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社会的一方面——学校,同样免不了信息浪潮的冲击。为此,国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并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各级教育部门也为此组织开展了多种教育技术培训。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仍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地在课堂中诲人不倦,学生仍埋身于书山题海中。这显然与现实环境和新的教育要求不合拍。教学策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作适当的调整。那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学科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这实际已成为学校生物教改中应重点探讨的课题。
关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可见,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教的策略
1.教学目标定位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有的老师上课让人感到索然寡味,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常把知识传授当成了首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2.教学内容安排新编初中生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更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标准》设计了10个主题,但有些知识被分散到了不同的主题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作适当的调整。比如: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传染病的预防》一节,主要介绍“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等内容”。而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除了病毒在本部内容介绍外,其他病原体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做必要的回顾,肯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3.教学情景创设教师设置教学情景,目的是使学生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之保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情景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等。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展示,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关于艾滋病的介绍,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网络获取的艾滋病病人图片及艾滋病在世界和国内的传播情况作介绍,触动学生视觉,引发学生对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的心理需求。
4.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规律的表现和反映。有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从课中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从例中学,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师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基本模式构建优化“变式”。比如遗传物质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基因等基本概念,其中可以运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以直观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实验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比如观察细胞,可以在实验前,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让学生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环境有所认识,从而使实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媒体使用合理选择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丰富学生感性知识,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传统教学媒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也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有时“粉笔 黑板”也是一种呈现教学灵感的有效方式。运用媒体开展教学,一要注意取舍,不是越多越好;二要精心准备,不能使课堂“露馅”;三要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只有教学需要才去使用,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如: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生物、试管婴儿……学生对此兴趣很大,也极想了解相关内容,而教材介绍有限,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热点生物现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在课堂上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作适当的评价,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的策略
加强生物学学法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
设计学生学的策略时,不能背离目标、脱离实际。选择学的策略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两者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一节好课,学生必然乐于参与其中,所以关注点必然要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如何?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如何?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和谐、活跃、民主与平等?是否体现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只有学生自觉、广泛、深度参与的课,才是有效学习。
生物学习的主要策略有:
1.加强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观察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初中生物课程中有一部分是生物形态结构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实物或结构装片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结果是事倍功半。
2.学会探究探究是学生在对事物已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深入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在“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学习中,学生在观察过鼠妇的形态特征,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鼠妇的这一习性是由什么环境条件导致的?在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性中,教师要作有针对性的引导,为接下来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3.能够合作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作学习可以是讨论、实验或调查;时间可以是一堂课或一堂课的某一时间段,也可以是课堂上或课外;地点可以是教室、实验室、校园或社区等。例如,在学习“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有关艾滋病的内容时,可以预先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关于艾滋病的情况收集,合作完成艾滋病预防的方法讨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合作探求的愿望和热情得到了调动,同时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今信息技术社会,利用信息技术,采取良好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是所有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社会的一方面——学校,同样免不了信息浪潮的冲击。为此,国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并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各级教育部门也为此组织开展了多种教育技术培训。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仍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地在课堂中诲人不倦,学生仍埋身于书山题海中。这显然与现实环境和新的教育要求不合拍。教学策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作适当的调整。那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学科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这实际已成为学校生物教改中应重点探讨的课题。
关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可见,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教的策略
1.教学目标定位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有的老师上课让人感到索然寡味,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常把知识传授当成了首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2.教学内容安排新编初中生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更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标准》设计了10个主题,但有些知识被分散到了不同的主题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作适当的调整。比如: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传染病的预防》一节,主要介绍“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等内容”。而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除了病毒在本部内容介绍外,其他病原体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做必要的回顾,肯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3.教学情景创设教师设置教学情景,目的是使学生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之保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情景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等。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展示,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关于艾滋病的介绍,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网络获取的艾滋病病人图片及艾滋病在世界和国内的传播情况作介绍,触动学生视觉,引发学生对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的心理需求。
4.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规律的表现和反映。有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从课中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从例中学,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师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基本模式构建优化“变式”。比如遗传物质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基因等基本概念,其中可以运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以直观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实验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比如观察细胞,可以在实验前,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让学生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环境有所认识,从而使实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媒体使用合理选择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丰富学生感性知识,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传统教学媒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也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有时“粉笔 黑板”也是一种呈现教学灵感的有效方式。运用媒体开展教学,一要注意取舍,不是越多越好;二要精心准备,不能使课堂“露馅”;三要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只有教学需要才去使用,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如: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生物、试管婴儿……学生对此兴趣很大,也极想了解相关内容,而教材介绍有限,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热点生物现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在课堂上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作适当的评价,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的策略
加强生物学学法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
设计学生学的策略时,不能背离目标、脱离实际。选择学的策略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两者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一节好课,学生必然乐于参与其中,所以关注点必然要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如何?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如何?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和谐、活跃、民主与平等?是否体现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只有学生自觉、广泛、深度参与的课,才是有效学习。
生物学习的主要策略有:
1.加强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观察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初中生物课程中有一部分是生物形态结构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实物或结构装片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结果是事倍功半。
2.学会探究探究是学生在对事物已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深入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在“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学习中,学生在观察过鼠妇的形态特征,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鼠妇的这一习性是由什么环境条件导致的?在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性中,教师要作有针对性的引导,为接下来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3.能够合作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作学习可以是讨论、实验或调查;时间可以是一堂课或一堂课的某一时间段,也可以是课堂上或课外;地点可以是教室、实验室、校园或社区等。例如,在学习“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有关艾滋病的内容时,可以预先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关于艾滋病的情况收集,合作完成艾滋病预防的方法讨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合作探求的愿望和热情得到了调动,同时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今信息技术社会,利用信息技术,采取良好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是所有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