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村级完全小学的内涵发展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农村村级完全小学事实上的弱势状况,明确了村级完全小学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优先发展地位,提出应转变当前村级完全小学的工作重点,以学生的人才质量规格为核心,从办学理念、特色发展、学生评价、教师培养、校长职、责、权划分等方面整体推进村级完全小学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村级完全小学;内涵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已有长足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无论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讨论基础教育问题的主要着眼点是城市而非农村;讨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是农村中心小学而非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必须承认,这一在人口比例上占有绝大多数的人群,其基础教育境况遭到了严重的忽视。对这一问题,有几点个人看法,有望方家斧正。
  一、转变观念,明确村级完全小学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在我国,无论是亲族户集合体村落还是移民户多姓杂居村落,作为行政区划最底层的“村”,在现阶段都形成了一定的自然格局和经济结构。依据这一情况,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在教学点的配置和布局上,多数以乡镇为单位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自然村落集中的中心位置设置一所或多所村级完全小学或教学点。因此,现实的状况是,80%以上的农村适龄儿童将在村级完全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村级完全小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中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级学校。
  但与其在中国农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吻合的是,从教育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上看,村级完全小学学生远远低于乡镇中心小学学生,更远远低于城市小学学生;从教育研究上看,村级完全小学几乎成了教育研究的真空地段,针对这一级学校开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数量奇缺,质量和规格更是无从谈起。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深入关注,此处无需赘言。要强调指出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在村级完全小学,占压倒性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在村级完全小学而非中心小学完成第一阶段的义务教育,提升村级完全小学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村级完全小学的特色发展更需要关注质性指标
  在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备配置等方面大都是低标准的。这也使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界长期以来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注意力放在教育物质资源的改善上。无论是国家高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教育研究学界的专业人士,均把危房改造、师资足额配备、降低学生辍学率、巩固“普六”、“普九”成果等硬性指标看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管理的重点。在各种农村教育达标、验收活动中,学校的物质设施等硬性评估也一度成为第一位指标。从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角度上讲,这与当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相吻合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在經济和文化上缩小了与当地城市的差距。在一些经济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地区,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心小学、农村完全小学在此类硬性指标上完成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因此,村级完全小学切不可有“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更不可有“样本式”的发展模式。对村级完全小学的督导和管理应因地制宜,分层进行,区别对待。对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完全小学,应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至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资源开发、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等“软性”或“质性”指标上,转变当前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建设关注“硬件”,忽视“素质”的现状。只有在村级完全小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素质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三、实事求是,建构农村村级完全小学以学生质量规格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以学生质量规格为中心的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内涵发展思路,主要是指学校内在的“质”和内在结构上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在大教育资源观的指导下,借鉴名校经验,重新整合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尤其是“人”的资源,重新调整或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的质量规格,在短期内实现学生培养的“高效化”和“素质化”。分述如下:
  1、拓宽农村基础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未来”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从内涵方面讲,要求农村基础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村级完全小学在全社会教育体系中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村级完全小学学生的质量规格对全社会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极大制约性,借鉴名师、名校经验,调整或重新确立村级完全小学的办学方向,关注农村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未来发展性,强调教育为“人”而存在的主体价值观,重视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整体推进,改变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只见“考分”不见“人”、只见“标准”不见“创造”、只见“群类”不见“个体”、只见“当下”不见“未来”的低级发展状态,从根本上扭转“学校繁荣、教育衰退”的悲哀局面。从外延方面说,应当认识到,农村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系统。村级完全小学,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村级完全小学,应当在高质量、高规格地完成农村学生第一阶段的义务教育任务外,强化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在量力而行、主动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积极承担当地的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倡导基本学习渠道和基本学习内容的普及化,引导村民及其子女对富裕、健康、认知能力、职业技能发展的积极需要,在当地农村营造讲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有益环境,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和谐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2、严格执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建构以“特色”为导向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在实践中,村级完全小学大量删减甚至取消“非主科”教学时数的情况普遍存在。客观地说,除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考评的不当导向,也应当检查村级完全小学自身对教育本质、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信仰程度。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最重要载体,村级完全小学必当提升自身的使命感,主动对抗并参与改变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切不可被动跟随,消极顺应,自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另外,也应当认识到,村级完全小学要想在短期内提升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成绩,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利用村级完全小学分布广泛、村情校情有巨大差异的优势,避开“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形成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优势发展项目确立等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风尚。应当鼓励村级完全小学教师主动创新、积极发现、敢于挖掘、善于利用,以当地民俗乡情、人文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为背景,形成有特点的校本课程,探索以特色课程烘托学校特色,以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以特色学校奠基名牌学校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3、调整村级完全小学的人才质量规格,建构以“过程”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案
  随着我国多数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落实,随着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取消,小学毕业生的评价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革空间,将事实上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完全归咎于“社会风气”、“上级压力”显然存在不负责任之嫌。因此,村级完全小学理当找准自身位置,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开展教育测量和评价,建构 “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评价在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方案,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健全人格的整体推进,提升村级完全小学的人才质量规格。
  4、完善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建构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培养体系
  当前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在“量”上,这一工作导向不仅容易使基层教育管理者忽视对在职教师的监督、考核,而且也容易使在职教师忽略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近年来,村级完全小学教师一方面仍然存在教育观念僵化、教学方法进步缓慢等问题,一方面却在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活动中表现懈怠和消极。这一现状应当引起重视,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着力开发教师的自身潜质,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因,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推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5、明确村级完全小学校长的职、责、权,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内部微观管理方式
  村级完全小学校长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实现管理“具体化”的重要中介,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村级完全小学校长在人事权、分配权、管理权等众多权限上被架空的现实状况,明确村级完全小学校长在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方面,在学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研工作、后勤工作方面,在学校行政事务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教学常规督察方面的职、责、权。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村级完全小学校长也应当提升角色意识,增强忧患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主动探索学校内部微观管理方式的革新和改进,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营造“学习型”学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走借鉴名校、自力更生的“跨越式”自我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教育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农村中心小学与村级完全小学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现象必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因此,村级完全小学应着力于立足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在关注机会与公平的同时,关注自身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关注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以人才的质量规格为核心,广泛借助外界力量,推动自身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9-105
  [2]陈敬朴,农村教育如何弱势走强,教育发展研究,2003,11,14-18
  [3]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5-50
  [4]张乐天,全球化视野中的农村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3,12,59-63
  [5]中国教育年鉴2004,我国农村教育的历史成就及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措施,http://www.edu.cn,2005-12-2
其他文献
【摘 要】Flash课件可由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元素组成,动画制作方法灵活、交互控制方便,受到教师们的青睐。文章基于《十二生肖》幼儿flash课件的制作过程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究如何用好 Flash 軟件, 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以更好地促进教学。  【关键词】Flash课件;教学设计;制作原则  Flash除具有课件体积小、动画效果丰富、对声音处理灵活、容易修改、运行环境要求低的特点之外,还
期刊
【摘 要】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中具有强烈宗教意识的作家,不仅有深厚的宗教文化修养,而且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道家文化影响。许地山这种多重的宗教身份,使他的创作复杂而特别。  【关键词】许地山;道教;自由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作家群中具有独特视野和魅力的作家,这源于他文学创作中强烈的宗教意识,尤其是小说创作中借助宗教这种符号,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呈现出来,给人一种精神心灵的高
期刊
【摘 要】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文化形象,可以提高技工院校的知名度。文章分析了技工院校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催化技工院校档案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学校;档案;档案文化  技工院校档案是其文化的积淀,是珍贵的文化财富。技工院校档案文化建设是在技工院校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催化技工院校档案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
期刊
【摘 要】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凝聚着全国劳苦大众之心声,荡涤着腐朽没落的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革命工人用鲜血和生命刻下的一座伟大的丰碑,其所孕育的革命精神蕴含了无私无畏、团结拼搏的献身精神;追求正义、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坚定信念、勇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革命精神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二七大罢工;文化精神;当代意义  推开历史之门,重温一段革命工人
期刊
【摘 要】备课既是教师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备课所花费精力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本文将从基础会计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备课工作。  【关键词】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反思  常言道:“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无论做任何工作,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必要的
期刊
【摘 要】在实际的案例中,当因公受伤与医疗过错行为请求权并存时,原告方能否获得双重赔偿,笔者结合自己经办的具体案例,从审理程序上不适用追加原告、不存在请求权竞合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工伤;医疗过错;双重赔偿;请求权;竞合  【案情】  方XX原系某建筑公司工人,2010年7月初的一天在工作过程中不慎掉到工地堡坎下致头部受伤,后经XX人民医院抢救治疗无效,9日后因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开好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努力践行十八大精神,积极探讨环北部湾经济发展的策略,全力推进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环北部湾;经
期刊
【摘 要】高校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的学术道德问题以及诚信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盗用成果、抄袭剽窃;杜撰篡改、一稿多投;实验造假、伪造数据。通过对以上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因: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制度因素;个人自身因素。本文试图从建立立体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建立有效的研究生综合测评制度;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讲堂;建立完整的研究生诚信档案制度等四项措施,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的学风。  【
期刊
【摘 要】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语篇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在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社区中常常发生语码转换现象。这一语言现象作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Ver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从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的顺应解读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关键词】语
期刊
牧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研究牧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厨,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牧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形式的精神面貌,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能从我们自己所涉及的班级文化特色中表现出来。从事牧区教育工作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是非常难忘的记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