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b2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分析《机制工艺学》课程的特点着手,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打破教材章节的界线并按照实际工程应用顺序进行处理,同时把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学生的工程能力会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机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85-02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紧紧围绕“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1]培养目标,抓住“应用”这一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设计,在课程教学的设计时,既要包含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包含工程技能的培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切合。
  一、课程的特点与定位
  1.课程特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主要通过对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工艺方法的讲授,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典型零件加工的常规工艺等知识,具有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以及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很强的综合性。它涉及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所以其知识体系非常丰富。(2)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与生产实际应用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一个零件从毛坯到产品的主要过程和方法,涉及工艺理论的研究、工艺过程和工序的设计以及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很强的工程性。在设计内容方面需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2.课程定位。以典型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淡化过程推导,突出工程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体系重构
  建构主义学习要求课程体系重构上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应该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变通性、可行性和指向性,课程的设置应从局部的精神走向全面的延伸,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体系重构如图1所示。
  三、授课教材的处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主体内容可分为工艺设计基本理论、工艺计算方法、工艺分析等三大部分,课程内容中概念、原理的经验规则多,且系统性又差,缺少工程系统性设计理念。教师应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大胆处理教材,打破教材章节的界线,对其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精选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简化难点。同时将课程内容的讲授顺序依照企业实际工艺设计或课程设计的步骤和顺序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小模块,然后重构,并合理安排各模块课时。
  如工艺规程设计中的典型表面加工路线,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外圆表面、孔、平面等表面的独立的加工路线,我们知道,零件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多表面组成,在实际的工艺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各表面的加工有机地进行组合,才能够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对此,在讲解工艺规程时,以一到两个典型零件(如叉架类和箱体类零件)的制造过程为主线,将各基础理论知识相应嵌入的方式来组织课程教学。又如毛坯选择章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毛坯的种类和毛坯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等,缺少毛坯——零件综合图的绘制方法及培养学生应用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典型实例,不便于学生在实际设计和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2]。对此可针对上述实际零件,增补毛坯选择的方法、步骤,毛坯——零件综合图绘制方法等内容,并在课堂上结合实际零件指导学生查阅手册共同选择。再如,在用到热处理内容时可以将其与毛坯选用及加工工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热处理的知识有机地与机械加工工艺联系起来,对于横、纵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学习十分有利,从而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1.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目前,由于理论课内容多、学时少,老师普遍采用“满堂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很难做到听课时全神贯注,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同时学生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依赖性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此,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来,积极采用以任务驱动的“启发式、互动式、课堂讨论式、模块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例如在讲授工艺基准设计时,不要先照书搬原则,再拿原则去照搬,而是从某一具体零件入手,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从零件的使用性出发,设置若干情景问答,启发学生一步步接近问题的实质,然后在多种解决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来。
  2.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分离。一般情况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安排在该课程学完之后,用三周的时间集中设计,由于时间较紧,学生一开始缺乏完整系统的、清晰合理的设计思路,无处下手,往往都是在最后一周进行突击,甚至投机取巧,选择抄袭,效果很不理想。鉴于此,我们将课程设计分散于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该如何应用,又该应用在什么地方。并在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
  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选一系列适合于课程设计的结构多样的典型机械零件,在开始讲授机械制造工艺学时就分配下去,在绪论部分讲清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各模块的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所拿零件做初步的模块分解细化,并随着理论教学的进行而完成相应小模块的设计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每个小模块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针对课程设计零件开展课堂讨论,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样,让学生通过参观认识、分析思考、演示、动手以及有针对性的小型辩论或小设计等方式,对工艺设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消化,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基本技能。
  五、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且灵活多变的专业核心课程,且知识点多而学时有限,我们应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的主旨,以具有代表性的来源于企业的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为主线,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串结,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强军.高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06-108.
  [3]杨光春.基于任务的“机制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4):89-90.
其他文献
乡风文明建设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通过乡风、乡风文明两个核心词汇的解读,总结出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涵义。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缩影的亳
目的:研究附子含药血清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探讨附子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附子水煎后水浴浓缩成1∶1,给予大鼠灌胃,每次15.6 g·kg-1,7 d后制备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