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杨角《头顶国徽行走》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问我,杨角是诗人还是散文作家?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他写过诗集《最初的河流》、《三年中的两只眼睛》,也写过散文集《与我同行》,要准确地给他定位,我只能说,杨角是一名警察!“就是有事被人找,无事被人骂的那些人。”(杨角《警察》)。
  更准确一点说,杨角就是一名在四川、在全国公安系统都有点名气的警察诗人。
  “在中国
  一个叫杨角的小子
  很想写诗
  其实他不是写诗的料
  读书十七年(复读、掉班也算)
  从《汉语拼音》到《国际法》
  没一本是关于诗的”
  ——(杨角《自白》)
  凝聚着诗人一生心血的力作《头顶国徽行走》所具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我是在读一部诗稿,还不如说我是在读一个老警察30年的履历表。《杨角警察诗选》说穿了就是一个喜欢国徽、国歌、盾牌、领章、太阳的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白。他喜欢“春天的橄榄,警营边的小树”,“崇拜这片森林”和“这片森林组成的方阵”(杨角《橄榄林》),“要把生活中鸡毛样琐碎的细节,一眼一眼,看成一篇篇现实主义的散文”(杨角《四十岁》)。
  他骨子里有诗人的浪漫和散文家的潇洒,但他的灵魂始终是在追逐头上的国徽,穿不穿那身不要钱的衣服都是一样的情怀。他急行于诗歌与散文的混交林中,完美地诠释出独行侠睿智的思考和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个人艺术风格。
  17岁考入警校。18岁发表第一首诗。“十八岁后的日子定居在稻穗的图案上”(杨角《国徽》),32年的警察生涯,31年的文学追求,从内到外,打磨出一个端坐在齿轮和稻穗间堂堂正正的男人。
  这就是真真实实的杨角。
  “我是您列成长城的橄榄林中
  最普通的一棵
  站立
  为您遮风挡雨
  躺下
  为您添一座山脉
  无论站立还是躺下
  都是您沉默而深沉的部分哦”(杨角《献歌》)
  诗人本应是张狂的,而杨角却很低调,“怎么我的笔老是走不出这片森林”(杨角《橄榄林》),他知道清楚地给自己定位:
  “本来
  说‘我是一名警察’
  跟说‘我是一个农民’差不多
  但很多时候 说‘我是一名警察’
  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担承”(杨角《背影》)
  “我确信
  这两个汉字是最难写的
  一如
  这碗饭是最难吃的”(杨角《警察》)
  这就是真真实实的杨角。
  应该说,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警察才是杨角的最爱(几十年都没有想过要跳槽),大约因为是男人的情怀吧:
  “我一个劲地怀念当年
  一个老警察的名字怎样在深深的夜里炸雷样震住
  一个小男孩肆无忌惮的啼哭”(杨角《想写一首关于警察的诗》)
  警察“因为是手的延伸,你的价值,才高过我的生命”,“即便残废 也回到,铁的故乡,留住金属的坚强”(杨角《手枪》)。
  这样力透纸背的语言,难道仅仅是流露出一个警察的自豪感吗?不是,没有半句对警察歌颂的语言,他在用“大白话”表达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的责任。
  “那种不要钱的衣服
  我穿了三十年了
  至今 还在沾沾自喜”(杨角《我当警察这些年》)
  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如果没有“灵魂上升的瞬间 我向下俯冲”(杨角《火鸟》)的气概,如果没有“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杨角《对某段历史的回忆》)的社会责任感,就无法体会:“一片领章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杨角《领章的力量》)、“在一座山上很难说出这座山的高度”(杨角《关于警察》)
  这就是真真实实的杨角。
  探索诗歌的本质属性,还原人世间最朴实的感情,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许多温馨的瞬间定格为一段画面,是杨角原生态写作的基石。在看似毫无雕琢的文字背后,饱含着诗人一颗永不磨灭的童心和夹带着泥土芳香的气息:
  “我想写一首关于警察的诗
  并努力让我的文字远离血腥和暴力
  瓦斯和匕首
  让它们真实如我洗得有些发白的老警服”(杨角《想写一首关于警察的诗》)
  功夫在诗外。杨角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座冰山,绝大部分的情感都深藏在海水之中,含蓄而不张扬,深沉而不浮躁,直白而不故弄玄虚,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构成了有别于他人的美学价值和直逼历史品格生存价值的思考。
  “十九岁是两片鲜红的领章
  在山一样巍峨的双肩
  飘扬”(杨角《十九岁》)
  警察的诗并非都是刀光剑影,在《无案的周日》里,警察生活的另一面,被平实的诗歌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黄昏一到
  就把思念织进毛衣
  把長长的归期 一寸寸
  织短”(杨角《妻子》)
  我不知道那只拿枪的手,何以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我不知道那个铁流滚滚的队伍中,竟然也会深藏着舞文弄墨的高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天意、还是巧合?
  这就是真真实实的杨角。
  “选择与国徽相伴
  这样的人生庄严而又凝重
  也许今生我无法走出名与利的森林
  但我仍愿做一只杜鹃
  用啼血的方式 唱出
  心中的橘颂”(杨角《从警的路上》)
  知道杨角这个名字的人多,知道他真实姓名的人少;知道杨角是诗人的人多,知道他是警察的人少。《杨角警察诗选》让我们从外到内再一次欣赏到一个《头顶国徽行走》的人,匆匆赶路的轨迹。那些未经修饰的脚印,一直在橄榄林中延伸,牵引着我们关注的目光,丰富着我们苍白的思绪,完善着诗歌方阵日新月异的版图。
  读杨角的诗歌是一种享受,这些分行的文字,让我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去体会当警察的精彩与艰辛,与其说它是描绘警察的一幅山水画,不如说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在共和国《头顶国徽行走》的队伍中,得天独厚的警察诗歌,鲜艳着天安门前高高飘扬的旗帜。
  “每到岁尾 我总像一棵老树
  在又一张纸页上 一笔一划
  刻下我并不圆满的年轮
  接下来的日子
  我需要做的就是
  使这身制服穿着更熨贴
  并使它 不染上灰尘”——(《 我当警察这些年》)
  这就是真真实实的杨角!
  (注:引文均摘自杨角诗集《头顶国徽行走》一书。)
其他文献
《活在纸上》是诗人白琳的第四部诗集。作为老朋友,我对这部诗集的问世表示隆重的祝贺!这部诗集是对白琳诗歌创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和集中展示,也是献给中国新诗百年的一份厚礼,更是伫立在延川文学艺术殿堂的一座丰碑!  关于白琳,阅其人,其貌也平,其言也少,甚至多少有些古板;阅其作,其言灵动,其思深邃,可谓精神的贵族。人和作品,让人感觉完全是两码事。  据我所知,二十年之前他就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活在陕北》,
期刊
“寻找自己的语言或句子”,前行者有过这样善意的提醒、提示。说到语言,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形式问题,它以血肉组织的形态,寄存和养育着我们那些所谓思想或观念的内容。对写作者而言,说到底,语言就是一切,它不仅是自我生命的形塑,更是在自我与世界的关联、互动中,所能出示的唯一信物和见证。  李小洛的语言,在她刚出道时就显示了令人惊讶的独特性。这显然是一种经过提纯的平白洗练的日常化语言,有别于典雅、紧致的修辞型
期刊
《诗歌与哲学是近邻》是郑敏老师早年的一本著作,用这个题目,希望能够接近陈超老师的诗学思想。陈超的诗学思想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20世纪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与语言哲学,浓厚的哲学思考,形而上的探索,使陈老师的诗学思想高蹈、高迈,在生活化、世俗化、物质化的今天,陈超对诗歌的见解,闪烁着神性的光辉。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一些人却仰望着星空。”陈超就是仰望星空的诗人。学者孙基林
期刊
我是1990年代在阅读民间诗刊《存在诗刊》(创刊于1994年冬天)的时候,于文字中结识了陶春和刘泽球,至于现实生活中的相见则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刘泽球是擅长于写作长诗的诗人,是不多见的具备写作长诗的雄心和能力的诗人。时隔多年,当下仍然不乏长诗写作者——甚至有代表性的长诗文本出现,但是平心而论我内心对于当今的长诗写作有着诸多狐疑。在这个碎片化的价值漶散的时代,在思想越来越平庸
期刊
作为诗人的西川似乎从来不相信“诗是不可译的”这类说法。在一篇访谈中他说:“如果诗歌完全不可翻译,你不会问到我米沃什、博尔赫斯、盖瑞·施耐德。……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西川,2012:289)相比美国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的观点,西川明确坚持诗的可译性。在为自己的译诗集写的序言中,他坦然表示:“有些即使在翻译中有所丢失的作
期刊
一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以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所谓“口语诗”渐入滥觞。与此同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口語诗写作、并创造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写作“场域”的诗人,开始重新反思:何为“口语诗”,以及“口语写作”?侯马也是这些诗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这个当年是且如今依然站在诗歌写作第一线的先锋诗人,“口语诗”的努力践行者,在近几年的访谈中,却宣称自己是一个“文学保守者”,“仍然相
期刊
梦境与真实,虚妄与迷离,诚如落入人间的幻彩星辰,缥缈寂寥、稍纵即逝,演绎伪与真或叛离或血乳相融的相扶相依。诗人王钻清是如何在他尝试创作的“诗体游记”和“大时空诗”中让生命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摆渡,在世事与人情之间穿透,在诗性与诗思之间涌流呢?物为心所观,心中有景则景为心所动,心中无欲,则眼中只见无形之物而无视风云变幻。宇宙万物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给真实以佐证,还生命以苍白,却无力诉诸一颗渺小尘埃的
期刊
水与诗,一定存在某种神秘的渊源,它们各自都有缠绵的力量,可以在流动中自我更新、生长,也可以建筑透明的城堡,让神秘与清晰共存于一体。当我读到高旭旺的长诗《河之书》时,这种感觉再一次浮现了出来。在他的笔下,春天像潮水一样汹涌不已,带着阳光、花朵、青草、沙柳、飞鸟,以及对生命的祝福和敬畏,翩然而来。作者期冀在磅礴的习惯性印象之外,写出黄河的万种柔情和千般疼痛。  这部长诗的题引是诗经的首篇——《关雎》,
期刊
今年2月,香港诗人廖伟棠在腾讯“大家”里发表专栏文章,指斥时下红透半边天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国背诗词大会”,并以景凯旋教授的《诗歌是个人朝圣,与集体无关》为反方,不顾“尴尬”而“为(新)诗一辩”,抛出诗歌大会的本质是“反诗歌”的观点。廖伟棠的切切之音不会因为他陈述新诗的历史合法性而终止“好古者”好事的眼神,反而会因为他的新诗诗人的身份而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和不欢而散。这是可以从历史上找到前世幻影的
期刊
花语:西川老师,您好!很荣幸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您生于1963年,属兔,这些年您在中央美院人文学院任教,业余时间写诗,著书,频频得奖,您觉着您算不算兔子里跑得最快、也最幸运的那只?  西川:不,我其实跑得不算快。很多事是不得不干,是别人要求我干的。我自己要干的事总是被诸多杂事一再往后拖。顺便说一句,我已离开中央美术学院,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你提到我生于1963年,这可能意味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