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 火焰山下的桃花源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火焰山,估计国人无人不知,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从此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神奇色彩愈发浓郁,成为天下奇山。
  火焰山就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散发的热量足以让所有的生灵不能靠近。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路过这里时写下“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成为后世中原人对火焰山刻板印象的来源。事实上,炽热只是火焰山的表面,群山里隐藏着无数条沟谷,这些沟谷无不是郁郁葱葱,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数千年来人畜生息繁衍不断。其中,理所当然地占据了最好的空间的,就是吐鲁番闻名遐迩的“清凉世界”——葡萄沟。

光热与雪水成就吐鲁番的葡萄王国


  葡萄是吐鲁番的“图腾”,也是吐鲁番的缩影。久负盛名的葡萄沟因葡萄而闻名,具有悠久历史的葡萄又在葡萄沟找到了安身立世的家园,那些世代在葡萄沟生活的维吾尔族人,则在斑驳的葡萄树影下,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
  吐鲁番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是全国最热的地方,有“火洲”之称,火焰山是它最形象的代言。但凡到过吐鲁番的人,无不对这里的“热”印象深刻。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吐鲁番气温的最高记录曾达到49.6℃,夏季的平均气温基本都在38℃以上,而荒漠中的沙面温度则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有“沙里煮鸡蛋,墙上烙大饼”一说,“火洲”之称名副其实。





  每年4月这里就早早进入了夏季,因为在火焰山的数条沟谷里,天山的雪水渗入地底,在沟谷最低处形成涓涓细流,通过独特的坎儿井浇灌着大大小小的绿洲,孕育出一片又一片绿色的乐园。与此同时,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葡萄糖分的高度浓缩,再加上这里的土壤十分适合葡萄生存,因而成就了一段葡萄史诗。
  考古学家曾在吐峪沟乡苏贝希村春秋战国时期的洋海墓地中,发现葡萄籽和葡萄枝的珍贵实物,据此推断,吐鲁番至少已有2 500余年的葡萄种植历史,是我国乃至中亚种植葡萄最早的地区之一。
  关于吐鲁番的葡萄史,众多的史籍都可以佐证。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翟疆辞为共治葡萄园事》文书中,记述“今年风虫,葡陶三分枯花”和“葡陶六亩,与共分治”的句子。东晋时期的墓葬里也发现过众多的入殉葡萄果穗和枝条的实物,墓室内还绘有庭院葡萄的壁画。高昌王朝时的《高昌勘合高长史等葡萄园亩数账》和《高昌延长六年(566年)吕阿子求买桑葡萄园辞》,有关葡萄园租种账籍和买卖葡萄园的契约,均说明当时种植葡萄已很普遍。到14世纪末,又有明代旅
  行家、诗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记载:“柳城(今鲁克沁)……城方二三里,四面多田园。流水环绕,土宜麦、麻、豆、广植葡萄、桃、杏、甜瓜、葫芦之属,有小葡萄,甘甜无核,名曰锁子葡萄善酿酒”。这又成为吐鲁番盛产葡萄的有力见证。



  在火焰山大大小小的沟谷里,生命的顽强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有水流过,必然绿树成荫。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7公里的火焰山峡谷中,人们在这些地方栽种瓜果,广植树木,繁衍生息,千年不绝。因此在維吾尔语里,吐鲁番的意思便是“富庶丰饶的地方”。
  吐鲁番是我国葡萄的主要生产地,总产量占全疆的52.84%,占全中国的五分之一,现有葡萄品种500多种,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新疆民谚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可见吐鲁番的葡萄的知名程度。
  除了葡萄外,吐鲁番的葡萄酒同样由来已久。多数史学家认为波斯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欧洲最早是希腊。而在中国,葡萄酒的酿造当从吐鲁番开始。考古专家曾在高昌城的遗迹中发掘出酿酒作坊,说明当时吐鲁番的酿酒业已经极为发达。唐贞观十四年,高昌反叛。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讨伐,攻占高昌后,带回大量的马乳葡萄和葡萄酒,以及相关的酿造技艺,从此开启了中原的葡萄酒传奇。太宗将马乳葡萄种植在御苑里,并亲自过问葡萄酿酒之事,用葡萄酒赏赐群臣。帝王的推广让葡萄与葡萄酒广受欢迎,士人巨贾们附庸风雅,相关的诗词歌赋、工艺绘画作品层出不穷,并在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泽整个中原大地。



  干燥、高温、多风,是吐鲁番气候的三个显性标签。而这种极端气候的形成除了它本身位于新疆这干旱少雨的荒漠性气候区之外,还与自身独特的地形脱不开关系。吐鲁番的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 000亳米,干旱的气候使得地表缺乏降温所需的水分与植被。且吐鲁番属于盆地构造,最低处甚至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盆地不利于空气流通,更不利于热量的散发,这种构造进一步为它的高温提供了条件。如果单从气候来看,吐鲁番绝对是不宜人居的地方,所以《西游记》里所描述的火焰山才会那么荒凉鬼魅、恐怖阴森。但实际上,无论古代还是今天,吐鲁番的绿洲农业始终是新疆的一绝。吴承恩没有到过新疆,自然不会明白新疆地理气候的奇特之处,他更不会明白在新疆即使炎热干旱如同火焰山,也隐藏了许多美丽丰饶的桃花源,改变吐鲁番困境的,是来自于天山源源不断的冰融雪水。


火洲与绿洲造就世界最大的葡萄公园


  葡萄沟在葡萄沟乡辖区内,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近90%,他们都以种植葡萄为主业。葡萄沟的维吾尔族人已经把葡萄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他们为葡萄而歌,为葡萄而舞。从三月葡萄开墩,五月葡萄花开,六月挂果拉穗,七月果实断酸,八月他们冒着高温酷暑穿行于挂满果实的葡萄架下,生活溢满了与葡萄相伴的快乐和幸福。
  如今,葡萄沟是吐鲁番最热门的旅游区。经过规划和开发,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葡萄主题公园,由北往南依次设有葡沟游乐园、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达瓦孜民俗风情园、阿凡提游乐园、绿洲萄园五个参观游览区,另有100余个维吾尔族农家乐点缀其间。一边寸草不生,一边葡萄成海。往往是只一条田埂相隔,一边是良田百亩葡萄郁郁葱葱,另一边却是戈壁茫茫十分荒凉,就这样神奇,就这样令人震撼,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吐鲁番是座幸福甜蜜的城市,每年8月都会举办葡萄节。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人们的欢声笑语。葡萄让吐鲁番人沉浸在幸福中,葡萄的丰收冲淡了酷热的天气,葡萄的醇香沉醉了吐鲁番人。游客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品尝到世界上最甜的的葡萄,还能领略到维吾尔族浓郁的民俗民风,如热闹的民俗婚礼、长辫子比赛、少女踩葡萄浆表演等等。与葡葡共生的吐鲁番,处处彰显着葡萄文化的魅力。人民的生活处处有葡萄,吃葡萄,喝葡萄汁,在葡萄架下歇凉,将葡萄元素绣在服饰、地毯中,在房门上画葡萄藤,在墙上雕刻葡萄纹。这是吐鲁番人自己的节日,也是甜蜜生活和生产的节日,更是每一位热爱吐鲁番的朋友们向往的节日。



  葡萄沟闻名遐迩,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葡萄植物的形象是吐鲁番维吾尔族视觉盛宴里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后来的纹饰艺术发展中,涵盖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和纺织物,成为吐鲁番最具有地域性造型的纹样之一。
  在火焰山的山脚下,农人们穿行于萄萄架下载歌载舞,迎接一拨又一拨远道而来的客人。一串串鲜嫩多汁的无核白葡萄,一盘盘美味甜蜜的葡萄干,一杯杯醇香可口的葡萄酒,一张张写满幸福与欢乐的笑脸……一起构成了这里的美好回忆,也记录着葡萄沟人民怡然自得的慢生活。
  葡萄沟拥有近百种色泽不同、形状不同的葡萄,最著名的是无核白葡萄,它的甜度很高,含糖量在24%以上,被誉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做“中国绿珍珠”。
  在我国古籍中,无核白葡萄又被称为“兔睛”。清代文人萧雄曾经在书中介绍无核白葡萄“大逾蚕豆,滴滴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众多品种的葡萄分散在沟谷内各个农家小院里,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葡萄博物馆。著名诗人丁芒曾写过一首诗:“葡萄沟里绿水浮,淡影浓香射紫流,风透虬枝飞化笔,花盈舞袖曲盈喉。”将葡萄沟描述成了一个五彩的世界。

戈壁与晾房彰显葡萄沟的审美艺术


  当你走进葡萄沟,除了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外,还可看到独特的露有方孔的平顶长方形建筑物——葡萄干晾房,也叫荫房,远看就是一座四处通风的房子。一间间散发泥腥气息的土坯房,它们状如碉堡,一色土黄,用土坯打制的墙壁露出密密的网格状的洞孔。



  吐鲁番的晾房,就像散落在戈壁上的奇妙艺术品,一座座晾房排列在山坡下,陪伴着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
  然而,建造一座晾房却不是简单的事。吐鲁番人认为,建葡萄干晾房要看“风水”。“风”是指建造晾房的地方在夏季以什么风向为主,然后确定晾房建成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晾房的迎风面最好是要够宽;“水”是指忌在近水旁、近樹林旁建晾房。因为近水、近林或因空气湿度大,或是被树林挡住了风,都会延长葡萄晾干的时间,还会影响葡萄干的成色。
  按照传统的习俗,吐鲁番葡萄干晾房基本都是土木结构,不过现在砖木结构的晾房越来越多了。砖木结构的晾房虽然比土木结构的美观,但实用性远不如土木结构的。因为砖墙的厚度不够,上午和下午的阳光很容易斜射进晾房,直接照到葡萄上,这样就会影响葡萄干的质量,也会影响葡萄干的透明度。而土木结构的葡萄晾房墙体为土坯,它比烧制砖的土坯宽且长,砌墙时土坯立一层,平一层,立的一层土坯之间均相隔10厘米左右,为了确保墙体牢固,每隔1.5米至 2米砌一个实心墙柱,墙柱要将平砌的一层土坯压住,使晾房的四面墙体成为一体。长方体的墙体砌好后,在实心墙柱上架上梁,在梁上放置木椽并固定好,使其不来回滚动,然后铺上席子,也有不铺席子直接铺树枝或棉花杆、芦苇的,最后在晾房顶均匀涂抹上麦草和的泥。晾房里的地面,有的是以麦草和泥抹平的,有的铺砖。晾房的门一般都设在东墙或北墙上,除非地面空间不允许或不方便时才把门设置在西墙或南墙上,目的还是防止阳光射入。
  晾房盖好了,还要准备晾房内晾制葡萄的器皿。以前每家葡萄栽种规模小,都是用沙枣树枝,将沙枣树枝倒挂在椽子上,然后在每个叉枝上挂上葡萄。沙枣树枝占用空间大,晾挂葡萄少,现在已很少有人使用。如今吐鲁番人采用的是各种形状的挂架,有仿造沙枣枝型的挂架,有以木为框,以铁丝相隔合适的距离绑扎出层次分明的挂架,还有的直接制作铁丝帘,帘子的两边固定在砌入墙体的挂钩上,上面绑在房顶的椽子上。不论是何种挂架,下方都要离地面40厘米左右,既便于通风,也便于清理掉落的葡萄。
  这种四面墙壁满是整整齐齐、错落有致的窟窿眼儿的土坯造就的房子,实用性肯定是大于艺术性,但是,在土生土长的葡萄产地,它仍然是一道自然的田园风景。
  村落里的晾房一般建在通风比较好的地方,分上下两层,其中下层用来居住或存放东西,上层就只用来晾晒葡萄干。单层平房一样的葡萄干晾房都位于戈壁或荒坡,四周空旷无植物,高温、干燥,热风可以四面穿墙而过,带走葡萄的水分而又保留它的风味。
  也可以说,除了优质的葡萄、干爽的气候外,这其貌不扬、土头土脑的土坯晾房,也是成就新疆甜美的葡萄干的利器之一。
  晾房是吐鲁番人充分利用吐鲁番盆地光热资源的杰作。晾房遍及整个葡萄沟,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色土黄,蔚为壮观,自成风景,为的就是酿造甜蜜。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压力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双刃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30个年头.当下社会被人们广泛称作的80后,90后就是实行此政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
新疆的秋天,天高云淡,大地织彩,牛羊成群,瓜果飘香……  丰收的大地、五彩的田园、硕香的果园,把新疆的秋天装扮得流光溢彩,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农田里展示着秋韵——棉花盛放、小麦金黄、稻谷沉甸、油菜飘香……  菜地里描绘着秋色——红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黄色的南瓜、绿色的白菜……  果园里弥漫着秋景——阿克苏的苹果带着羞涩,哈密的大枣挂满枝头,库尔勒的香梨露出笑脸,吐鲁番的葡萄向你招手……  
期刊
朝天望  朝天望,姓蔡,真名叫什么,很少有人知晓。 人们习惯了叫他朝天望,他的真名叫什么,人们已不在乎。  朝天望的名字,跟他的长相有关,他的眼睛大若铜铃,我这么说,并不是夸张,因为他的眼睛确实大,圆圆的,有点鼓,而且往上翻,给人的感觉老是在朝天上看着,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朝天望”。  朝天望是纸坊沟的人,位于小城的东北方,当然从户籍上讲,他隶属于小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镇居民。而这种游离于
一  不记得是什么朝代了,有这么一桩不算稀罕的趣事。  一条不大的河,上游有个村子,十几户都是姓赵的,可不叫赵村,得叫上赵村;下游也有个村子,十几家姓韩的,叫韩家沟,偏不拿下字打头。这村名怎么起的,谁也不知道,可一代代传下来了却是事实。  似乎从定下名字开始,两个村子就暗暗较劲,谁也看不上谁。哪个村收的庄稼多,哪个村织的麻布好;大到生娃子,小到补鞋子,就没有不攀比的。比来比去,终于比到了祖宗祠堂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从南疆到北疆,从草原牧场到田间地头,从山间河流到苹果树下……这里庞大的土地面积,丰富的地理资源,它的每一寸土壤都发挥着不同的价值。在这片热土上,每一年,每一个春天到秋末,都在努力向新疆、向全国、向这个世界源源不断地奉献着收获的果实。  丰收不曾停息,这些收获的果实也不断地让热爱这片土地的劳动着的各族人民脸颊上增添了丰收的喜悦。  而我作为一名摄影师,也追随着收获的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