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课程内容最能反映课程的基本面貌,课程演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化主要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简单的移植阶段,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越来越科学化、多样化、灵活化,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注重内容的合理性和时代性。质言之,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是在本土基础上,学习外国而走自己特色道路的教育现代化模式。
关键词 课程 教育思想 体育课程内容
清朝末年,近代学校兴起,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并设置了体育课程,从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为体育课程史上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1904年到1922年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模仿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1922年新学制设置以后,主要学习欧美的田径、球类、游戏等运动项目。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课程内容开始模仿苏联,重视竞技项目,直到1961年大纲的颁布,我国才开始形成自己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一、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点
此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简单的移植阶段,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教育内容以满足政治需求为主要目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取向。
(一)清朝末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
此时期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并未实施,但它的颁布代表着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成为国家教育性的纲领性文件。次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等人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中设置的“体操”科是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正式开始的标志。癸卯学制完全模仿日本学制,其中体育课程包括:普通体操、兵式体操、有益之运动。癸卯学制期间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尚武精神。此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不久袁世凯篡权担任总统,此后我国经历了一个北洋军阀轮流当政的时期。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14条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學校。当年9月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此年为阴历壬子年,又称壬子学制。壬子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沿袭了清末的体操课程内容,但内容有所扩展,非体操性质的内容进入课堂。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此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内容的选择科学性明显提高,注意到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蒋介石当政后,在教育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制系统变化不大,但体育课程内容却有很大的变化,体育课程内容层次化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细化。由于此时期的教育思想受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内容从结构变化的视角看,可以分为“基本+补充”、“基本+选用”、“必修+选修”和“目标统领内容”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时期相对应[1]。
(一)“基本+补充”和“基本+选用”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
1950年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是建国后第一个正式实施过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1956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课程建设的初期,在此阶段分别颁布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直接照搬苏联国家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单一必修的课程内容,同时规定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教材的前提下,可采用补充教材。
“基本+选用”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从1961年和1978年设置的体育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基本教材仍占统治地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科知识为基本取向。1978年到1982年此阶段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删减上,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分类体系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
(二)“必修+选修”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
这段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时期。1996年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等教学大纲。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此时期的大纲进行了有力改革,课程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选修内容得到高度重视,更加注重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
(三)“目标统领内容”结构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
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内容特点是加大了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和强调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出由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演变的特点,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三、总结
纵观我国百年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可以发现体育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化、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从注重社会需要到学科需要再到以人文本逐渐向更高一级发展,可以发现社会意识形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水平共同影响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摘 要 课程内容最能反映课程的基本面貌,课程演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化主要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简单的移植阶段,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越来越科学化、多样化、灵活化,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注重内容的合理性和时代性。质言之,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是在本土基础上,学习外国而走自己特色道路的教育现代化模式。
关键词 课程 教育思想 体育课程内容
清朝末年,近代学校兴起,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并设置了体育课程,从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为体育课程史上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1904年到1922年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模仿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1922年新学制设置以后,主要学习欧美的田径、球类、游戏等运动项目。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课程内容开始模仿苏联,重视竞技项目,直到1961年大纲的颁布,我国才开始形成自己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一、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点
此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简单的移植阶段,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教育内容以满足政治需求为主要目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取向。
(一)清朝末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
此时期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并未实施,但它的颁布代表着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成为国家教育性的纲领性文件。次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等人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中设置的“体操”科是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正式开始的标志。癸卯学制完全模仿日本学制,其中体育课程包括:普通体操、兵式体操、有益之运动。癸卯学制期间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尚武精神。此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不久袁世凯篡权担任总统,此后我国经历了一个北洋军阀轮流当政的时期。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14条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學校。当年9月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此年为阴历壬子年,又称壬子学制。壬子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沿袭了清末的体操课程内容,但内容有所扩展,非体操性质的内容进入课堂。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此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内容的选择科学性明显提高,注意到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蒋介石当政后,在教育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制系统变化不大,但体育课程内容却有很大的变化,体育课程内容层次化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细化。由于此时期的教育思想受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内容从结构变化的视角看,可以分为“基本+补充”、“基本+选用”、“必修+选修”和“目标统领内容”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时期相对应[1]。
(一)“基本+补充”和“基本+选用”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
1950年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是建国后第一个正式实施过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1956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课程建设的初期,在此阶段分别颁布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直接照搬苏联国家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单一必修的课程内容,同时规定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教材的前提下,可采用补充教材。
“基本+选用”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从1961年和1978年设置的体育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基本教材仍占统治地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科知识为基本取向。1978年到1982年此阶段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删减上,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分类体系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
(二)“必修+选修”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
这段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时期。1996年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等教学大纲。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此时期的大纲进行了有力改革,课程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选修内容得到高度重视,更加注重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
(三)“目标统领内容”结构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
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内容特点是加大了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和强调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出由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演变的特点,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三、总结
纵观我国百年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可以发现体育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化、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从注重社会需要到学科需要再到以人文本逐渐向更高一级发展,可以发现社会意识形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水平共同影响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