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技师学院作为国家重点技工院校,50年的办学经验使其在云南省的技工教育史上写下非凡的篇章。学院下属的建筑与民族工艺系正是在学院实力雄厚、勇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建筑与民族工艺系目前拥有建筑类与民族工艺类两大专业群。其中,建筑类专业以培养适应建筑行业需要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行业所需的相关实践操作技能的技能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技能的学习。民族工艺类专业以传承云南民族技艺,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已成功地将云南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优势工艺项目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云南是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传承的关键恰恰在于人,如何通过技师学院这一新颖的教学途径,将传统的文化技艺传承下去,是近年来云南省关于传承非遗文化开辟的新型模式。记者有幸采访到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的系主任黄显清,就如何开展非遗文化专业建设进行了一番讨论。本文以剑川木雕这一专业为例,带领读者们了解云南技师学院是如何进行非遗文化专业教学和开展技能扶贫工作的。
继往开来领路人
2010年,云南省委八届八次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确定为云南省民族工作的目标。
迎着这一东风,云南技師学院于2010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剑川木雕专业的学生,并于同年年初选派优秀教师团队赴剑川县进行办学方面的准备工作。经初期在剑川县开展木雕工作的教师介绍,当时他们面临着寻找非遗传承人、联系当地政府、宣传动员当地群众学习非遗木雕技艺、学院教师与当地居民语言沟通不畅、当地居民对送教到村民小组免费学习木雕技艺的模式缺乏信任度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云南技师学院通过长期及多方共同努力,该剑川木雕专业成功助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技能扶贫”,形成送教入村,即学生在家门口上学、学时充足、授课时间避开农忙、传承质量高、免学费、给补贴、毕业即就业的惠民惠生模式。
在开办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2015年5月25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在云南技师学院剑川办学点开班。
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加快独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作用,增强独龙族群众的“造血”功能。此次培训共招收学员43名,其中包括独龙族、傈僳族、怒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学员,老少皆宜。
在培训过程中,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领着包来,不用出一分钱”。所有的费用均由云南省人社厅承担,这一举措得到了独龙族群众的积极响应。
经过3个月的培训,大部分学员已购置工具并计划回乡创业。“相互合作,一起筹钱,办个小工厂,还会考虑成立一个协会。”独龙族青年曾建军说,在参加培训以前,自己总是在家务农,对于未来并没有任何憧憬。而通过此次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开阔了眼界,“我们那里木材资源很丰富,以前就只会烧掉,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惜。我们完全可以做成工艺品、旅游商品吧,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全体培训人员为表示对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的感谢,由云南技师学院教师设计、全体参训人员共同制作了一副《独龙人民跟党走》的木雕大幅作品,这一作品呈现了党对独龙人民关怀的举措,整幅作品是当地贡山县的地图形状,画面正中以纹面女和独龙男形象代表独龙人民,画面中高低条纹代表独龙族民族技艺“独龙毯”,展现高黎贡山的石月亮及独龙族主要经济来源“重楼”,呈现民族的人文状况,接着高黎贡山隧道,体现现代化进程对改善独龙族人民生活的情况,整幅作品凝聚了师生对党的真挚感激,受到了广泛好评。
课程、教学尽显特色
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主任黄显清从2015年开始参与木雕、滇绣非遗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工作,她告诉记者:“非遗专业与普通技工类专业有所不同,关键点就在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特殊性。学生除了需要向普通技工类专业掌握技能外,更多的还需要把握传统文化赋予的艺术灵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可贵之处。”
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针对了独龙江乡丰富的木材资源,并力求实现能够合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通过开办培训班,为贡山县独龙江乡培训木雕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教学工作参照建筑与民族工艺系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以木雕工艺品制作为主。云南技师学院通过与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合作,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多名省、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指导教学。
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除设置技能核心专业课与审美鉴赏课外,还设置了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即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入木雕企业工作,让学生与企业的工艺大师结对子,以师带徒的形式直接参与生产制作,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适应力,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贴。
记者还了解到,云南技师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编写的非遗教材与标准。技能核心专业课由于该类技艺传承大多靠口传身授,无系统教材和标准,学院教师正在编制《剑川木雕校本教材》、木雕标准及滇绣标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且学院每年会根据木雕就业市场的需求,会对课程设置进行修订,以推进非遗传承与时代的结合,完善非遗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任重道远前途新
虽然非遗专业具有独特的文化性,但“招生难”也是该类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淡薄,年轻人更加看重短频快的经济收入方式;非遗技艺主要靠口传身授,师资(非遗传承人)数量不多且年纪大,而自有的年轻教师对技艺的掌握还不够精深;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需要支付学费并且领取补贴,学院该专业的教学耗材成本高;学生就业更加倾向于经济回报高、速度快的外出打工,这种种的原因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云南技师学院开办非遗专业以7年有余,这7年来培养了大批剑川木雕人才,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各乡镇村,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藏区)迪庆州维西县和怒江州直过民族地区。这些毕业生大多去到木雕企业或在家自接订单,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云南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注非遗文化的号召,就此探索推进技工教育新领域,培养非遗技能人才。一是与2010年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民族技艺开始开设非遗类专业,特聘剑川木雕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为特聘教师,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就剑川民族木雕企业有产品无标准,传承渠道单一、难成规模教学的问题,为破解民族技艺传承难题,学院主动作为,创新木雕人才培养模式,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办学,借助地域、政策等优势资源,依托当地木雕企业、协会,编写教材,制定方案,规范工艺标准,工学结合,规范教学行为,将木雕技能培训的课堂送到农家门口,解决了木雕技艺传承渠道单一、数量少的困局,传承了云南少数民族技艺,为当地的民族传统工艺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于2015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绣”技艺开设了非遗专业,特聘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首席技师祖玉兰为特聘教师,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围绕滇绣技艺传承及市场需求,将非遗大师请入校园,由大师亲自教授学生滇绣技艺。
新专业的开设,已有专业的经验与不足,都将指导云南技师学院在未来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充满生命力地去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
云南是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传承的关键恰恰在于人,如何通过技师学院这一新颖的教学途径,将传统的文化技艺传承下去,是近年来云南省关于传承非遗文化开辟的新型模式。记者有幸采访到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的系主任黄显清,就如何开展非遗文化专业建设进行了一番讨论。本文以剑川木雕这一专业为例,带领读者们了解云南技师学院是如何进行非遗文化专业教学和开展技能扶贫工作的。
继往开来领路人
2010年,云南省委八届八次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确定为云南省民族工作的目标。
迎着这一东风,云南技師学院于2010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剑川木雕专业的学生,并于同年年初选派优秀教师团队赴剑川县进行办学方面的准备工作。经初期在剑川县开展木雕工作的教师介绍,当时他们面临着寻找非遗传承人、联系当地政府、宣传动员当地群众学习非遗木雕技艺、学院教师与当地居民语言沟通不畅、当地居民对送教到村民小组免费学习木雕技艺的模式缺乏信任度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云南技师学院通过长期及多方共同努力,该剑川木雕专业成功助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技能扶贫”,形成送教入村,即学生在家门口上学、学时充足、授课时间避开农忙、传承质量高、免学费、给补贴、毕业即就业的惠民惠生模式。
在开办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2015年5月25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在云南技师学院剑川办学点开班。
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加快独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作用,增强独龙族群众的“造血”功能。此次培训共招收学员43名,其中包括独龙族、傈僳族、怒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学员,老少皆宜。
在培训过程中,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领着包来,不用出一分钱”。所有的费用均由云南省人社厅承担,这一举措得到了独龙族群众的积极响应。
经过3个月的培训,大部分学员已购置工具并计划回乡创业。“相互合作,一起筹钱,办个小工厂,还会考虑成立一个协会。”独龙族青年曾建军说,在参加培训以前,自己总是在家务农,对于未来并没有任何憧憬。而通过此次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开阔了眼界,“我们那里木材资源很丰富,以前就只会烧掉,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惜。我们完全可以做成工艺品、旅游商品吧,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全体培训人员为表示对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的感谢,由云南技师学院教师设计、全体参训人员共同制作了一副《独龙人民跟党走》的木雕大幅作品,这一作品呈现了党对独龙人民关怀的举措,整幅作品是当地贡山县的地图形状,画面正中以纹面女和独龙男形象代表独龙人民,画面中高低条纹代表独龙族民族技艺“独龙毯”,展现高黎贡山的石月亮及独龙族主要经济来源“重楼”,呈现民族的人文状况,接着高黎贡山隧道,体现现代化进程对改善独龙族人民生活的情况,整幅作品凝聚了师生对党的真挚感激,受到了广泛好评。
课程、教学尽显特色
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主任黄显清从2015年开始参与木雕、滇绣非遗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工作,她告诉记者:“非遗专业与普通技工类专业有所不同,关键点就在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特殊性。学生除了需要向普通技工类专业掌握技能外,更多的还需要把握传统文化赋予的艺术灵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可贵之处。”
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针对了独龙江乡丰富的木材资源,并力求实现能够合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通过开办培训班,为贡山县独龙江乡培训木雕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教学工作参照建筑与民族工艺系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以木雕工艺品制作为主。云南技师学院通过与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合作,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多名省、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指导教学。
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除设置技能核心专业课与审美鉴赏课外,还设置了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即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入木雕企业工作,让学生与企业的工艺大师结对子,以师带徒的形式直接参与生产制作,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适应力,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贴。
记者还了解到,云南技师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编写的非遗教材与标准。技能核心专业课由于该类技艺传承大多靠口传身授,无系统教材和标准,学院教师正在编制《剑川木雕校本教材》、木雕标准及滇绣标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且学院每年会根据木雕就业市场的需求,会对课程设置进行修订,以推进非遗传承与时代的结合,完善非遗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任重道远前途新
虽然非遗专业具有独特的文化性,但“招生难”也是该类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淡薄,年轻人更加看重短频快的经济收入方式;非遗技艺主要靠口传身授,师资(非遗传承人)数量不多且年纪大,而自有的年轻教师对技艺的掌握还不够精深;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需要支付学费并且领取补贴,学院该专业的教学耗材成本高;学生就业更加倾向于经济回报高、速度快的外出打工,这种种的原因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云南技师学院开办非遗专业以7年有余,这7年来培养了大批剑川木雕人才,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各乡镇村,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藏区)迪庆州维西县和怒江州直过民族地区。这些毕业生大多去到木雕企业或在家自接订单,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云南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注非遗文化的号召,就此探索推进技工教育新领域,培养非遗技能人才。一是与2010年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民族技艺开始开设非遗类专业,特聘剑川木雕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为特聘教师,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就剑川民族木雕企业有产品无标准,传承渠道单一、难成规模教学的问题,为破解民族技艺传承难题,学院主动作为,创新木雕人才培养模式,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办学,借助地域、政策等优势资源,依托当地木雕企业、协会,编写教材,制定方案,规范工艺标准,工学结合,规范教学行为,将木雕技能培训的课堂送到农家门口,解决了木雕技艺传承渠道单一、数量少的困局,传承了云南少数民族技艺,为当地的民族传统工艺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于2015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绣”技艺开设了非遗专业,特聘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首席技师祖玉兰为特聘教师,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围绕滇绣技艺传承及市场需求,将非遗大师请入校园,由大师亲自教授学生滇绣技艺。
新专业的开设,已有专业的经验与不足,都将指导云南技师学院在未来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充满生命力地去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