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譬如:心理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差;逆反心理重,自控能力不足;自信心与进取精神易波动;思想不稳定;青春期问题困扰等等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既与学校、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也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解决和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即要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共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中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更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全身心地投入,共同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既有健康体魄,又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中学生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完善人生观 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224-01
初中阶段学生们会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充分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给予及时、全面、人性化的帮助,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日程。
1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探究心理问题的根源
1.1 从本质上探究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处在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正在经历青春发育期的“三大巨变。身体外型的巨变。在中学阶段,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是外形巨变的又一表现。体内机能的巨变,身体内部各部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步趋向成熟,但中学生毕竟处于从不成熟的过渡阶段,脑和神经系统尚有待进一步锻炼。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巨变。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也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1.2 从客观上探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将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感知能力,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提高,中学生逐步学会根据一定的要求,长时间地、集中地观察所要认识的事物,对事物的感知将比较全面。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生注意的自觉性和保持注意的习惯逐步形成,注意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记忆的有意性,逐步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自觉地提出短期或长期的记忆任务。思维能力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抽象思维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
1.3 关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
首先,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特定性,中学生的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感情的两极性明显,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感内容的社会性越来越深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内容与水平愈益丰富和提高;友谊感迅速增强,并且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这种情况若引导得当,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一些哥儿们义气,拉帮结伙,早恋或两性关系上的“劣迹”行为,这种状况在校园中屡屡出现,已引起教师们的高度关注。
其次,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中学生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他们对外界或成人指令的依赖性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不过在初中阶段,轻率、冲动的现象还经常看到,这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引导和帮助。特别需要把意志的培养和情感的调控结合起来,以情炼意,以意制情,在控制情感的过程中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
再次,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逐渐接近成熟,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等愈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不过在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城市的中少年有更多了一些偏颇的理想化的追求,追求的高档次的饮食和服饰,追求高科技物质生活的享受,这种安逸的显示与教师的忧患意识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对立。
总而言之,中学生在这一特定的人生发展时期,出现了三大心理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中学生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幼稚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有时由于体形身高的变化被看成是大人,有时又由于不懂人情世故,缺乏生活常识而被当作孩子对待。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奠定他们的人生基础。
2 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日程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忧患压力,沉重的担子但在了教师的肩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容迟疑。
2.1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首先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其次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寻找解决的策略;再次是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2 发展家长的支撑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障碍都与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其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长极为重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2.3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
(1)营造富有教育氛围的校园大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2)创设育人小环境。良好行为习惯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有些学生有把纸屑往窗外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不良的行为。我们就可以通过心理认知暗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设立有图案和文字的废纸箱,在花盆上写上“请爱护我们吧!”这样一些方式,这样学生的行为有了规范,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3)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有专业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多学生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4)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有挫折教育的任务。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使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中学生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完善人生观 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224-01
初中阶段学生们会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充分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给予及时、全面、人性化的帮助,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日程。
1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探究心理问题的根源
1.1 从本质上探究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处在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正在经历青春发育期的“三大巨变。身体外型的巨变。在中学阶段,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是外形巨变的又一表现。体内机能的巨变,身体内部各部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步趋向成熟,但中学生毕竟处于从不成熟的过渡阶段,脑和神经系统尚有待进一步锻炼。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巨变。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也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1.2 从客观上探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将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感知能力,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提高,中学生逐步学会根据一定的要求,长时间地、集中地观察所要认识的事物,对事物的感知将比较全面。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生注意的自觉性和保持注意的习惯逐步形成,注意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记忆的有意性,逐步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自觉地提出短期或长期的记忆任务。思维能力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抽象思维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
1.3 关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
首先,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特定性,中学生的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感情的两极性明显,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感内容的社会性越来越深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内容与水平愈益丰富和提高;友谊感迅速增强,并且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这种情况若引导得当,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一些哥儿们义气,拉帮结伙,早恋或两性关系上的“劣迹”行为,这种状况在校园中屡屡出现,已引起教师们的高度关注。
其次,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中学生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他们对外界或成人指令的依赖性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不过在初中阶段,轻率、冲动的现象还经常看到,这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引导和帮助。特别需要把意志的培养和情感的调控结合起来,以情炼意,以意制情,在控制情感的过程中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
再次,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逐渐接近成熟,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等愈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不过在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城市的中少年有更多了一些偏颇的理想化的追求,追求的高档次的饮食和服饰,追求高科技物质生活的享受,这种安逸的显示与教师的忧患意识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对立。
总而言之,中学生在这一特定的人生发展时期,出现了三大心理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中学生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幼稚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有时由于体形身高的变化被看成是大人,有时又由于不懂人情世故,缺乏生活常识而被当作孩子对待。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奠定他们的人生基础。
2 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日程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忧患压力,沉重的担子但在了教师的肩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容迟疑。
2.1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首先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其次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寻找解决的策略;再次是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2 发展家长的支撑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障碍都与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其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长极为重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2.3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
(1)营造富有教育氛围的校园大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2)创设育人小环境。良好行为习惯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有些学生有把纸屑往窗外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不良的行为。我们就可以通过心理认知暗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设立有图案和文字的废纸箱,在花盆上写上“请爱护我们吧!”这样一些方式,这样学生的行为有了规范,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3)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有专业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多学生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4)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有挫折教育的任务。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使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