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墒、调肥,促进早熟和高产的显著效应,促进土壤深层贮水向表层富集,加快了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间的运转,减少了土壤水分、热量损失,增大作物对光能的截获能力,从而可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本文通过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研究地膜覆盖对玉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为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平试验场(北纬35°16′,东经107°30′,海拔1354m),年均降水540mm,年蒸发量1384mm,属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无霜期172d,年太阳辐射量约550kJ/cm2,≥10℃的积温2800℃,持续期150d。光、热资源丰富,适宜于冬小麦、玉米、果树等的生长。
2.试验设计
试验在春覆膜条件下进行 ,随机区组设计,共设露地栽培(行距55cm)、半膜栽培(行距55cm)、全膜栽培(宽垄70cm,窄垄40cm,平均行距55cm)3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46.65m2(8.3m×5.5m),每小区种植10行,株距27.5cm,播种密度4400株/667m2。施尿素27.6kg/667m2,NP复合肥69 kg/667m2,其中2/3为基肥,1/3为追肥,供试品种为富农1号。
3.测定项目及方法
玉米成熟时 ,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进行考种,包括千粒重、籽茎比、单株产量,并对其籽粒和秸秆进行品质分析,样品在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试中心进行品质化验。
植株全氮:凯氏法;
粗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用Perten公司生产的92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
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单位面积植株(茎叶和穗)氮积累量的总和;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面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面积植株氮积累量的比值;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单位面积子粒产量与单位面积植株氮积累量之比;
籽茎比:玉米成熟后籽粒与茎叶的质量比;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覆膜方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籽茎比、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覆盖度的加大,籽茎比逐渐减小,露地栽培与半膜、全膜栽培差异极显著,但半膜栽培和全膜栽培差异不显著;千粒重全膜和半膜差异不显著,但其均与露地栽培差异显著;实际产量全膜均与半膜、露地差异显著,半膜栽培亦与露地差异显著。
2.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图1表明,玉米营养成分的含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栽培方式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玉米蛋白质总量逐渐增加,露地栽培玉米蛋白质含量最低,为615.81 kg/hm2,半膜栽培为853.71 kg/hm2,全膜蛋白质最高,达到934.80 kg/hm2;但蛋白质的含量半膜栽培最高,为9.44%,而露地栽培最低,为8.09%。
2.2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露地玉米粗脂肪含量最高为4.25%,半膜为3.98%,全膜最低为3.75%。
2.3粗淀粉含量随着覆膜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露地栽培粗淀粉含量最低,为71.92%,半膜72.69%,全膜栽培最高,为73.24%。
3.不同栽培方式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
不同栽培方式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2表明,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氮素干物质生产率与氮素籽粒生产率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实际产量成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除氮素籽粒生产率与籽茎比负相关极显著外,其余均与籽茎比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1.玉米栽培环境对氮肥的利用有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地膜覆盖度增加,玉米对氮素的的利用率逐渐增加。全膜玉米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率和氮素籽粒生产率均高于半膜栽培、露地栽培。
2.随着地膜覆盖度度增大,籽茎比逐渐降低,而千粒重和产量逐渐增大,全膜千粒重344.16g,产量11004.45 kg/hm2,分别高于半膜325.78g、9040.95kg/hm2和露地的273.58g、8048.10kg/hm2。
3.全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半膜栽培,但覆膜栽培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露地栽培;从露地栽培、半膜栽培到全膜栽培,玉米的籽粒蛋白质总量逐渐增加,粗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而粗脂肪含量逐渐减少。
4.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调肥作用,可促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氮肥利用率与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有很强的正相关,全膜玉米氮肥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半膜栽培和露地栽培。
作者简介:张岩竹(1964-),女,甘肃庆阳人,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平试验场(北纬35°16′,东经107°30′,海拔1354m),年均降水540mm,年蒸发量1384mm,属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无霜期172d,年太阳辐射量约550kJ/cm2,≥10℃的积温2800℃,持续期150d。光、热资源丰富,适宜于冬小麦、玉米、果树等的生长。
2.试验设计
试验在春覆膜条件下进行 ,随机区组设计,共设露地栽培(行距55cm)、半膜栽培(行距55cm)、全膜栽培(宽垄70cm,窄垄40cm,平均行距55cm)3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46.65m2(8.3m×5.5m),每小区种植10行,株距27.5cm,播种密度4400株/667m2。施尿素27.6kg/667m2,NP复合肥69 kg/667m2,其中2/3为基肥,1/3为追肥,供试品种为富农1号。
3.测定项目及方法
玉米成熟时 ,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进行考种,包括千粒重、籽茎比、单株产量,并对其籽粒和秸秆进行品质分析,样品在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试中心进行品质化验。
植株全氮:凯氏法;
粗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用Perten公司生产的92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
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单位面积植株(茎叶和穗)氮积累量的总和;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面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面积植株氮积累量的比值;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单位面积子粒产量与单位面积植株氮积累量之比;
籽茎比:玉米成熟后籽粒与茎叶的质量比;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覆膜方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籽茎比、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覆盖度的加大,籽茎比逐渐减小,露地栽培与半膜、全膜栽培差异极显著,但半膜栽培和全膜栽培差异不显著;千粒重全膜和半膜差异不显著,但其均与露地栽培差异显著;实际产量全膜均与半膜、露地差异显著,半膜栽培亦与露地差异显著。
2.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图1表明,玉米营养成分的含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栽培方式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玉米蛋白质总量逐渐增加,露地栽培玉米蛋白质含量最低,为615.81 kg/hm2,半膜栽培为853.71 kg/hm2,全膜蛋白质最高,达到934.80 kg/hm2;但蛋白质的含量半膜栽培最高,为9.44%,而露地栽培最低,为8.09%。
2.2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露地玉米粗脂肪含量最高为4.25%,半膜为3.98%,全膜最低为3.75%。
2.3粗淀粉含量随着覆膜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露地栽培粗淀粉含量最低,为71.92%,半膜72.69%,全膜栽培最高,为73.24%。
3.不同栽培方式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
不同栽培方式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2表明,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氮素干物质生产率与氮素籽粒生产率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实际产量成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除氮素籽粒生产率与籽茎比负相关极显著外,其余均与籽茎比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1.玉米栽培环境对氮肥的利用有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地膜覆盖度增加,玉米对氮素的的利用率逐渐增加。全膜玉米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率和氮素籽粒生产率均高于半膜栽培、露地栽培。
2.随着地膜覆盖度度增大,籽茎比逐渐降低,而千粒重和产量逐渐增大,全膜千粒重344.16g,产量11004.45 kg/hm2,分别高于半膜325.78g、9040.95kg/hm2和露地的273.58g、8048.10kg/hm2。
3.全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半膜栽培,但覆膜栽培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露地栽培;从露地栽培、半膜栽培到全膜栽培,玉米的籽粒蛋白质总量逐渐增加,粗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而粗脂肪含量逐渐减少。
4.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调肥作用,可促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氮肥利用率与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有很强的正相关,全膜玉米氮肥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半膜栽培和露地栽培。
作者简介:张岩竹(1964-),女,甘肃庆阳人,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