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下,应该转变课堂主体,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探讨新的教材教法,激发学生的全面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法思维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 新课堂 重构课堂
【分类号】G632.4
重构课堂是指是课堂教学从单一地传授书本的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转变。 重构过程既要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对陈旧教学理论的批判,更要在新课改下去探索和创建新的教学实践形式。课堂的重构就是要在批判“知识课堂”弊端的基础之上,将“生命课堂”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要素活动中去。老师工作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以讲解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并把它们应用于实践当中去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在掌握理论和应用实践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所以,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改革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中小课堂至少应该逐渐体现出这样一些变化: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生活实践相关联的,又是学生实践中最普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责任,从而自主地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进行主动而有效的学习。现实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在课堂上是游离于理论,满足于知识接受,远离于现实世界,而在课后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接受着生活的锻炼的。 然而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生活中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课堂上学生应用的事例。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 知识变成生活的“动态”知识。要让学生觉得知识不是白学的,学了就能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感到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凡此种种,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大家都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们又意识到,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制约,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会学习、愿学习、能学习。尤其在学生解题释疑时,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在思想迷惑时,更需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差异性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释放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教师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至少把课堂上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实施。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且生活经验要比学生丰富得多,知识面广,思想成熟且有深度。而我们的学生“知者少”“闻者寡”,且在年龄上幼于老师,同教师比较起来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二者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生活的状况也截然不同。在课堂上由教师发出各种各样的指令,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以教师的是非来衡量学生的是非,以教师的标准作为所有学生的行为标准。也就是说,教师的生活方式与学生是不同,教师如果没有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话,就很有可能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制约学生的思想行为,忽略学生生活特点和时代性。
必须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用自由、和谐来取代森严的师生等级,可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轻松的气氛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教育,过于注重伦理本位的思想,强调每个人各有其伦理归属的传统,使得现代师生之间关系变革显得困难重重。教育课堂上出了问题,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强调学生不配合,埋怨学生不听话。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继承者。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加师生多维有效的互动
学生文化独特性,客观上要求课堂给这种文化的展示以一定的空间,同时也要求经由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缩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文化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在这样的互动中,类型是多方面的,如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不同类型的互动,实质上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交融与整合。
关注学生在学校学习状态,他们每天生活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空间中,活动范围极为狭窄,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近于无奈的吃着,急急忙忙的睡。对于这样环境成长的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教师关心、呵护。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汲取者。一堂精彩优质课不可能“包治百病”放置天下皆准。所以教师每上好一节课,都要钻研教材、教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后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情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各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提高。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就达到了我们重构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新课堂 重构课堂
【分类号】G632.4
重构课堂是指是课堂教学从单一地传授书本的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转变。 重构过程既要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对陈旧教学理论的批判,更要在新课改下去探索和创建新的教学实践形式。课堂的重构就是要在批判“知识课堂”弊端的基础之上,将“生命课堂”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要素活动中去。老师工作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以讲解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并把它们应用于实践当中去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在掌握理论和应用实践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所以,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改革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中小课堂至少应该逐渐体现出这样一些变化: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生活实践相关联的,又是学生实践中最普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责任,从而自主地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进行主动而有效的学习。现实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在课堂上是游离于理论,满足于知识接受,远离于现实世界,而在课后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接受着生活的锻炼的。 然而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生活中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课堂上学生应用的事例。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 知识变成生活的“动态”知识。要让学生觉得知识不是白学的,学了就能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感到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凡此种种,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大家都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们又意识到,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制约,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会学习、愿学习、能学习。尤其在学生解题释疑时,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在思想迷惑时,更需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差异性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释放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教师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至少把课堂上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实施。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且生活经验要比学生丰富得多,知识面广,思想成熟且有深度。而我们的学生“知者少”“闻者寡”,且在年龄上幼于老师,同教师比较起来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二者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生活的状况也截然不同。在课堂上由教师发出各种各样的指令,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以教师的是非来衡量学生的是非,以教师的标准作为所有学生的行为标准。也就是说,教师的生活方式与学生是不同,教师如果没有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话,就很有可能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制约学生的思想行为,忽略学生生活特点和时代性。
必须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用自由、和谐来取代森严的师生等级,可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轻松的气氛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教育,过于注重伦理本位的思想,强调每个人各有其伦理归属的传统,使得现代师生之间关系变革显得困难重重。教育课堂上出了问题,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强调学生不配合,埋怨学生不听话。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继承者。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加师生多维有效的互动
学生文化独特性,客观上要求课堂给这种文化的展示以一定的空间,同时也要求经由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缩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文化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在这样的互动中,类型是多方面的,如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不同类型的互动,实质上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交融与整合。
关注学生在学校学习状态,他们每天生活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空间中,活动范围极为狭窄,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近于无奈的吃着,急急忙忙的睡。对于这样环境成长的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教师关心、呵护。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汲取者。一堂精彩优质课不可能“包治百病”放置天下皆准。所以教师每上好一节课,都要钻研教材、教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后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情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各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提高。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就达到了我们重构课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