记载:“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④可见,深衣是一种衣裳相连的服饰。据记载,深衣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男女皆可穿,但着深衣者往往有一定地位。到了汉代,对深衣的使用有了严格限制,百姓只能穿单一颜色服装。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矛盾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崛起,这种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平民可以着青绿色服装,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一般的平民也可以着深衣。
  吹埙俑的坐姿为跽坐和跪坐,以跽坐为主,跪坐较少。跽,《说文解字》云:“长跪也。从足忌声。渠几切。”⑤因此从《说文解字》看,跽和跪从某种程度上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汉代以前,跪用来表示一种等级差异,体现出人的尊卑关系,对后代影响深远。跽坐,汉代《释名》对“跽”有所解释:“有所敬忌而不敢自安。”⑥这表明跽坐可能与祭祀有一定关系。   吹埙俑的服饰和坐姿表现出当时汉文化对胡文化的影响,同时胡人仍然保留戴尖帽的习俗。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大批胡人进入汉地,当时胡人可分为“胡奴”“胡商”“胡巫”以及“胡僧”四类。他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汉地的生活和工作,不得不主动学习汉代的先进文化,其中就有服饰及坐姿两方面。
  吹埙俑双手捧于嘴边做吹奏状,不见埙乐器,同时在丰都地区也不见单个埙乐器的出土。笔者推测这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前面谈到,埙在殷商发展到了顶峰,到了汉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许多域外乐器传入中原,埙的地位受到了影响,发展极为缓慢,而丰都地区虽然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开发,但是相比于中原地区,仍然差距颇大,因此不见陶埙也在情理之中。②汉代埙为木制,保存较困难。埙的材质在新石器时代为陶质、石质,先秦时期为骨质、陶质,汉代为木质。③埙的存在土壤发生了改变。埙经历过原始社会的初步发展,在先秦时期到达了鼎盛。先秦时期,巫文化盛行,并且埙在吹奏时会表现出一种神秘感,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巫文化相得益彰。经过神化后,埙开始进入宫廷生活,且得到了贵族及皇室的大力扶持,这是埙能在先秦立足的根本原因。但是到了汉代,由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成了官方思想,埙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特别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传入,本土道教兴起,对埙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4 胡人进入丰都的路线
  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盛行,丰都汉墓中胡人吹埙俑的出现,表明此时期胡人已经进入三峡地区,那么其是通过何种路线进入三峡地区的呢?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者尹俊霞认为,长江流域的胡人既可能来源于中原,也可能通过甘青地区进入长江流域,从成都经宜宾沿牂牁道到达广州地区,于此通向海外,也可通过零陵桂阳峤道与两广地区及域外进行交流。⑦据杨华考证,巴人起源于三峡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与三苗民族有极深的渊源。在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对三峡地区影响颇深,且其传播路线大致是由中原南下进入江汉平原,然后由江汉平原沿长江西上,到达现在的三峡地区。⑧因此,笔者也曾推测,东汉时期丰都地区的胡人很可能就是沿着这条传播路线进来的。但是,经过对比长江流域胡人形象出现的早晚关系,得出胡人不是由长江中下游传入西南的。在长江中下游的考古发掘中,胡人形象多见于瓷器之上。如江浙一带盛行的魂瓶,上面常见胡人吹奏形象,时代多为六朝时期,晚于西南地区汉代的胡人形象。笔者推测,江浙地区的胡人形象很可能是受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胡人所影响。据学者霍巍、赵德云研究,羌族与匈奴及西域胡人关系密切。从体质人类学方面考量,羌人也具有胡人的一些特点—高鼻深目、颧骨突出、多有须髯等。而两汉时期,汉王朝对羌族发动多次战争,羌人被迫迁徙或者作为战俘进入西南地区,进入西南以后,成为贵族的奴婢,其社会地位不高,西南地区的胡人应为远古羌人的一支。①甚至有学者认为胡人在长江流域的发现与佛教南传有密切的关系。②这些学者对胡人进入长江流域的分析皆有其道理,但笔者更加倾向于学者尹俊霞的观点。随着秦汉大一统,国家繁荣富强,修建多种道路,先秦时期处于偏远之地的西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西南地区正式进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史记·平淮书》载:“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③《史记·货殖列传》载:“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③《汉书地理志汇释》记载巴蜀地区有池水、白水、若水等多条水道。④根据以上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秦汉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大力扶持,遣发大量劳役修建了许多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西南与中原联系加强。因此,笔者认为讨论胡人进入三峡的路线时,应该和秦汉时期的交通路线及人口迁移政策密不可分,进入三峡的胡人有可能是劳役人员的一员,胡人也可能从这些交通要道进入西南地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西域进入汉地的胡人俑目前学界将其分为“胡奴”“胡巫”“胡商”以及“胡僧”四类,我们在研究胡人进入西南地区的路线时,应该对其进行分类讨论,以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5 吹埙俑所扮演的角色
  进入西南地区的胡人被学界分为“胡奴”“胡僧”“胡商”“胡巫”四类,笔者推测吹埙俑在墓内所扮演的形象为“胡巫”,即巫师。虽然秦汉时期对西南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但是由于西南地区的地形特点,本地仍然比较闭塞,同时受东边楚地巫文化影响颇深,所以本地文化面貌仍然保持有浓厚的原始文化。巫,《说文解字》:“巫,祝也,女无形,以舞降神者也。”⑤意思即,巫是用舞蹈来请神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记载:“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巫之事神,必用歌舞。”⑥意思即,巫在请神时,必定会唱歌跳舞。以上表明,巫应可以作为一种职业,是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对于“巫”这个字,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其有以下几层意思:巫双手执玉示神;巫咸之巫,筮也;对鬼神进行乐舞;神祇之名;巫之道具;同“宫,百官也”。 ⑦丰都地区在先秦时期属于古代巴人的腹地。丰都商周时期的石地坝遗址,学界认为其属于巴文化遗存。古代巴人能歌善舞,巴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巴渝舞。有学者认为,巴渝舞和三峡地区的巫文化有一定联系。⑧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宫廷巫文化发展遇到了阻碍,开始走进民间,加之后面佛教、道教的兴起,特别是兴起于民间的道教,与民间巫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此时期独特的巫文化。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受儒家“厚葬以明孝”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人们事死如事生观念十分浓厚,厚葬之风风靡全国,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在阴间过着和阳间一样的生活。《荀子·礼论》记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⑨可见,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事死如事生之观念,只是到了汉代,由于儒家、佛教以及道教思想的影响,这种观念被全社会所接受。基于以上历史事实,笔者認为,胡人吹埙俑扮演着“巫师”的形象,在墓主人死后起着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作用,他们靠吹奏乐器,将灵魂引入布置齐全的墓室里面,让他们享受生前的优渥生活,等待着升仙时刻的降临。学者陈昱曈对川渝地区的胡人吹箫俑进行研究,认为出土胡人吹箫俑的墓在川渝地区属于比较高级的一类。①值得一提的是,吹埙俑往往与吹箫俑于同一墓内出土。等级高的墓主人,对优渥的物质生活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厌倦,有更多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仙界生活。   6 总结
  丰都地区发现的吹埙俑虽然不多,但皆为胡人形象,具有高鼻深目、颧骨突出以及戴尖帽的典型特点,说明东汉时期已经有胡人进入丰都地区。这批胡人着汉代深衣,戴汉代帻、冠,坐姿为跽坐、跪坐,反映出胡汉文化的交融。吹埙俑仅双手捧于嘴前,做吹奏状,不见埙乐器,表明汉代埙的衰落。关于胡人进入三峡的路线,有水路也有陆路。同时,在研究其进入路线时,我们可以按照胡人不同种类进行考量。吹埙俑在墓中扮演“巫师”形象,表现出汉代巫文化的盛行。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对丰都地区的巫文化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镇江汉至六朝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主编.丰都关田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丰都县文管所.丰都汇南墓群发掘报告[C]//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重庆市博物馆.丰都杜家包汉墓群发掘简报[C]//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等.丰都大湾墓群发掘报告[C]//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85.
  [6]宋天宇.丰都空洞包墓群2018年考古发掘与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7]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重庆丰都县燕子村东汉、西晋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8(6):34.
  [8]沐言飞.诗经详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张华.博物志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2.
  [12]戴圣.礼记[M].李捷,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13]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5]尹俊霞.汉晋时期长江流域出土胡人俑的初步考察[D].成都:四川大学,2004.
  [16]杨华.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7]霍巍,赵德云.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M].重庆:巴蜀书社,2007.
  [18]阮荣春.佛教南川之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19]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20]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1]陈昱曈.川渝地区汉代胡人吹箫俑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2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4]陈梦家.陈梦家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6.
  [25]李佳霓,王海涛.三峡库区巫舞研究[J].音乐生活,2018(3):83-84.
  [26]荀卿.荀子[M].侯宗才,注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介绍一种语音电路的设计,说明了设计原理及控制方法.该环节利用语音存储/再生芯片ISD1420、BTL功率放大电路及扬声器构成大功率语音电路,由单片机根据主控PLC的命令进行发声
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和效率。一些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从而导致在执
介绍14位D/A转换芯片MAX7534,阐述了以其为核心组成高精度程控电流源的原理,通过其在电液执行机构智能测量仪给定部分中的应用,给出了实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思路.
介绍UDP协议,并提供一个适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实例子程序.
介绍现场总线技术及特点,并通过一个实验系统说明了其在热工控制领域的应用.最后说明了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介绍了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措施,探讨了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特点,并就有效落实这些施工技术提出相应对策,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提供启示与借鉴。
采用电镀Pt气相渗铝的方法,在不同厚度(0.8,1.0和1.3 mm)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基体表面制备了单相的β-(Ni,Pt)Al涂层.利用SEM/EDS及EPMA等表征方法,研究试样在1100℃热暴露200
百罗高速是革命老区百色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近日,英达热再生机组挺进百罗高速,为这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