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堂课引发的思考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也听了同事上的一堂科组公开课,都经过了听课、评课环节,两堂课虽然内容不同,做法不同,但是给上课的我和听课的我留下深刻的思考。
我执教的这节课经历了试讲和正讲两个阶段,试讲时我对课进行了全程录像,接着我认真地观看录像的全程,在“听”自己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在备课阶段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习惯和做法。经过深刻反思、调整教学方案后正式上课,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对本堂公开课起到了作用,让我尝到了甜头,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感觉收效颇丰,虽说自己已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头,但我仍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教学亦不例外。
另一堂课也是一位中年老师执教的,课题是高三复习课《动能定理》。老师上课的基本思路是先复习功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比较两种方法求功的优缺点,然后列举典型例子落实教学目标,一堂课顺利完成。到了评课环节,备课组的老师充分肯定本课的成功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气氛看起来很和谐。可是我提出了几个不同的看法,首先是上课本身,老师在复习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时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讲解例题和进行变式训练时,老师只是通过板书和口述把题目的条件和情景表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训练,评课的老师认为这是一堂环环相扣、生动流畅的课,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学生手头上没有题目,老师只是把自己“心中”的题目通过口述或简略板书加以呈现,而省略了留给学生审题和立意的重要环节,忽视了学生审题和立意能力的培养,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被动地学习。作为高三的复习课,教学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另外,老师评课时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会“报喜不报忧”,更谈不上提意见或是形成争议明辨的效果。
二、“听”自己的课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甚至有的老师任教一二十年都没有看过自己上课的样子,有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录像课的评比而录像,可惜的是,很少观看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缺乏反思和研究的意识,这的确是对教师成长资源的忽视。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经过8至10年的拼搏、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基本巩固,特别是已经获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后,往往会感觉倦怠、上进乏力,感觉困惑和茫然,年复一年,以致个人的教学水平长期停留在某个层次上,甚至慢慢衰退,进入退缩生涯阶段。针对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和现状,青年教师如何更好地熟悉业务,中年教师如何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突破发展的高原期,这是事关教师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入职到现在,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经历过迅速成长的快乐,也经历过失败打击的彷徨。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丰富多彩,我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和措施,例如近年来通过“听”自己的课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琢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断进行改进和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实践表明,“听”自己的课、认真反思自己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观看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能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反思教学的每个细节,了解自己的教态和表达,了解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情景,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三、怎样“听”自己的课
面对自己的课,要“听”什么、怎么“听”以及怎样优化和改进?
1.“听”自己的课,优化教学语言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精炼。口头语言是否精炼流畅,有无废话和口头禅,然后有意识地训练和改进。教师的语言不能罗嗦,特别是不要简单机械性地重复。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不说字字珠玑,至少也要句句有用,惜言如金。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语言精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语言上,还要注意语气与语调,不一定要追求流利,但不要平淡。试想,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播新闻的语气与语调来给学生上课,效果会怎样呢?——那可能是典型的“照本宣科”,时间长了定会令人昏昏入睡,不得精要。所以讲课过程中要有适当的停顿,语调要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该急的地方要急,该缓的地方要缓,不重要的一带而过,避免啰嗦重复。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教学语言应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以词害意,甚至违背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如生活中我们说把电视机打开、把风扇打开、把灯打开等,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说把电路的开关打开,学生可能就不能准确把握意思了,“打开” 到底是断开还是闭合呢?在电学电路实验中应该用“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来表述。
2.“听”自己的课,优化肢体语言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自然、大方。通过“听”自己的课,观看自己站在讲台上的形象,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在眼前,印象更加深刻。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该老师讲课时总喜欢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加上头不停地晃来晃去,学生私底下称他为“晃晃老师”,甚至还专门数他一节课晃了多少次头。还有个老师每次板书,写完一个字就习惯性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咚” 地用力点一下。只要他在黑板上写字,就不停地有咚咚咚的声音。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可以给自己的行为 “挑刺”,哪些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要及时改正或进行优化。再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如何请,肢体表现就很有艺术讲究,包括手势动作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热情、脸部表情是否丰富等等,这些行为传递出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信息,对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
3.“听”自己的课,培养教学机智
“听”自己课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物理实验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等,此时如果教师能优化自己的思维,应用自己习得的教学机智,则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一堂高中物理(选修3-1)——《探究安培力》的公开课中,任课教师演示通电方形线圈在马蹄形磁场中的安培力,正当老师用导线连接固定在支架上的接线柱时,连着线圈的电焊接点意外断裂,原本悬挂好的线圈突然掉下来,学生一阵哗然。只见老师原来从容的面容立刻绷紧:线圈不能用了!怎么办?到办公室去找备用的线圈,还是想办法就地解决?迟疑了片刻,老师立即选择了后者。他向学生询问并接过学生递过来的剪刀,索性将线圈拆解一圈下来,将导线用剪刀刮了一阵,接着又将线圈悬挂妥当,将线连接好并接通电源,只见线圈“蹦”了起来,成功了!学生们发出一阵掌声。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了线圈的漆包线原理,同时解决了之前的难题:线圈的绕向(帮助学生判断电流的方向)。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很完美,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上的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调整,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课程意识,又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通过“听”自己的课,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随机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生成的,哪怕是失误(败)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资源,把这种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及情感相互交融,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能灵活处理,教学效果则能锦上添花。
通过“听”自己的课,教师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样开展教学的,然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及时反思,不断优化自己教学的语言、动作和思维等行为,如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可逐步得到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也听了同事上的一堂科组公开课,都经过了听课、评课环节,两堂课虽然内容不同,做法不同,但是给上课的我和听课的我留下深刻的思考。
我执教的这节课经历了试讲和正讲两个阶段,试讲时我对课进行了全程录像,接着我认真地观看录像的全程,在“听”自己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在备课阶段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习惯和做法。经过深刻反思、调整教学方案后正式上课,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对本堂公开课起到了作用,让我尝到了甜头,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感觉收效颇丰,虽说自己已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头,但我仍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教学亦不例外。
另一堂课也是一位中年老师执教的,课题是高三复习课《动能定理》。老师上课的基本思路是先复习功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比较两种方法求功的优缺点,然后列举典型例子落实教学目标,一堂课顺利完成。到了评课环节,备课组的老师充分肯定本课的成功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气氛看起来很和谐。可是我提出了几个不同的看法,首先是上课本身,老师在复习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时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讲解例题和进行变式训练时,老师只是通过板书和口述把题目的条件和情景表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训练,评课的老师认为这是一堂环环相扣、生动流畅的课,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学生手头上没有题目,老师只是把自己“心中”的题目通过口述或简略板书加以呈现,而省略了留给学生审题和立意的重要环节,忽视了学生审题和立意能力的培养,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被动地学习。作为高三的复习课,教学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另外,老师评课时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会“报喜不报忧”,更谈不上提意见或是形成争议明辨的效果。
二、“听”自己的课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甚至有的老师任教一二十年都没有看过自己上课的样子,有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录像课的评比而录像,可惜的是,很少观看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缺乏反思和研究的意识,这的确是对教师成长资源的忽视。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经过8至10年的拼搏、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基本巩固,特别是已经获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后,往往会感觉倦怠、上进乏力,感觉困惑和茫然,年复一年,以致个人的教学水平长期停留在某个层次上,甚至慢慢衰退,进入退缩生涯阶段。针对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和现状,青年教师如何更好地熟悉业务,中年教师如何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突破发展的高原期,这是事关教师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入职到现在,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经历过迅速成长的快乐,也经历过失败打击的彷徨。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丰富多彩,我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和措施,例如近年来通过“听”自己的课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琢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断进行改进和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实践表明,“听”自己的课、认真反思自己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观看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能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反思教学的每个细节,了解自己的教态和表达,了解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情景,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三、怎样“听”自己的课
面对自己的课,要“听”什么、怎么“听”以及怎样优化和改进?
1.“听”自己的课,优化教学语言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精炼。口头语言是否精炼流畅,有无废话和口头禅,然后有意识地训练和改进。教师的语言不能罗嗦,特别是不要简单机械性地重复。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不说字字珠玑,至少也要句句有用,惜言如金。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语言精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语言上,还要注意语气与语调,不一定要追求流利,但不要平淡。试想,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播新闻的语气与语调来给学生上课,效果会怎样呢?——那可能是典型的“照本宣科”,时间长了定会令人昏昏入睡,不得精要。所以讲课过程中要有适当的停顿,语调要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该急的地方要急,该缓的地方要缓,不重要的一带而过,避免啰嗦重复。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教学语言应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以词害意,甚至违背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如生活中我们说把电视机打开、把风扇打开、把灯打开等,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说把电路的开关打开,学生可能就不能准确把握意思了,“打开” 到底是断开还是闭合呢?在电学电路实验中应该用“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来表述。
2.“听”自己的课,优化肢体语言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自然、大方。通过“听”自己的课,观看自己站在讲台上的形象,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在眼前,印象更加深刻。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该老师讲课时总喜欢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加上头不停地晃来晃去,学生私底下称他为“晃晃老师”,甚至还专门数他一节课晃了多少次头。还有个老师每次板书,写完一个字就习惯性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咚” 地用力点一下。只要他在黑板上写字,就不停地有咚咚咚的声音。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可以给自己的行为 “挑刺”,哪些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要及时改正或进行优化。再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如何请,肢体表现就很有艺术讲究,包括手势动作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热情、脸部表情是否丰富等等,这些行为传递出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信息,对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
3.“听”自己的课,培养教学机智
“听”自己课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物理实验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等,此时如果教师能优化自己的思维,应用自己习得的教学机智,则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一堂高中物理(选修3-1)——《探究安培力》的公开课中,任课教师演示通电方形线圈在马蹄形磁场中的安培力,正当老师用导线连接固定在支架上的接线柱时,连着线圈的电焊接点意外断裂,原本悬挂好的线圈突然掉下来,学生一阵哗然。只见老师原来从容的面容立刻绷紧:线圈不能用了!怎么办?到办公室去找备用的线圈,还是想办法就地解决?迟疑了片刻,老师立即选择了后者。他向学生询问并接过学生递过来的剪刀,索性将线圈拆解一圈下来,将导线用剪刀刮了一阵,接着又将线圈悬挂妥当,将线连接好并接通电源,只见线圈“蹦”了起来,成功了!学生们发出一阵掌声。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了线圈的漆包线原理,同时解决了之前的难题:线圈的绕向(帮助学生判断电流的方向)。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很完美,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上的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调整,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课程意识,又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通过“听”自己的课,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随机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生成的,哪怕是失误(败)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资源,把这种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及情感相互交融,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能灵活处理,教学效果则能锦上添花。
通过“听”自己的课,教师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样开展教学的,然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及时反思,不断优化自己教学的语言、动作和思维等行为,如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可逐步得到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