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策勒县达玛沟3号佛寺壁画残块的抢救性修复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田策勒县达玛沟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本文就3号佛寺壁画残块的抢救性修复过程作简单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达玛沟壁画;保存状况;病害;抢救性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88-03
  编号CLDMG-M0325壁画残块于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托普鲁克墩3号佛寺遗址出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2010年6月考古发掘。这块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2011年5月,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国家拨款对和田地区壁画进行保护修复。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樊再轩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CLDMG-M0325壁画残块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一、概况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位于达玛沟乡政府东南约7公里3处的沙丘中间,此处遍布大小沙丘,最高沙丘可达8~10米。沙丘上生长着芦苇、骆驼刺、红柳等沙漠植物。达玛沟遗址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
  在2010年5月13日至6月23日发掘达玛沟托普鲁克墩3号佛寺遗址,遗址为庭院廊房布局,呈“凹”字形。东西长约26米,宽24米。整个院落建筑在红烧沙土垒积的地基上。佛寺地面、墙槽都完好,有的房屋还残存高约1米的墙。3号佛寺遗址为整个寺院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寺院主持和僧人起居、会客、学习、讲经、藏经和举行重要聚会活动的场所。寺院或许毁于公元10~11世纪喀喇汗王朝推行的伊斯兰圣战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于阗公元6~8世纪佛寺发展的历程。
  二、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达玛沟绿洲南部地区基本没有佛教遗址的空白。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西域佛教史,特别是古于阗佛教文化及佛教东传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科学价值
  托普鲁克墩3号佛寺遗址布局规整严谨,规模宏大,类似建筑基址形式在新疆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建筑功用与以往我们已知的不尽相同,此类建筑基址不同于佛寺本身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材料的空白。
  (三)艺术价值
  壁画用色典雅,冷暖色调组合恰当,颜色搭配清新悦目,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壁画充分体现了于阗的佛教艺术流派,即“于阗画派”的特点:主体人物形象生动,体积感强,画面有感染力。其壁画内容多世俗题材的特征,说明唐文化对于阗地域的深刻影响。
  三、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一)为定制修复方案做准备
  1.基本信息
  现状调查底图编号CLDMG-M0325壁画,壁画残块长52厘米,宽52厘米,厚15.5厘米。残块内容为一男性身着红色通肩长袍,身材高大宽厚,配有白色花纹腰带,腰下部配有一把长剑(有待考证)。此男子披肩长发,头向左微侧,面相圆长,面带微笑,眉眼保存较好,眼细如鱼,墨点睛瞳,眼亦左视,八字小髭,嘴部张开,露出五颗牙齿,大耳垂肩,带有耳钏;衣服领口有花纹,耳朵左侧和腰下有飘带;头光为石绿色,用黑色勾线;身后为蓝色身光,但大部分颜料脱落;背光用褐色勾线黑色填充。整个壁画色彩晕染与铁线勾勒的方式相结合,画面立体感强。壁画基本结构由石膏包、支撑体、地仗层(含粗泥层、细泥层。粗泥层是草泥和麦草,麦草纤维糟朽;细泥是细沙和泥)、底色层、颜料层组成。从壁画周边可观察到局部地仗层缺失。壁画表面颜色主要有白色、黑色、蓝色、红色,少许绿色、褐色。
  2.病害现状
  壁画病害类型主要有局部粗泥层脱落,底色层脱落,颜料层脱落、龟裂、起甲、粉化、泥污、裂缝等。现详细描述如下:
  (1)整体描述:壁画残块处于石膏包半裹状态,残块上方因支撑体较厚,粗泥层脱落,厚度为1.7厘米;壁画残块右上方粗泥层脱落,细泥层悬空;残块的右部和下部酥碱,植物纤维槽朽,粗泥层酥软;四周地仗层大面积缺失;壁画右侧中部边缘和下方中部边缘各有一块小面积的地仗层,高于其他部位约1厘米。
  壁画右下侧的背光附近有两个小坑(一坑深约0.7厘米,一坑深约1.5厘米),壁画左上方人物袖子处有一深约0.6厘米的小坑。
  (2)壁画表面病害有底色层脱落,颜料层脱落、龟裂、起甲、粉化、泥污、裂缝。
  底色层脱落:壁画大部分都有底色层脱落现象,其中以人物胸前、左侧下方的黑色背光处和右侧上方的黑色背光处局部脱落较为严重。
  颜料层脱落:人物左、右两侧颜料层局部脱落,脱落颜色主要以蓝色、黑色为主。
  龟裂:人物右侧上方、面部、左腹部有小面积龟裂。
  起甲:壁画大面积严重起甲。人物长袍部位大面积起甲为大小不一的片状;人物右侧黑色背光处颜料层呈鳞片状卷起并脱离底色层;人物左下侧壁画边缘处有一小块起甲严重,颜料层及底色层大面积脱离地仗层,仅靠一小部分粘连。
  粉化:人物袍子下部严重粉化。粉化面积为6厘米×5厘米。颜料层由于胶结材料严重老化为细小颗粒状脱落,底色层的白色颜料和颜料层红色颜料呈粉状颗粒错位叠压,混淆在一起,很难辨认,复位困难, 稍微一呼吸,就会把粉状颜料吹跑,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人物腰部右侧和人物左臂旁各有一块小面积粉化,呈片状和细小颗粒,白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淆在一起,给表面除尘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物腰部左侧有一块小面积粉化,呈片状和细小颗粒,白色颜料和黑色颜料混淆在一起,加大了修复的难度。
  泥渍:人物右侧有一道长约13厘米、宽约0.5厘米~1厘米的泥渍。
  裂缝:从人物脸部右侧蓝色颜料部位穿过人物眼部处至人物脸部左侧黑色背光处有一条长约29厘米的裂缝;从人物鼻部至左肩部有一条长约5厘米的裂缝;从人物右肩部至左臂处有一条长约11厘米的裂缝;从人物左侧下方有一条长约6厘米的裂缝;壁画其他部位还有细小裂缝。
  (二)科学分析并制定保护方案
  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合作实地采样进行颜料成分、地仗层结构、前修复材料包括粘接材料、补全材料、加固材料、封护材料等方面的相关科学分析,取得较为准确的分析数据,为制定保护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文物修复应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次,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减少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修复保护全过程应遵循可逆性、可识别性和兼容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壁画的文物价值,我们采用传统修复工艺,对达玛沟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
  四、保护修复过程
  包括面画除尘、加固和粘接,残损部位补全、补画,壁画背部加固、封护等。
  (一)起甲、龟裂和裂缝壁画的修复
  1.表面除尘
  用吸耳球小心将颜料翘起背后的尘土和细沙吹干净,然后用软毛笔将壁画表面的尘土清除干净。这是壁画修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不能在起甲、龟裂部位遗留尘土,否则会影响颜料层与地仗层的粘结效果,同时也会污染壁画表面。
  2.注射粘结剂
  用注射器将配制好的明胶溶液从裂缝处开始滴渗,再沿起甲裂口处注射到起甲壁画背部使之与地仗粘合。
  3.回贴颜料层
  注射加固后,待粘结材料的水分被地仗吸收到看不到表面有水分时,在上面垫上棉纸,用木质修复刀轻轻压平裂口处,使裂缝闭合,再用木质修复刀压在镜头纸上,均匀地按压其他部位(壁画表面有裂缝时,先压有裂缝处,将裂缝处压平使之闭合后再压底色层和颜料层)。
  4.滚压
  颜料层回贴到原地仗位置后,用纺绸包裹药棉制成的棉球滚压,滚压的方向应从颜料层未裂口处向开裂处轻轻滚压,这样能将起甲内的空气排出,不会产生气泡,壁画也不会被压出皱褶。
  (二)粉化壁画的修复
  1.表面除尘
  因粉化部位颜料粉化得十分严重呈细小颗粒状叠压,所以不能用洗耳球、软毛刷等工具进行除尘,应先用竹片刀、针头等工具将错位叠压的颜料颗粒小心地移至原位,用调配好的明胶溶液在粉化部位轻轻地注射滴渗一遍后,再拿蘸着温水的棉棒在粉化严重处把细泥沙粘出来。
  2.注射粘结剂
  用调配好的明胶溶液小心地把粉化部位进行滴渗三至四遍,要从碎片四周很远的地方进行滴渗,就不会使颜料层翻起。
  3.回贴颜料层
  待胶液被地仗层吸收后,在上面垫上棉纸,用木质修复刀轻轻按压粉化处,使粉化部位细小的颜料颗粒紧密地回帖到原处。
  (三)地仗修补
  1.表面除尘
  先用洗耳球轻轻吹去坑里及周围的尘土。
  2.地仗修补
  用铁质修复刀把泥一小块一小块地填补到坑中,少次多量,直到壁画地仗处的粗泥层不再悬空,补完后,表面进行打毛做旧处理,使其呈粗糙面,补好的坑的高度要低于旁边的颜料层。
  (四)支撑体的制作
  将蜂窝铝板和软木剪裁成一样大小(比壁画的实际面积略大些)。用胶结材料将蜂窝铝板和软木粘结在一起(粘结时需将铝板打磨成粗糙面)。等干透后,再在软木上用胶结材料粘一层和其面积大小一样的碳素纤维,粘好后,在碳素纤维表面刷一层胶结材料,后又刷两层B72溶液。干后把板子边缘多出来的碳素纤维去除。
  (五)地仗处理
  表面封护:裁两张大小合适的棉纸(比壁画表面稍微大一点)。将第一张棉纸铺在壁画表面,然后用软刷子沾适量1%浓度的强级甲基纤维素溶液在棉纸上刷,刷时要将每个部分都刷到,从一个点向四周扩散式刷,不要出现褶皱现象。每次沾的溶液不要太多,刷时量少而次多,力度要适度,使棉纸在壁画表面完全贴服,第一张棉纸干了后再铺上第二层棉纸开始刷。表面进行封护是为了在壁画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防止壁画在翻转时表面颜料擦伤、剥离。
  切除石膏包:用条状锯条将壁画四周及底部包裹的石膏包锯掉。
  减薄地仗:用锯条在壁画表面地仗上划田字格,然后用锯条将田字格上的土一点点刮去,用力一定要适中均匀,不可伤害到底下的颜料层。将此方法反复操作直至壁画地仗为0.8厘米~1厘米(厚度由地仗酥松程度而定)。
  地仗补强: 用锯子把地仗表面刮成很浅的菱形格子(便于后期粘结无纺布接缝带,增加粘力),将高级无纺布接缝带剪成和地仗宽度相应的条状,用较硬的中号毛刷在地仗上刷上一层调配好的纯丙烯酸乳液,再把无纺布接缝带一条条地粘上去。
  (六)填补地仗
  在干透后的支撑板的碳素纤维上刷一层15%的B72溶液,等一小时,溶液干后再刷一遍。支撑板干后把壁画小心地放在上面,用记号笔在支撑板上勾出壁画地仗的轮廓来,并在轮廓里用直线画出(3×3厘米)的方格来。用粗针管吸取聚醋酸乙烯乳液,在轮廓的每个小方格处滴入适量的乳液,然后把壁画地仗放在支撑体表面的轮廓内使之与支撑板粘结在一起,用湿棉花把地仗边缘多余的胶吸走。
  填补粗泥层:用事先准备好的泥少量多次地填补粗泥层(要先在地仗边缘处沁润1%的硅丙溶液),然后再进行填补,这样可以使泥和地仗更好地粘合在一起。自然做旧,使表面呈斑驳的粗糙面,填补地仗的泥的高度要低于颜料层,远看无分别,近看有区分。
  (七)揭除壁画表面的棉纸及补色做旧
  壁画表面的棉纸截取时,要十分小心。用软毛刷蘸取适量的温水,刷在棉纸上,等棉纸浸透后,再沿着壁画边缘的一角开始一点点地揭开棉纸。
  用毛笔蘸取配置好的颜料对壁画表面颜料缺失所需要填补的部位进行补色处理(因为此次做的是馆藏壁画,需要用于展览参观,所以要进行相应的补色处理)。若色彩运用或做旧处理手法不当就会污浊壁画,因此,“做旧”是修复古代美术作品的关键所在,需要很高的技巧,也需要丰富、成熟的经验。
  补色做旧之后,壁画修复工作结束。
  五、结语
  壁画是祖先制作后传到现在的文化遗产,是从古至今,从今到未来流传下去的重要的人类信号。它不单纯是为了了解祖先的生活,应该成为人来创造未来的指针。但是国内寺观(刹)壁画大多都处于毫无防备的恶劣的环境里。这就要求我们文物保护部门能够对此采取加倍重视的态度,提早行动起来保护这批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即预防性保存。一是在壁画建筑所有者及管理者与相关专门机构的相互协助下,树立有效的保存管理方案;二是选定有悠久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与相关政府机关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建立积极的保存对策,进行有关技术的研发。
其他文献
近日,从陕西省榆林市获悉,该市将红碱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列为重点,为其制定“保水、补水、治水、修复”十年规划。被誉为“沙漠明珠”的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由于人为因
我于1984年任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既熟悉又生疏。熟悉,是因过去教学科研需经常光顾它,在担任馆领导后更多的是生疏。起初,我是从读者的角度,要求工作人员快速、准确、方便地
汽车飞驰了五个多小时,下午1点多,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地拉卜楞寺到了。一般介绍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城西大约1公里处,实际上,我感觉夏河县更像是拉卜楞寺的附属部分。县城里随时有喇嘛在行走、购物、吃饭,商铺里卖的东西中,世俗性的日用品较少,我想买几节电池和一点生活用品,居然找了好几个铺子。许多旅游品商店中也是世俗品与寺院用的法器并置,往往我看上一个精致漂亮的小物件,店主就告诉我,那是寺院用的。  在
新疆第五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暨《中国摄影家》首届“奥林匹克”团体摄影大PK活动于6月在克州阿克陶县举办。
甘肃不仅是近几年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而且也是出土汉简最多的地方。甘肃出土的汉简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两汉时期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民俗、
<正>一、背景 1987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领导和组织了第1次全国生物医学资源研讨会,医药院校外文期刊订购协调就此开始。1990年卫生部建立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
<正>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具有完备的基本科学概念、严谨的理论体系及定型化、规范化的学科术语。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在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术语的不
[摘要]表现主义是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其表现方式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表现主义的产生以及在教学中的引用,将为美术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  [关键词]表现主义;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23-02  表现主义是
[摘要]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重要的表现方式,如何设计好体育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是达到理想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不但能提高其身体素质,更能提高文化修养。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