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探索中,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打造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逐步形成了“以学为主,注重落实,提高效率”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落实为归宿、以效率为标志”的要求,很好地促进了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以学为主”高效历史课堂构架,重着说明了“以学为主”的思想是提升高效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组交流;以学为主历史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51
二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战线上,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为实现这一理想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着,而且出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像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等。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学为主,注重落实,提高效率”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落实为归宿、以效率为标志”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我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中写道:“我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探索这样一个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你们的脑袋,而是让你们设法向我‘夺取知识’,从与我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通過始终不渝的探索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渴求来获得知识。在阿莫纳什维利的课堂上,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而‘笑声’不仅可以促进认识的过程,而且它本身也是认识的方式和成果之一。”
我们倡导和实践的高效课堂模式,强调以生为主、以学习为本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强调从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开始,引导学生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以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目的;教是学的辅助,学是教的目的。
新概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做主人。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把隐藏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发展的潜质激发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丰富的收获,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得到强化、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团结协作的品质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体现,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生命得以健康的发展。
按照昌乐二中的观点,高效课堂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来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二是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生学习;三是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实现其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重。教师在新理念、新形式的带动下,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交流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逐步改进了思想,先进了理念,而且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高,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发展。[1]
如果非要给一个高效课堂的衡量标准的话,我从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展开积极的思考,二是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追求知识、探索未至的热情中,三是学生在快乐中有了新收获。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效率最高,效益最大,效果最好。[2]
二、“以学为主”高效历史课堂构架
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由五个阶段、七个步骤、五项基本要求贯穿始终的。
五个阶段是:独立自学阶段、合作探究阶段、攻坚克难阶段、当堂训练阶段和巩固延伸阶段。七个步骤是:一、预习,知识铺垫;二、回顾,导入;三、明确课堂学习要求,独立自学;四、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五、检查小组学习效果,解疑答惑,点拨提高;六、当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七、课后巩固延伸。五个阶段是从学习逻辑过程上划分出来的理论结构,七个步骤是从操作的流程上划分出来的阶段,两者角度不同,过程统一。五项基本要求是:一、学生的独立自学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导学案是课堂学习的载体;三、小组交流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四、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五、注重落实,以效率为标志。
学生学习的最初阶段应该是独立面对新知识、新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涵盖传统的预习阶段,也可以包括课初的自读思考阶段,总而言之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通过预习,初步认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找出学习的障碍所在。然后由学习小组活动对那些需要通过集思广益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突破。小组内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空间,突出地体现出“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要求。通过这个阶段,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包括学生独立自学阶段存留的问题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老师提出来的深化和拔高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小组间进行交流的同时,一方面检查学习效果,鼓励学生有水平地提问题;一方面引导解决组间交流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和学生互动,答疑解惑,攻坚克难;一方面进行拓展和提高。然后是当堂训练。我们采取的是定时训练,当堂落实的策略。当堂核对答案,检查学习效果。这里仍然突出的是“以学为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定时操作,及时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
三、始终建立在“以学为主”基础之上的教与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是根本,自主学习是核心,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辅助和补充。[3]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谈教与学的关系,只能说,学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完全服从于学;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的基础上,来处理课堂学习中教与学的动作,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无论如何,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终极。 但是,我们在探讨现实的课堂学习效率时,要根据我们面对的实际来。比如我们学校,每个班学生数量超过50人,而50多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性格、习惯、特长各异,老师的教也有他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在这种条件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的有关集体讲授教学优先于或优越于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依然讲得通。关键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过去那种不顾学生接受的夸夸其谈是盲目的,那种以我讲完就算是完成使命的思想是错误的,一言堂、满堂灌甚或是满堂问的方式是偏颇的。这些都是忽略了“教是为了学”的根本,都不承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会和会学才是教的目的,教师仍然站在绝对主动的地位上,而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导师”,不要满足于做“讲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看”和“听”,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来决定自己如何讲——引导、指导、答疑解惑、总结补充、深化提高。教師自始至终在从宏观上驾驭、从微观上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在积极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课堂的结构和节奏,都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甚至具体到问那些问题,怎么提问,谁来解答等细节,都是建立在学生在课堂的即时学习状态基础上的。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首先指该不该提问、从什么角度提问、提问什么样的问题,这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课堂即时表现为依据的。同时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及提问的语境等,也都是很很重要的。另外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但是如果用一些琐碎而无意义的问题充斥课堂,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伪问题只图表面热闹,同样会使学生失去自己。而且因此会使学生只顺着老师的思路猜而不是自己动脑筋思考。真正有效的提问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察言观色”。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动态、反应,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时间来表述或表达自己的意愿、困惑等。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认真对待自己的反应,从而期待老师的指导和点评。
善于“教”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够指导深化和提高。
四、“以学为主”的思想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老师以讲为主,老师以自己能否讲完课本或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学生能够学会、掌握多少为出发点。孰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觉探究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力的下降和习惯性依赖的产生;另一方面,因为有20%的知识学生自己就能够学会了,老师再重复就是浪费时间了,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第三方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相互补充、借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完善、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丰富、认识会更全面、视野会更广阔,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四方面,小组交流活动也可以满足学生交流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倾听的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开放、积极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是基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的互相帮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只有互动才能高效。许多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在于课堂没有真正进入互动,或者只有一些没有价值、缺乏实际意义的虚假互动。
课堂的互动应该是围绕有效学习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以教育教学资源为凭借,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以学为主、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一种和谐的积极进取的活动,达到教学的共振,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我在执教由县教育局组织的公开课《全球经济化的趋势》时,有效地利用了学习小组交流的策略,学生讨论热烈,活动充分,在组间交流时个个踊跃发言。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提高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有快乐的生命体验。课后评价时,无论是我校的年级领导还是兄弟学校的学科同仁,以及教研室的教研员老师都对这堂课的小组交流环节给予了肯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品质、性格和思想成长的需要。拿破仑·希尔说过: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独自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联想。这个环节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探讨问题、升华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拓展和探究学习后,习得更多的课外延伸的知识和能力,最大程度地开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昌乐二中的第一张王牌——“271高效课堂”》(山东省昌乐二中二七一教育科技中心)
[2]《高效课堂八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金玉)
[3]《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人民教育》2014年第8期·刘良华)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组交流;以学为主历史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51
二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战线上,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为实现这一理想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着,而且出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像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等。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学为主,注重落实,提高效率”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落实为归宿、以效率为标志”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我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中写道:“我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探索这样一个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你们的脑袋,而是让你们设法向我‘夺取知识’,从与我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通過始终不渝的探索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渴求来获得知识。在阿莫纳什维利的课堂上,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而‘笑声’不仅可以促进认识的过程,而且它本身也是认识的方式和成果之一。”
我们倡导和实践的高效课堂模式,强调以生为主、以学习为本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强调从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开始,引导学生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以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目的;教是学的辅助,学是教的目的。
新概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做主人。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把隐藏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发展的潜质激发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丰富的收获,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得到强化、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团结协作的品质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体现,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生命得以健康的发展。
按照昌乐二中的观点,高效课堂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来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二是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生学习;三是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实现其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重。教师在新理念、新形式的带动下,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交流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逐步改进了思想,先进了理念,而且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高,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发展。[1]
如果非要给一个高效课堂的衡量标准的话,我从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展开积极的思考,二是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追求知识、探索未至的热情中,三是学生在快乐中有了新收获。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效率最高,效益最大,效果最好。[2]
二、“以学为主”高效历史课堂构架
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由五个阶段、七个步骤、五项基本要求贯穿始终的。
五个阶段是:独立自学阶段、合作探究阶段、攻坚克难阶段、当堂训练阶段和巩固延伸阶段。七个步骤是:一、预习,知识铺垫;二、回顾,导入;三、明确课堂学习要求,独立自学;四、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五、检查小组学习效果,解疑答惑,点拨提高;六、当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七、课后巩固延伸。五个阶段是从学习逻辑过程上划分出来的理论结构,七个步骤是从操作的流程上划分出来的阶段,两者角度不同,过程统一。五项基本要求是:一、学生的独立自学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导学案是课堂学习的载体;三、小组交流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四、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五、注重落实,以效率为标志。
学生学习的最初阶段应该是独立面对新知识、新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涵盖传统的预习阶段,也可以包括课初的自读思考阶段,总而言之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通过预习,初步认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找出学习的障碍所在。然后由学习小组活动对那些需要通过集思广益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突破。小组内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空间,突出地体现出“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要求。通过这个阶段,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包括学生独立自学阶段存留的问题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老师提出来的深化和拔高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小组间进行交流的同时,一方面检查学习效果,鼓励学生有水平地提问题;一方面引导解决组间交流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和学生互动,答疑解惑,攻坚克难;一方面进行拓展和提高。然后是当堂训练。我们采取的是定时训练,当堂落实的策略。当堂核对答案,检查学习效果。这里仍然突出的是“以学为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定时操作,及时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
三、始终建立在“以学为主”基础之上的教与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是根本,自主学习是核心,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辅助和补充。[3]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谈教与学的关系,只能说,学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完全服从于学;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的基础上,来处理课堂学习中教与学的动作,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无论如何,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终极。 但是,我们在探讨现实的课堂学习效率时,要根据我们面对的实际来。比如我们学校,每个班学生数量超过50人,而50多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性格、习惯、特长各异,老师的教也有他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在这种条件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的有关集体讲授教学优先于或优越于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依然讲得通。关键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过去那种不顾学生接受的夸夸其谈是盲目的,那种以我讲完就算是完成使命的思想是错误的,一言堂、满堂灌甚或是满堂问的方式是偏颇的。这些都是忽略了“教是为了学”的根本,都不承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会和会学才是教的目的,教师仍然站在绝对主动的地位上,而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导师”,不要满足于做“讲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看”和“听”,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来决定自己如何讲——引导、指导、答疑解惑、总结补充、深化提高。教師自始至终在从宏观上驾驭、从微观上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在积极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课堂的结构和节奏,都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甚至具体到问那些问题,怎么提问,谁来解答等细节,都是建立在学生在课堂的即时学习状态基础上的。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首先指该不该提问、从什么角度提问、提问什么样的问题,这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课堂即时表现为依据的。同时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及提问的语境等,也都是很很重要的。另外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但是如果用一些琐碎而无意义的问题充斥课堂,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伪问题只图表面热闹,同样会使学生失去自己。而且因此会使学生只顺着老师的思路猜而不是自己动脑筋思考。真正有效的提问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察言观色”。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动态、反应,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时间来表述或表达自己的意愿、困惑等。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认真对待自己的反应,从而期待老师的指导和点评。
善于“教”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够指导深化和提高。
四、“以学为主”的思想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老师以讲为主,老师以自己能否讲完课本或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学生能够学会、掌握多少为出发点。孰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觉探究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力的下降和习惯性依赖的产生;另一方面,因为有20%的知识学生自己就能够学会了,老师再重复就是浪费时间了,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第三方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相互补充、借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完善、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丰富、认识会更全面、视野会更广阔,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四方面,小组交流活动也可以满足学生交流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倾听的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开放、积极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是基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的互相帮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只有互动才能高效。许多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在于课堂没有真正进入互动,或者只有一些没有价值、缺乏实际意义的虚假互动。
课堂的互动应该是围绕有效学习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以教育教学资源为凭借,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以学为主、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一种和谐的积极进取的活动,达到教学的共振,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我在执教由县教育局组织的公开课《全球经济化的趋势》时,有效地利用了学习小组交流的策略,学生讨论热烈,活动充分,在组间交流时个个踊跃发言。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提高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有快乐的生命体验。课后评价时,无论是我校的年级领导还是兄弟学校的学科同仁,以及教研室的教研员老师都对这堂课的小组交流环节给予了肯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品质、性格和思想成长的需要。拿破仑·希尔说过: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独自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联想。这个环节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探讨问题、升华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拓展和探究学习后,习得更多的课外延伸的知识和能力,最大程度地开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昌乐二中的第一张王牌——“271高效课堂”》(山东省昌乐二中二七一教育科技中心)
[2]《高效课堂八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金玉)
[3]《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人民教育》2014年第8期·刘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