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政行业一直以来变化缓慢,即便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技术变革未能触及家政行业的根本,行业本身的瓶颈依然难以打破。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借势布局,一时间风生水起,其中不乏成功案例。然而,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家政行业,却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迎来生机。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市场规模约1.6万亿元,随着大量资本涌入,在线家政企业不断增多,信息不对称、技能不齐整等问题依然凸出。即便在互联网经济的加持下,行业痛点和壁垒依然存在。
“浅层触网”
家住北京朝阳的吴先生是一位准爸爸,找保姆是他最近较为犯愁的事。“现在,好的阿姨不好找,所以要提前有所准备,朋友家找保姆两个月就换了5个人。我这手机上下载了好多APP,见面的也不少,但是感觉都不太合适。”吴先生说,网上各个平台上不缺保姆,缺的是合适的保姆。
北京海淀的王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看网上的简历都很高大上,相关的证件应有尽有,很像那么一回事儿,等见了面开始聊天就感觉有差距了,和网上呈现出来的差距很大。”王女士说。
《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络中庞大的家政信息并未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一些信息未必真实,用户筛选的过程也着实费时费力。一位家政业从业者坦言,家政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各家政平台之间还没有做到互联互通。
互联网专家高扬认为,与快速增长的用户量和不断细分升级的需求相比,市场对家政服务的分类较为粗放,多数网络平台都没有针对服务做优化。在一个家政类APP中,记者看到仅月嫂一项就有600多名待选人选,想找一个合适的月嫂,不筛选觉得不靠谱,筛选起来着实需要费一番工夫,这已是互联网时代很多用户的困扰。
事实上,不仅仅是用户体验差,作为劳动供给端的服务人员也觉得别扭。“我们就像菜市场的大白菜一样,等着客户挑挑拣拣,自己属于谁,为谁服务也说不准,好多不确定的事情,让我们也很被动。”从事多年保姆工作的杨女士说。
高扬认为,国内的家政业虽然在互联网浪潮中乘风而起,但并不是有了互联网的载体就有互联网的思维和运营模式,多数家政平台还处于浅层触网状态。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较难体现,用户的体验也得不到提升,线下服务与线上展示不能匹配,终会影响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
缺乏标准
互联网家政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个行业难以治愈的痛点。《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政市场“小散乱”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互联网家政平台上的信息,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家政企业将近70万家,绝大多数属于区域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信息联动与共享无法实现。平台以一己之力实现身份信息、执业资格、健康水平、工作经历等多维度数据验证的难度较大,多数家政公司不愿在互联网平台上有太多投入。
不仅如此,家政市场由于培训和认证标准不统一、不完善,即便有庞大的数据却终究难有说服力。人力资源专家齐鑫认为,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统一规范是导致家政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一些家政公司对员工的“提质”观念淡薄,员工在技能水平上比较弱,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即便有一些培训课,多数都是走走过场。
从事多年月嫂工作的孟女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小型家政公司的员工上岗前基本没有培训,这让她和同行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面临不少难题。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有所提升,孟女士换了几家公司,然而多数公司都与前述公司大同小异。
南京一家家政平台负责人说:“家政行业一直以来变化缓慢,即便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技术变革未能触及家政行业的根本,行业本身的瓶颈依然难以打破。”
事实上,目前家政市场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月嫂、育儿嫂等工种之间也无明确划分。管理与监督缺位,也使得互联网家政难以向“体验经济”转型,自然会影响用户口碑,拉低市场认可度。
空间巨大
让互联网家政行业变“痛点”成 “卖点”,除了技术上的变革,制度上的变革尤为重要。
尽管互联网尚未对家政业带来颠覆式改变,但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正不断显现。据了解,目前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对人像认证技术跃跃欲试,事实上,上线人脸识别及服务人员定位系统,确保家政人员人证真实,实时跟踪服务质量,以目前的技术,完成这样的变革已不是难事。
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和数据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据了解,一些家政平台上线“上户下户”确认系统,将平台与用户、劳动者之间数据连通,精准捕捉需求,紧密细分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公开透明的用户评价体系,提升纠纷解决效率,可更好地提升用戶体验和市场认可度。
高扬坦言,要打破互联网家政的发展瓶颈,“一亩三分地”就应该被及早打破。显然,互联网浪潮下,没有孤立的既得利益者,共享资源和信息互通不是抢了别人的饭碗,发挥平台优势“赋能”家政企业,才是破解互联网家政行业困局的关键。
人力资源专家齐鑫认为,互联网平台应建立从业人员征信体系和关键信息数据库,在数据应用、培训认证等方面输出更多信息化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助于撬动行业变革。此外,国家在取消家政服务从业资格考试认证后,各地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跟进加以规范,目前互联网行业的相关评价标准仍未健全。亟须从行业、社会各层面建立规范的监督和评价标准。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建立,会对行业健康发展、行业提质增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社会的就业观念仍然没有较大提升,一些传统的社会观念不转变,也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如一些院校的家政专业成为调剂专业,不受待见,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社会应该重视劳动者保险、权益等事项,也需要人们给家政行业从业者更多认同和尊重。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借势布局,一时间风生水起,其中不乏成功案例。然而,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家政行业,却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迎来生机。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市场规模约1.6万亿元,随着大量资本涌入,在线家政企业不断增多,信息不对称、技能不齐整等问题依然凸出。即便在互联网经济的加持下,行业痛点和壁垒依然存在。
“浅层触网”
家住北京朝阳的吴先生是一位准爸爸,找保姆是他最近较为犯愁的事。“现在,好的阿姨不好找,所以要提前有所准备,朋友家找保姆两个月就换了5个人。我这手机上下载了好多APP,见面的也不少,但是感觉都不太合适。”吴先生说,网上各个平台上不缺保姆,缺的是合适的保姆。
北京海淀的王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看网上的简历都很高大上,相关的证件应有尽有,很像那么一回事儿,等见了面开始聊天就感觉有差距了,和网上呈现出来的差距很大。”王女士说。
《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络中庞大的家政信息并未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一些信息未必真实,用户筛选的过程也着实费时费力。一位家政业从业者坦言,家政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各家政平台之间还没有做到互联互通。
互联网专家高扬认为,与快速增长的用户量和不断细分升级的需求相比,市场对家政服务的分类较为粗放,多数网络平台都没有针对服务做优化。在一个家政类APP中,记者看到仅月嫂一项就有600多名待选人选,想找一个合适的月嫂,不筛选觉得不靠谱,筛选起来着实需要费一番工夫,这已是互联网时代很多用户的困扰。
事实上,不仅仅是用户体验差,作为劳动供给端的服务人员也觉得别扭。“我们就像菜市场的大白菜一样,等着客户挑挑拣拣,自己属于谁,为谁服务也说不准,好多不确定的事情,让我们也很被动。”从事多年保姆工作的杨女士说。
高扬认为,国内的家政业虽然在互联网浪潮中乘风而起,但并不是有了互联网的载体就有互联网的思维和运营模式,多数家政平台还处于浅层触网状态。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较难体现,用户的体验也得不到提升,线下服务与线上展示不能匹配,终会影响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
缺乏标准
互联网家政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个行业难以治愈的痛点。《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政市场“小散乱”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互联网家政平台上的信息,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家政企业将近70万家,绝大多数属于区域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信息联动与共享无法实现。平台以一己之力实现身份信息、执业资格、健康水平、工作经历等多维度数据验证的难度较大,多数家政公司不愿在互联网平台上有太多投入。
不仅如此,家政市场由于培训和认证标准不统一、不完善,即便有庞大的数据却终究难有说服力。人力资源专家齐鑫认为,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统一规范是导致家政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一些家政公司对员工的“提质”观念淡薄,员工在技能水平上比较弱,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即便有一些培训课,多数都是走走过场。
从事多年月嫂工作的孟女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小型家政公司的员工上岗前基本没有培训,这让她和同行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面临不少难题。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有所提升,孟女士换了几家公司,然而多数公司都与前述公司大同小异。
南京一家家政平台负责人说:“家政行业一直以来变化缓慢,即便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技术变革未能触及家政行业的根本,行业本身的瓶颈依然难以打破。”
事实上,目前家政市场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月嫂、育儿嫂等工种之间也无明确划分。管理与监督缺位,也使得互联网家政难以向“体验经济”转型,自然会影响用户口碑,拉低市场认可度。
空间巨大
让互联网家政行业变“痛点”成 “卖点”,除了技术上的变革,制度上的变革尤为重要。
尽管互联网尚未对家政业带来颠覆式改变,但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正不断显现。据了解,目前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对人像认证技术跃跃欲试,事实上,上线人脸识别及服务人员定位系统,确保家政人员人证真实,实时跟踪服务质量,以目前的技术,完成这样的变革已不是难事。
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和数据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据了解,一些家政平台上线“上户下户”确认系统,将平台与用户、劳动者之间数据连通,精准捕捉需求,紧密细分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公开透明的用户评价体系,提升纠纷解决效率,可更好地提升用戶体验和市场认可度。
高扬坦言,要打破互联网家政的发展瓶颈,“一亩三分地”就应该被及早打破。显然,互联网浪潮下,没有孤立的既得利益者,共享资源和信息互通不是抢了别人的饭碗,发挥平台优势“赋能”家政企业,才是破解互联网家政行业困局的关键。
人力资源专家齐鑫认为,互联网平台应建立从业人员征信体系和关键信息数据库,在数据应用、培训认证等方面输出更多信息化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助于撬动行业变革。此外,国家在取消家政服务从业资格考试认证后,各地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跟进加以规范,目前互联网行业的相关评价标准仍未健全。亟须从行业、社会各层面建立规范的监督和评价标准。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建立,会对行业健康发展、行业提质增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社会的就业观念仍然没有较大提升,一些传统的社会观念不转变,也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如一些院校的家政专业成为调剂专业,不受待见,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社会应该重视劳动者保险、权益等事项,也需要人们给家政行业从业者更多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