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列宁学”作为西方一种从各个角度研究列宁思想的社会思潮,歪曲和贬损了列宁主义。就资本主义观而言,他们认为民粹经济学是列宁的理论来源。认真解读列宁论资本主义的重要文献《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难发现,列宁在社会分工、工业人口增加与农业人口减少、小生产者破产论、剩余价值实现论、资本主义市场论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对民粹经济学作出了深刻批判。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是列宁资本主义观的真正思想来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经典文本,理性审视各种否定历史事实的思想及其意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西方列宁学;民粹经济学;列宁资本主义观;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10-05
一、引言
20世纪末,令一些西方人士弹冠相庆的一个政治事件是,列宁所缔造的苏联解体了。而且,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时至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像列宁当年所预言的那样迅速走向垂死、腐朽和没落,而是度过了自己的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于是,“西方列宁学”在以往谩骂、歪曲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进而对列宁主义进行根本否定,有宣称“基本过时论”的,也有断言“根本无用论”的,还有提出“全面错误论”的……种种“列宁终结论”一浪胜一浪。这种理论视线一定程度地令我们陷入了困惑:列宁主义(包括列宁资本主义观)果真过时了吗?如何看待“西方列宁学”的这些观点?为列宁辩护、为马克思主义辩护是我们当代中国学人的职责。
二、“西方列宁学”误读列宁的原因分析
列宁主义一开始就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攻击,这种“攻击”为“西方列宁学”误读列宁提供了样板。“十月革命”之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理论家考茨基、鲍威尔等人,大肆批评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
理论;接着共产国际内部的极左派无理指责列宁的哲学思想,以便把它混同于考茨基主义一起推倒。列宁逝世以后,他的生平活动遭到托洛茨基等人的诋毁和歪曲。这些错误的言论成为了日后的“西方列宁学”歪曲和贬损列宁主义的思想素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思想家为了表明自己同正统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主义研究的区别和对立,提出以列宁的理论、生平事业以及著作为中心对列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由此形成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列宁学”社会思潮,人们称之为“西方列宁学”。这股社会思潮的“不同寻常”意味着,它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它的“研究性”和“学术性”掺杂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其阵容庞大,是从不同层面否定列宁的复合体。首先,资产阶级“列宁派”是最大的流派。比如,尤里乌斯·不劳恩塔尔、0·泰罗、A·巴拉巴诺娃和A·阿夫托尔汉诺夫以及一批逃亡国外的俄国白卫分子。其次,托洛茨基的追随者也影响非凡。托洛茨基用回忆和研究列宁的手法贬损列宁和十月革命。托洛茨基追随者罗伯特A·丹尼尔斯用同样的手法声称,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挽
救了布尔什维克;鲁塞尔·布洛克在《列宁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斗争》一书中认为,1922年布尔什维克的许多正确思想首先直接来自托洛茨基,而不是列宁。最后,“卢森堡学”的分支及其派生是一个片面看待列宁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他们试图用卢森堡的观点来批判和否定列宁主义。
其二,其流派繁杂,歧义较多,但根本观点完全一致,都是借助“对立论”的视野来评判列宁主义。首先,制造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他们研究列宁,是为了寻找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否定列宁主义。其次,制造列宁与卢森堡之间的对立,执意用卢森堡否定列宁及其思想。最后,制造列宁主义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立,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阉割列宁的思想,甚至把列宁主义视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错误行动路线的“原罪”。必须指出的是,“差异”与“对立”都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但二者的“斗争性”程度不同,前者可以说是平稳程度的斗争性,注重非本质的不同,后者则是剧烈程度的斗争性,注重本质的不同,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看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正确看待列宁主义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维护列宁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促进列宁主义的发展;如果一味地把“对立”混同于“差异”,即认定“对立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对立”,看不到斗争性的平稳程度与剧烈程度的相对区别,任意地把“差异”拔高到“对立”的程度,或者任由把“对立”降低到“差异”的程度,势必否定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关系,阻碍列宁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宁学”恰恰就是选择后一种理论视域来界定列宁主义的。
三、“西方列宁学”误读列宁的目的
“西方列宁学”为了否定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寻找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源。经过多方“求证”,他们认为民粹主义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民粹主义是俄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主张农民社会主义或村社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最主要的思想有两点: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只要发展农村公社就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西方列宁学”对列宁主义民粹思想渊源的“求证”,主要涵盖于以下两种见解之中。
第一,列宁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者。在“西方列宁学”看来,列宁天生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者。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青年列宁的思想即是列宁一生思想的缩影。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路,原华沙大学哲学史教授L·科拉科夫斯基断定列宁主义是列宁用民粹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他指出,列宁青年时期受到恐怖主义形式的民粹主义传统的强烈影响,只是到了1899年至1902年,“他才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变种”,即使到这时他的民粹主义传统在某些方面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列宁思想史上的“民粹主义阶段”显示民粹主义是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1] 第二,列宁深受民粹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其一,列宁的哥哥作为著名的民粹主义者,不会不对列宁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在《他哥哥的命运》一文中就明确提到列宁的哥哥深深影响到了列宁;其二,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已承认了这一点,例如在普列汉诺夫看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其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依靠暴力革命在俄国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列宁典型地继承了民粹派衣钵的佐证;其三,列宁自己承认布尔什维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脉源。他欣赏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民粹主义者,把民粹主义的思想家看做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诚如他自己所指出:“从19世纪80年代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可以看到为取得这种宝贵的民主主义内核一贯所作的努力,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会系统地研究这种努力,并且考察出这种努力同20世纪头20年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那种思潮的联系”。[2]
“西方列宁学”这样“求证”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强调列宁主义是列宁用民粹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产物。这种别有用心的意图已经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敏锐审视,其中不少学人积极站出来与之进行论战。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及其团队是国内列宁学研究的专家队伍,其著述《创论“东方列宁学”》的第二篇即是评述“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专门文献,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提出‘东方列宁学’,也意味着对‘西方列宁学’即西方学者许多观点的否定与批评。”[3]诚然,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批判“西方列宁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列宁的相关文本方能真正廓清“西方列宁学”对列宁思想的种种误读。
四、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新认识列宁思想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全面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对俄国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结构的影响的一部重要著述。该书的第一章《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实际上就是列宁为系统批驳民粹派而写作的,其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分工、工业人口增加与农业人口减少、小生产者破产论、剩余价值实现论、资本主义市场论等具体问题。
第一,列宁对民粹派理论否定俄国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否定资本主义有发展的基础和前途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在列宁看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列宁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说,“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成为市场”。[4]7经过对种种统计资料进行经济学上的研究和批判性的审查之后,列宁揭示出,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使得农业也变成了生产商品的经济部门,这种使得农业发展到专业化、商业性的趋势不仅“出现在国际分工中,也出现在改革后的俄国”。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论。[4]7但是,民粹派理论家为了否定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开断定俄国没有社会分工!”[4]8民粹派这样做得目的就是想否认资本主义产生的客观规律,列宁为此批判道:“民粹派除了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或宣布其为“人为的’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来建立俄国资本主义‘人为性’的理论了。”[4]8因此,在有否社会分工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列宁的观点与民粹派是对立的。
第二,列宁就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这一客观情况与民粹派经济学进行了论战。列宁强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工业部门同农业分离的过程,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一个客观情况,即“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4]9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它的本性,使农业人口同非农业人口比起来不断减少,因为在工业(狭义的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可变资本的绝对增加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而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在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但这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4]9也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是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已经在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验证。对于已经形成资本主义的俄国来说,这一规律必将对整个农村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引起商业性的和资本主义的农业的发展。但是,民粹经济学完全忽视了“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这一规律,没有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因此,列宁指出:“民粹派经济学的代表无论在他们纯理论性的论断中,或者在关于俄国资本主义的论断中,完全忽视了这一规律。”[4]9-10
第三,列宁批判了民粹派关于“小生产者破产论”的错误认识。列宁从资本主义生产劳资双方的事实存在及其关系出发,解析了小生产者破产的实质。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本性,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构成了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现实的生产得以进行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小生产者变成雇佣工人必然以其“贫困化”和“破产”为前提。这就是说,小生产者破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具体表现。但是,民粹派却据此认为小生产者的破产“使居民的购买力日益减缩”,“使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日益缩小”。列宁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而这种观点所以顽固地残留在我国经济著作中只能解释为民粹派的浪漫主义成见。”[4]10-11何以见得这种“错误观点”是民粹派的“浪漫主义成见”呢?首先,“成见”在于民粹派回避探究小生产者从生产资料中“游离”出来这种既定事实的内在根据,以为小生产者的破产是“人为性”的;其次,“浪漫主义”一方面表征在,民粹派默认小生产者的对立面即生产资料的新的占有者日益富有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消费的日益增多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意味着,民粹派对“农民愈破产,他们就愈加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就愈加必须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即使是极有限的)生活资料的更大一部分”这一状况无动于衷。[4]10-11对此,列宁明确指出,小生产转为资本主义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要扩大了,这就建立和发展了国内市场。因此,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是共同发展的,民粹派曲解小生产者破产的实质,在根本上是为了拒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事实。 第四,列宁批判了民粹派的剩余价值实现论。所谓实现问题,就是指资本主义的产品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如何既在市场上获得实现又能找到替换它的产品,即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哪里去并实现其总产品价值。与此相应的剩余价值实现问题,也就是消费品中的部分额外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民粹派为了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额外价值”即剩余价值不能实现的理论。他们认为社会产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容易实现,不变资本部分用于补偿消耗了的资本,可变资本部分用于工人的生活消费,但是,第三部分即“额外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只能通过国外市场寻找解决困难的出路,而国外市场对于很晚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俄国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宣布“俄国资本主义没有根基和没有生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4]13为此,列宁首先运用马克思的实现论批驳了民粹派的额外价值难以实现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如马克思所说,“在分析实现问题时,要‘完全撇开’国外市场即对外贸易,因为‘在分析年再生产的产品价值时,把对外贸易引进来,只能把问题搅乱,而对问题的解决不会提供任何新的因素’”。[4]15其次,列宁设专节论述了“马克思的实现论”[4]20-27,并批评了亚当·斯密关于资本主义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错误观点(“斯密教条”),即斯密混淆了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把全部消费归结为个人消费,没有可能正确地解决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因而无法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民粹派经济学家也正是因为以“斯密教条”为理论源点,所以才在“消费”、“分配”、“收入”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糊涂观念”。因此,民粹派从否定资本主义有实现剩余价值的可能进而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第五,列宁在批判民粹派的过程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市场论。民粹派经济学不仅否认资本主义在国内发展的可能,也曲解资本主义国外市场发展的事实。对此,列宁深刻指出,民粹经济学“把国外市场扯来说明额外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国外市场’不过是抹杀国内资本主义(因而也抹杀市场)发展的一种遁词,而且是更为方便的遁词,因为它还使他们可以不必去考察那些证明俄国资本主义争夺国外市场的事实”。[4]33-34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内外市场发展紧密关联。国内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据地,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向和有限的消费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国内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足以证明资本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制度相比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历史暂时性。同时,资本主义对国外市场的需要,不是因为社会产品特别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而有另外的原因。列宁阐述了几点决定性原因:其一,国外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其二,彼此互为市场的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其三,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地方市场和国家的界限,寻求国外市场,但“决不像民粹派所描述的那样,是证明资本主义无力维持下去。完全相反。这种需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进步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因而也破坏了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狭隘性),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4]35民粹派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以为承认其进步性就是充当资本主义的辩护人。列宁进而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概括为两点:一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是劳动的社会化。列宁同时指出:“资本主义愈高度发展,生产的这种集体性与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就愈剧烈。”[4]41这里所讲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在国内外市场经济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深刻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错误,这表明民粹经济学并不是列宁资本主义观的理论来源。列宁在引证、阐发《资本论》的过程中对民粹派进行尖锐斗争,这恰恰说明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是列宁资本主义观的真正思想来源。“西方列宁学”一意孤行地力图从不同角度消解列宁主义。实际上,列宁主义并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用今天俄罗斯学者的话来说,列宁主义“经过几十年崇拜和神化、诽谤和丑化的交替斗争,智慧终将占上风。”[5]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着、发展着,列宁主义就永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共产党的锐意变革与奋进实践已经昭示出,苏联解体的惨痛现实改写不了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经典文本,理性审视各种否定历史事实的思想及其意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9.
[2]张翼星.列宁哲学思想的命运[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2:71.
[3]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鲁斯捷姆·瓦希托夫.俄罗斯社会妖魔化列宁的思潮及其危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6-16(9).
(责任编辑 郑 伟)
关键词:西方列宁学;民粹经济学;列宁资本主义观;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10-05
一、引言
20世纪末,令一些西方人士弹冠相庆的一个政治事件是,列宁所缔造的苏联解体了。而且,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时至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像列宁当年所预言的那样迅速走向垂死、腐朽和没落,而是度过了自己的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于是,“西方列宁学”在以往谩骂、歪曲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进而对列宁主义进行根本否定,有宣称“基本过时论”的,也有断言“根本无用论”的,还有提出“全面错误论”的……种种“列宁终结论”一浪胜一浪。这种理论视线一定程度地令我们陷入了困惑:列宁主义(包括列宁资本主义观)果真过时了吗?如何看待“西方列宁学”的这些观点?为列宁辩护、为马克思主义辩护是我们当代中国学人的职责。
二、“西方列宁学”误读列宁的原因分析
列宁主义一开始就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攻击,这种“攻击”为“西方列宁学”误读列宁提供了样板。“十月革命”之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理论家考茨基、鲍威尔等人,大肆批评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
理论;接着共产国际内部的极左派无理指责列宁的哲学思想,以便把它混同于考茨基主义一起推倒。列宁逝世以后,他的生平活动遭到托洛茨基等人的诋毁和歪曲。这些错误的言论成为了日后的“西方列宁学”歪曲和贬损列宁主义的思想素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思想家为了表明自己同正统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主义研究的区别和对立,提出以列宁的理论、生平事业以及著作为中心对列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由此形成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列宁学”社会思潮,人们称之为“西方列宁学”。这股社会思潮的“不同寻常”意味着,它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它的“研究性”和“学术性”掺杂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其阵容庞大,是从不同层面否定列宁的复合体。首先,资产阶级“列宁派”是最大的流派。比如,尤里乌斯·不劳恩塔尔、0·泰罗、A·巴拉巴诺娃和A·阿夫托尔汉诺夫以及一批逃亡国外的俄国白卫分子。其次,托洛茨基的追随者也影响非凡。托洛茨基用回忆和研究列宁的手法贬损列宁和十月革命。托洛茨基追随者罗伯特A·丹尼尔斯用同样的手法声称,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挽
救了布尔什维克;鲁塞尔·布洛克在《列宁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斗争》一书中认为,1922年布尔什维克的许多正确思想首先直接来自托洛茨基,而不是列宁。最后,“卢森堡学”的分支及其派生是一个片面看待列宁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他们试图用卢森堡的观点来批判和否定列宁主义。
其二,其流派繁杂,歧义较多,但根本观点完全一致,都是借助“对立论”的视野来评判列宁主义。首先,制造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他们研究列宁,是为了寻找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否定列宁主义。其次,制造列宁与卢森堡之间的对立,执意用卢森堡否定列宁及其思想。最后,制造列宁主义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立,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阉割列宁的思想,甚至把列宁主义视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错误行动路线的“原罪”。必须指出的是,“差异”与“对立”都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但二者的“斗争性”程度不同,前者可以说是平稳程度的斗争性,注重非本质的不同,后者则是剧烈程度的斗争性,注重本质的不同,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看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正确看待列宁主义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维护列宁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促进列宁主义的发展;如果一味地把“对立”混同于“差异”,即认定“对立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对立”,看不到斗争性的平稳程度与剧烈程度的相对区别,任意地把“差异”拔高到“对立”的程度,或者任由把“对立”降低到“差异”的程度,势必否定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关系,阻碍列宁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宁学”恰恰就是选择后一种理论视域来界定列宁主义的。
三、“西方列宁学”误读列宁的目的
“西方列宁学”为了否定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寻找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源。经过多方“求证”,他们认为民粹主义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民粹主义是俄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主张农民社会主义或村社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最主要的思想有两点: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只要发展农村公社就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西方列宁学”对列宁主义民粹思想渊源的“求证”,主要涵盖于以下两种见解之中。
第一,列宁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者。在“西方列宁学”看来,列宁天生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者。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青年列宁的思想即是列宁一生思想的缩影。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路,原华沙大学哲学史教授L·科拉科夫斯基断定列宁主义是列宁用民粹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他指出,列宁青年时期受到恐怖主义形式的民粹主义传统的强烈影响,只是到了1899年至1902年,“他才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变种”,即使到这时他的民粹主义传统在某些方面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列宁思想史上的“民粹主义阶段”显示民粹主义是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1] 第二,列宁深受民粹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其一,列宁的哥哥作为著名的民粹主义者,不会不对列宁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在《他哥哥的命运》一文中就明确提到列宁的哥哥深深影响到了列宁;其二,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已承认了这一点,例如在普列汉诺夫看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其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依靠暴力革命在俄国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列宁典型地继承了民粹派衣钵的佐证;其三,列宁自己承认布尔什维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脉源。他欣赏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民粹主义者,把民粹主义的思想家看做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诚如他自己所指出:“从19世纪80年代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可以看到为取得这种宝贵的民主主义内核一贯所作的努力,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会系统地研究这种努力,并且考察出这种努力同20世纪头20年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那种思潮的联系”。[2]
“西方列宁学”这样“求证”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强调列宁主义是列宁用民粹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产物。这种别有用心的意图已经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敏锐审视,其中不少学人积极站出来与之进行论战。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及其团队是国内列宁学研究的专家队伍,其著述《创论“东方列宁学”》的第二篇即是评述“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专门文献,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提出‘东方列宁学’,也意味着对‘西方列宁学’即西方学者许多观点的否定与批评。”[3]诚然,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批判“西方列宁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列宁的相关文本方能真正廓清“西方列宁学”对列宁思想的种种误读。
四、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新认识列宁思想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全面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对俄国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结构的影响的一部重要著述。该书的第一章《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实际上就是列宁为系统批驳民粹派而写作的,其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分工、工业人口增加与农业人口减少、小生产者破产论、剩余价值实现论、资本主义市场论等具体问题。
第一,列宁对民粹派理论否定俄国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否定资本主义有发展的基础和前途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在列宁看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列宁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说,“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成为市场”。[4]7经过对种种统计资料进行经济学上的研究和批判性的审查之后,列宁揭示出,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使得农业也变成了生产商品的经济部门,这种使得农业发展到专业化、商业性的趋势不仅“出现在国际分工中,也出现在改革后的俄国”。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论。[4]7但是,民粹派理论家为了否定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开断定俄国没有社会分工!”[4]8民粹派这样做得目的就是想否认资本主义产生的客观规律,列宁为此批判道:“民粹派除了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或宣布其为“人为的’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来建立俄国资本主义‘人为性’的理论了。”[4]8因此,在有否社会分工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列宁的观点与民粹派是对立的。
第二,列宁就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这一客观情况与民粹派经济学进行了论战。列宁强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工业部门同农业分离的过程,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一个客观情况,即“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4]9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它的本性,使农业人口同非农业人口比起来不断减少,因为在工业(狭义的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可变资本的绝对增加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而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在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但这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4]9也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是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已经在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验证。对于已经形成资本主义的俄国来说,这一规律必将对整个农村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引起商业性的和资本主义的农业的发展。但是,民粹经济学完全忽视了“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这一规律,没有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因此,列宁指出:“民粹派经济学的代表无论在他们纯理论性的论断中,或者在关于俄国资本主义的论断中,完全忽视了这一规律。”[4]9-10
第三,列宁批判了民粹派关于“小生产者破产论”的错误认识。列宁从资本主义生产劳资双方的事实存在及其关系出发,解析了小生产者破产的实质。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本性,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构成了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现实的生产得以进行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小生产者变成雇佣工人必然以其“贫困化”和“破产”为前提。这就是说,小生产者破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具体表现。但是,民粹派却据此认为小生产者的破产“使居民的购买力日益减缩”,“使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日益缩小”。列宁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而这种观点所以顽固地残留在我国经济著作中只能解释为民粹派的浪漫主义成见。”[4]10-11何以见得这种“错误观点”是民粹派的“浪漫主义成见”呢?首先,“成见”在于民粹派回避探究小生产者从生产资料中“游离”出来这种既定事实的内在根据,以为小生产者的破产是“人为性”的;其次,“浪漫主义”一方面表征在,民粹派默认小生产者的对立面即生产资料的新的占有者日益富有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消费的日益增多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意味着,民粹派对“农民愈破产,他们就愈加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就愈加必须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即使是极有限的)生活资料的更大一部分”这一状况无动于衷。[4]10-11对此,列宁明确指出,小生产转为资本主义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要扩大了,这就建立和发展了国内市场。因此,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是共同发展的,民粹派曲解小生产者破产的实质,在根本上是为了拒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事实。 第四,列宁批判了民粹派的剩余价值实现论。所谓实现问题,就是指资本主义的产品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如何既在市场上获得实现又能找到替换它的产品,即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哪里去并实现其总产品价值。与此相应的剩余价值实现问题,也就是消费品中的部分额外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民粹派为了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额外价值”即剩余价值不能实现的理论。他们认为社会产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容易实现,不变资本部分用于补偿消耗了的资本,可变资本部分用于工人的生活消费,但是,第三部分即“额外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只能通过国外市场寻找解决困难的出路,而国外市场对于很晚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俄国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宣布“俄国资本主义没有根基和没有生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4]13为此,列宁首先运用马克思的实现论批驳了民粹派的额外价值难以实现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如马克思所说,“在分析实现问题时,要‘完全撇开’国外市场即对外贸易,因为‘在分析年再生产的产品价值时,把对外贸易引进来,只能把问题搅乱,而对问题的解决不会提供任何新的因素’”。[4]15其次,列宁设专节论述了“马克思的实现论”[4]20-27,并批评了亚当·斯密关于资本主义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错误观点(“斯密教条”),即斯密混淆了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把全部消费归结为个人消费,没有可能正确地解决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因而无法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民粹派经济学家也正是因为以“斯密教条”为理论源点,所以才在“消费”、“分配”、“收入”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糊涂观念”。因此,民粹派从否定资本主义有实现剩余价值的可能进而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第五,列宁在批判民粹派的过程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市场论。民粹派经济学不仅否认资本主义在国内发展的可能,也曲解资本主义国外市场发展的事实。对此,列宁深刻指出,民粹经济学“把国外市场扯来说明额外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国外市场’不过是抹杀国内资本主义(因而也抹杀市场)发展的一种遁词,而且是更为方便的遁词,因为它还使他们可以不必去考察那些证明俄国资本主义争夺国外市场的事实”。[4]33-34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内外市场发展紧密关联。国内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据地,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向和有限的消费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国内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足以证明资本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制度相比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历史暂时性。同时,资本主义对国外市场的需要,不是因为社会产品特别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而有另外的原因。列宁阐述了几点决定性原因:其一,国外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其二,彼此互为市场的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其三,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地方市场和国家的界限,寻求国外市场,但“决不像民粹派所描述的那样,是证明资本主义无力维持下去。完全相反。这种需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进步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因而也破坏了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狭隘性),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4]35民粹派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以为承认其进步性就是充当资本主义的辩护人。列宁进而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概括为两点:一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是劳动的社会化。列宁同时指出:“资本主义愈高度发展,生产的这种集体性与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就愈剧烈。”[4]41这里所讲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在国内外市场经济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深刻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错误,这表明民粹经济学并不是列宁资本主义观的理论来源。列宁在引证、阐发《资本论》的过程中对民粹派进行尖锐斗争,这恰恰说明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是列宁资本主义观的真正思想来源。“西方列宁学”一意孤行地力图从不同角度消解列宁主义。实际上,列宁主义并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用今天俄罗斯学者的话来说,列宁主义“经过几十年崇拜和神化、诽谤和丑化的交替斗争,智慧终将占上风。”[5]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着、发展着,列宁主义就永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共产党的锐意变革与奋进实践已经昭示出,苏联解体的惨痛现实改写不了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经典文本,理性审视各种否定历史事实的思想及其意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9.
[2]张翼星.列宁哲学思想的命运[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2:71.
[3]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鲁斯捷姆·瓦希托夫.俄罗斯社会妖魔化列宁的思潮及其危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6-16(9).
(责任编辑 郑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