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使课堂充满激情,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入境动情”,还要善于传情,融情于教,做到“真情演绎”,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以情激情”的美学效应。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评价一节语文课时,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教师中规中矩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得不到任何的体现。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导致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教师本身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
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教学是一种与从认知维度研究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语文姓“语”也姓“情”,语文教师要做善感的人,要深入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审语文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一、教师“入境动情”是前提
教师要首先深入体验文本情感,达到“入境动情”。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陶冶情操。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自己不关心的事物我们就缺少感觉。在语文教学中,道理也类似。课前如果没有充分读书,自己首先就缺少对文本的深刻体验,也谈不上能就某点进行引导,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走入课堂,即使我们对学生说一百遍“你要深入地读,深刻地体会”也不可能引发学生去感受文本。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被文本中的情感打动,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我们读进去,而且是用心灵来读书,先让自己的感觉丰富起来,能情不自禁地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教师对文本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带给孩子们的感染也就越深。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通理明情,“入境动情”,真心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情思,开发学生智力。
案例一:教师上《雷雨》。认为学生对戏剧知识了解甚少,初中虽然也学过几篇戏剧,但时间已久,很生疏,于是就较为详细地介绍戏剧知识:什么是戏剧及剧本,戏剧的特点,戏剧的种类,作者及作品,《雷雨》第二幕涉及的情节,然后开始正式进入学习课文。结果:时间过半,学生看课文难,一遍都没有看完。
案例二:教师就以这样的故事开头: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带着热情,带着爱与恨的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触电而身亡!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中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下面就开始学习课文。结果:学生问:那青年是谁,为什么会触电而死,还带着爱与无奈的死去?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许多问题:周朴园30年还记着鲁侍萍的生日,我们有些人连父母的生日都记不着,说明他还是深深的爱鲁侍萍,周朴园这样爱他,那么可以纳她为妾啊,凡此种种……简析:案例一的失败之处,在于过多地担忧学生不了解戏剧常识,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相关知识,缺乏吸引力,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没有“入境动情”的教学氛围。教师讲得过多,没有让学生成为主体,因而造成课堂气氛单调、枯燥,是失败的一节课。
案例二,这节课由于教师首先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周冲与四凤雷雨中触电身亡,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故事有许多悬念,非常吸引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但也有瑕疵。如果先用多媒体把《雷雨》故事结局与戏剧知识展示出来,那么,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气氛,效果会更佳。以上就是前面所说的,教师教学要做到“入境动情”,学生学到“情”,进入文本,体验作品情感。教师的教“情”,要先进入情感的园地,以情乐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我们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刺激,从而接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一定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学生乐于学习,在“乐”中学习也会得到满足,从而提高美的愉悦,美的满足,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以戏剧情景的创设为例,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课文的特点,在不违背大纲的要求下,注意教学情况的设置,创设具有陶冶力量的“场”,这样教学效果更好。这种设“场”,可以按照以下四个程序进行,设境——激境——明理——拓展。而学生则可以依序为境,入境——动情——晓理——创造。“入境动情”是为了“设境传情”。教学中,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于知识传授和学生审美情感的陶冶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的审美情境,已超越传统的经验描述的层次,它所具有的各种审美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施以综合的、整体的审美影响,使学生情怀激荡,心驰神往,借助情绪体验的移情作用,在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中体验到盎然的兴味。由此可见,“入境动情”的教学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陶冶学生情感。
二、教师要善于传情,做到“真情演绎”
教师要善于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融情于教。马科联卡曾指出:“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和语言,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我们有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感到如此行为太有压力,担心同事笑话,说夸张啊,或者是煽情啊,其实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在教书也在育人情感。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是自然恰当的,我们完全可以投入地说,投入地读,尽情地表现,不必理会周围听课老师会怎么想。那丰富而有情的表达不仅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还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注意的角度讲,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减少上课的疲劳。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应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做到以情激情。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一位老师在讲析戴望舒的《雨巷》时,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是什么什么意思,这句又是什么什么意思,丁香是什么,哀怨又是什么……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激不起学生的热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读进文本,导致语言苍白,情感淡漠,学生就好像在了解一个故事。对于这样富有情感的课文,如果教师缺少情感基調,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相反的,于漪老师在教授这首诗时,就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再别康桥》,他就是徐志摩;他讲《雨巷》,他就是戴望舒;他讲《荷塘月色》,他就是朱自清……
有人认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例如议论文的教学,因其抽象枯燥而无法施以情感的灌注,难以诱发美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动向。”这说明,问题并不在于讲授什么内容,而在于教师的能动作用。在那些“美的难感度”较大的内容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着迷、陶醉,使学生在情感推动下,以极大的兴趣和愉悦感去认知、去探求,把学习真正当成一种“乐事”。
比如,当一位教师讲授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时,如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去欣赏那行文的风采和气势,细心体味逻辑上的巧妙与和谐,不急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文章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推导结论的进程和方法,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在浓郁的审美情感的催化下展开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
寓情于教,引发情感。无论处理什么题材的文本,教师教学时若都能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毕肖;说明具体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教师真情演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氛围,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三、利用多媒体,发挥“以情激情”的美学效应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爱、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深厚的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为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自身情感引发学生情感,使情感成为联系教与学的纽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就像一个“魔术师”,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讲解、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案例三:《雷雨》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①教师放录音,《雷雨》中一个人物的对白,比如侍萍所说的:哼,我的眼泪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②放《雷雨》的结局或者摄影片断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④启发学生思维:周朴园真正爱鲁侍萍吗?周朴园的家与巴金的《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⑤把戏剧知识用课件归纳出来戏剧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的情感非常重要,我们共同用视觉、听觉,以情激情,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表演。这样,学生产生了學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达到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只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清风和漪涟。要想使课堂充满激情,教师就必须做到“入境动情”、“真情演绎”、“以情激情”,从“动情”到“传情”,只有这样才能点燃课堂,才能拨动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抓住学生的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上一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评价一节语文课时,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教师中规中矩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得不到任何的体现。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导致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教师本身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
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教学是一种与从认知维度研究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语文姓“语”也姓“情”,语文教师要做善感的人,要深入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审语文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一、教师“入境动情”是前提
教师要首先深入体验文本情感,达到“入境动情”。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陶冶情操。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自己不关心的事物我们就缺少感觉。在语文教学中,道理也类似。课前如果没有充分读书,自己首先就缺少对文本的深刻体验,也谈不上能就某点进行引导,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走入课堂,即使我们对学生说一百遍“你要深入地读,深刻地体会”也不可能引发学生去感受文本。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被文本中的情感打动,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我们读进去,而且是用心灵来读书,先让自己的感觉丰富起来,能情不自禁地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教师对文本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带给孩子们的感染也就越深。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通理明情,“入境动情”,真心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情思,开发学生智力。
案例一:教师上《雷雨》。认为学生对戏剧知识了解甚少,初中虽然也学过几篇戏剧,但时间已久,很生疏,于是就较为详细地介绍戏剧知识:什么是戏剧及剧本,戏剧的特点,戏剧的种类,作者及作品,《雷雨》第二幕涉及的情节,然后开始正式进入学习课文。结果:时间过半,学生看课文难,一遍都没有看完。
案例二:教师就以这样的故事开头: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带着热情,带着爱与恨的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触电而身亡!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中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下面就开始学习课文。结果:学生问:那青年是谁,为什么会触电而死,还带着爱与无奈的死去?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许多问题:周朴园30年还记着鲁侍萍的生日,我们有些人连父母的生日都记不着,说明他还是深深的爱鲁侍萍,周朴园这样爱他,那么可以纳她为妾啊,凡此种种……简析:案例一的失败之处,在于过多地担忧学生不了解戏剧常识,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相关知识,缺乏吸引力,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没有“入境动情”的教学氛围。教师讲得过多,没有让学生成为主体,因而造成课堂气氛单调、枯燥,是失败的一节课。
案例二,这节课由于教师首先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周冲与四凤雷雨中触电身亡,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故事有许多悬念,非常吸引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但也有瑕疵。如果先用多媒体把《雷雨》故事结局与戏剧知识展示出来,那么,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气氛,效果会更佳。以上就是前面所说的,教师教学要做到“入境动情”,学生学到“情”,进入文本,体验作品情感。教师的教“情”,要先进入情感的园地,以情乐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我们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刺激,从而接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一定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学生乐于学习,在“乐”中学习也会得到满足,从而提高美的愉悦,美的满足,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以戏剧情景的创设为例,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课文的特点,在不违背大纲的要求下,注意教学情况的设置,创设具有陶冶力量的“场”,这样教学效果更好。这种设“场”,可以按照以下四个程序进行,设境——激境——明理——拓展。而学生则可以依序为境,入境——动情——晓理——创造。“入境动情”是为了“设境传情”。教学中,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于知识传授和学生审美情感的陶冶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的审美情境,已超越传统的经验描述的层次,它所具有的各种审美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施以综合的、整体的审美影响,使学生情怀激荡,心驰神往,借助情绪体验的移情作用,在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中体验到盎然的兴味。由此可见,“入境动情”的教学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陶冶学生情感。
二、教师要善于传情,做到“真情演绎”
教师要善于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融情于教。马科联卡曾指出:“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和语言,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我们有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感到如此行为太有压力,担心同事笑话,说夸张啊,或者是煽情啊,其实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在教书也在育人情感。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是自然恰当的,我们完全可以投入地说,投入地读,尽情地表现,不必理会周围听课老师会怎么想。那丰富而有情的表达不仅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还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注意的角度讲,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减少上课的疲劳。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应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做到以情激情。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一位老师在讲析戴望舒的《雨巷》时,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是什么什么意思,这句又是什么什么意思,丁香是什么,哀怨又是什么……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激不起学生的热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读进文本,导致语言苍白,情感淡漠,学生就好像在了解一个故事。对于这样富有情感的课文,如果教师缺少情感基調,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相反的,于漪老师在教授这首诗时,就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再别康桥》,他就是徐志摩;他讲《雨巷》,他就是戴望舒;他讲《荷塘月色》,他就是朱自清……
有人认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例如议论文的教学,因其抽象枯燥而无法施以情感的灌注,难以诱发美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动向。”这说明,问题并不在于讲授什么内容,而在于教师的能动作用。在那些“美的难感度”较大的内容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着迷、陶醉,使学生在情感推动下,以极大的兴趣和愉悦感去认知、去探求,把学习真正当成一种“乐事”。
比如,当一位教师讲授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时,如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去欣赏那行文的风采和气势,细心体味逻辑上的巧妙与和谐,不急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文章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推导结论的进程和方法,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在浓郁的审美情感的催化下展开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
寓情于教,引发情感。无论处理什么题材的文本,教师教学时若都能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毕肖;说明具体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教师真情演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氛围,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三、利用多媒体,发挥“以情激情”的美学效应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爱、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深厚的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为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自身情感引发学生情感,使情感成为联系教与学的纽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就像一个“魔术师”,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讲解、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案例三:《雷雨》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①教师放录音,《雷雨》中一个人物的对白,比如侍萍所说的:哼,我的眼泪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②放《雷雨》的结局或者摄影片断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④启发学生思维:周朴园真正爱鲁侍萍吗?周朴园的家与巴金的《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⑤把戏剧知识用课件归纳出来戏剧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的情感非常重要,我们共同用视觉、听觉,以情激情,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表演。这样,学生产生了學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达到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只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清风和漪涟。要想使课堂充满激情,教师就必须做到“入境动情”、“真情演绎”、“以情激情”,从“动情”到“传情”,只有这样才能点燃课堂,才能拨动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抓住学生的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上一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