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教师的提问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至关重要。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有:学情的了解、时机的选择、分寸的把握、艺术的等待和机智的应变等。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除了需要具备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2-0059-01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以实现碰撞思想观点、传承知识经验、张扬个性特点、陶冶人文情怀的“沙龙”。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已经完全被平等的倾听与交流所代替,而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教师的提问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学板块的粘合剂。同时还是学生思维的触发器。那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一、学情的了解
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在于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的角色由演员变为指挥,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注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乐队指挥,决非只懂音乐,完整的指挥艺术,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艺术,他至少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学专家。只有他对乐队中每一位乐手的个性心理特点有着全面的了解,舞台上动人的音乐才会如行云流水,绕梁不绝。同样,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已知彼者,方能百战不殆。
二、时机的选择
课堂最有效的提问。应该是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那么,对于一节课而言,什么才是合适的时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合适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和一篇美文有着众多的相似。针对“风头”、“猪肚”、“豹尾”的课堂结构,科学把握。合理设计。第一,在上课伊始,我们所提问题应旨在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要让学生迅速从平静、松弛的状态转入紧张的课堂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人。第二,课堂中间过程,是研究探讨新知识为主,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触动学生思维的神经,打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第三,课堂收束阶段,此时。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分寸的把握
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节奏、深度、指向等因素。第一,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教师提问不断。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无法有效思考。第二,要控制好问题的深度,切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位置。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诗歌鉴赏复习课一开始,就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什么?结果学生愣了半天,无所适从。第三,要把握好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出发,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四、艺术的等待
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只有最大程度地追求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教师问题满天飞,学生妙语惊四座者屡见不鲜,一时之间,学生俨然成了问题终结者,根本就无需思考。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有效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
教学等待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说出答案所经历的时间。这个过程中,课堂可能会陷入暂时的宁静,但正是在这宁静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选择、组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同时,教学等待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宽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等待的教师。
当然,教学等待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课堂效率。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时间酝酿,时间过短会限制学生衡情酌理、慎思明辨能力的发展,导致思维结果草率;时间过长,学生思维重心会发生偏移。进而导致注意力涣散。具体等待时间的长短,至少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风格;(2)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例如:判断型、叙述型问题等待时间宜短。诊断型问题等待时间稍长,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问题等待时间最长;学习优秀生的等待时间宜短,中等生、学困生的等待时间应长些。
五、机智的应变
在现实课堂提问中,我们都难免会出现预设失误,造成一个问题下去犹如泥牛人海,波澜不惊,此时,如果教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课堂就极有可能陷入僵局,师生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挫伤。课堂气氛受到严重破坏。笔者认为,面临此种困境,教师要迅速作出理性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的前提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感觉教学等待已经无望,可以采取“缓释法”、“迂回法”、“补充法”等。所谓“缓释法”。是针对现有问题学生无法企及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其分解细化,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迂回法”简单地说,就是此路不通,绕道而行,殊途同归。“补充法”是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知识储备不足或遗忘的情况,教师可适时穿插、回顾,实现二次思考、温故知新,最终解决问题。
此外,灵动的语言也是影响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除了需要具备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语文味,即在问题的设计中有机注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文的方式对话。
总之,影响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圊于本人的教学阅历,难免挂一漏万,权作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2-0059-01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以实现碰撞思想观点、传承知识经验、张扬个性特点、陶冶人文情怀的“沙龙”。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已经完全被平等的倾听与交流所代替,而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教师的提问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学板块的粘合剂。同时还是学生思维的触发器。那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一、学情的了解
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在于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的角色由演员变为指挥,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注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乐队指挥,决非只懂音乐,完整的指挥艺术,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艺术,他至少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学专家。只有他对乐队中每一位乐手的个性心理特点有着全面的了解,舞台上动人的音乐才会如行云流水,绕梁不绝。同样,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已知彼者,方能百战不殆。
二、时机的选择
课堂最有效的提问。应该是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那么,对于一节课而言,什么才是合适的时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合适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和一篇美文有着众多的相似。针对“风头”、“猪肚”、“豹尾”的课堂结构,科学把握。合理设计。第一,在上课伊始,我们所提问题应旨在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要让学生迅速从平静、松弛的状态转入紧张的课堂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人。第二,课堂中间过程,是研究探讨新知识为主,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触动学生思维的神经,打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第三,课堂收束阶段,此时。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分寸的把握
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节奏、深度、指向等因素。第一,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教师提问不断。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无法有效思考。第二,要控制好问题的深度,切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位置。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诗歌鉴赏复习课一开始,就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什么?结果学生愣了半天,无所适从。第三,要把握好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出发,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四、艺术的等待
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只有最大程度地追求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教师问题满天飞,学生妙语惊四座者屡见不鲜,一时之间,学生俨然成了问题终结者,根本就无需思考。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有效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
教学等待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说出答案所经历的时间。这个过程中,课堂可能会陷入暂时的宁静,但正是在这宁静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选择、组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同时,教学等待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宽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等待的教师。
当然,教学等待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课堂效率。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时间酝酿,时间过短会限制学生衡情酌理、慎思明辨能力的发展,导致思维结果草率;时间过长,学生思维重心会发生偏移。进而导致注意力涣散。具体等待时间的长短,至少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风格;(2)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例如:判断型、叙述型问题等待时间宜短。诊断型问题等待时间稍长,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问题等待时间最长;学习优秀生的等待时间宜短,中等生、学困生的等待时间应长些。
五、机智的应变
在现实课堂提问中,我们都难免会出现预设失误,造成一个问题下去犹如泥牛人海,波澜不惊,此时,如果教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课堂就极有可能陷入僵局,师生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挫伤。课堂气氛受到严重破坏。笔者认为,面临此种困境,教师要迅速作出理性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的前提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感觉教学等待已经无望,可以采取“缓释法”、“迂回法”、“补充法”等。所谓“缓释法”。是针对现有问题学生无法企及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其分解细化,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迂回法”简单地说,就是此路不通,绕道而行,殊途同归。“补充法”是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知识储备不足或遗忘的情况,教师可适时穿插、回顾,实现二次思考、温故知新,最终解决问题。
此外,灵动的语言也是影响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除了需要具备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语文味,即在问题的设计中有机注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文的方式对话。
总之,影响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圊于本人的教学阅历,难免挂一漏万,权作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