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存储空间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影像资料的现状,我院探索建立全院统一的影像云平台,医联体内所有医院、各级医疗机构全部接入,使影像数据在区域内畅通无阻,提高医疗效率,让“互联网+医疗健康”、“最多跑一次”的政策能够切实落地。
关键词:影像云平台;互联互通;人工智能
1项目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名群众也期待获得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数据多跑腿,病人少跑腿,在家门口可以享受专家级诊断,在手机上进行各项信息查询,利用新技术降低医疗成本。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影像中心建设、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下沉、双向转诊等政策,传统PACS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更多的场景化医疗需求,尤其是对数据共享和医疗协作的支持远远不够。
基于以上背景,推广更高性能的医学影像云平台,是满足当前医疗机构影像数据管理和医疗业务开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国家政策落地、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服务一线医生业务需求、造福患者等各层面都能带来巨大价值。
2现状
我院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2017年产生约45T的影像数据(除DSA影片、PET-CT等),且目前正在以每月5T的速度高速增长。而目前医院用于医学影像存储的设备总量在300T不到,剩余20T左右,按照每月5T的影像图像资料计算,仅能够支撑4个月时间。
过去医院在遇到存储不足的解决办法是采购单独移动硬盘把数据从服务器上拷出来备份后存档,在需要查阅的时候连接到电脑上查阅,操作比较复杂,而且移动硬盘没有有效的保存基础,随时可能出现故障,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
3存在问题
3.1影像存储空间不断增加
随着医院高端影像设备的不断增加,影像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像存储空间的需求也是不断加大。由于国家要求患者检查的影像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导致医院必须不断购买存储设备,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每次扩容的实施难度也在不断增强,而性能却越来越低。
3.2影像调阅速度慢
受到网络带宽、急速增长的影像资料和多用户并发的制约,虽然不断有加速型的影像传输技术出现,但是,速度、网络带宽、大数据影像之间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3.3实时可用性不高
PACS系统影像传输依赖于网络带宽,无法做到在任何网络环境下、任何终端设备、任何时间和地点对影像数据进行即时处理和分析,无法做到数据互联互通、便捷使用。
3.4缺乏大数据挖掘
传输PACS系统因为影像数据需要传输的致命伤,导致无法做到对任意影像大数据的全处理和全分析,影像应用价值不高,不能给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4项目建设方案
4.1建设目标
4.1.1积极践行国家政策,用新技术将国家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等要求落地;
4.1.2降低医院各项成本支出,包括存储成本、维护成本等,助力完成国家控费任务;
4.1.3给医生提供强大的业务工具,满足医生多场景诊断、移动办公、案例研究等需求;
4.1.4降低病人支出,满足影像检查数据和诊断报告的移动端查阅、分享,方便病人;
4.1.5对接人工智能技术,为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功能研发与上线提供基础平台。
4.2平台定位
一是作为独立的影像业务平台,承担医联体内各级医院影像数据的同样管理、互联互通、远程阅片、会诊等医疗协助功能;二是作为基础平台,对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高端技术。
4.3实现功能
4.3.1云存储
与医院PACS系统对接,将放射、超声、病理、内镜等科室数据存储于云端,实现统一归档、管理与后续的应用。云存储是数据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支持移动应用、云影像、远程会诊等使用场景。
4.3.2云影像
云影像以二维码作为病人影像信息入口,病人在影像检查后,收到提示短信,根据需要自助打印图文报告,扫描二维码来查询自己的影像和图文报告。病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检查结果通过微信等方式分享出去,满足病人请专家二次诊断或复诊的需求。
云影像需满足对病人隐私的保护要求,保证非病人本人授权,其他人无法扫码查询到数据。病人查询到的是原始DICOM格式、全部序列的检查影像,而不仅仅是当次检查,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4.3.3院内业务支持
借助影像云平台,实现所有相关科室的数据打通。医生可以查阅自己授权范围内的数据,方便医学影像科与其他科室的业务互动。
医生对数据的访问,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电脑,而是所有能上网的终端设备,包括电脑、手机、PAD以及各主流操作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办公、移动端办公,随时随地查询影像、书写报告。
4.3.4跨院协同
影像云平台不仅要为本院服务,还要能够与各分院区、医联体内的基层医院或其他授权医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以影像云平台为基础,可以实现跨院的医疗协同,让本院的医疗资源帮助到分院区或基层医院:数据互通,在体系内病人转诊,不需要重复拍片,数据直接查询;远程阅片,本院医学影像中心的医生可以为分院或基层医院写报告;协同会诊,实现对疑难病例的实时双向视频会诊。
跨院协同功能,将极大扩展医院的服务能力,响应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要求,不仅服务分院,还能够建设真正信息互通、业务互动的医联体。
4.3.5人工智能
影像云平台必须考虑未来功能的扩展性,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平台,为医院人工智能课题研究提供基础和落地途径。可在医疗诊断环节实际运用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项目能够与平台对接,帮助医生完成影像筛查,提高工作效率。
5结论
通过影像云平台项目的建设,提升医院影像、系统的建设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面向全市开放院内的检查资源,基于平台實现检查资源的统一管理。可接受下级医院的会诊申请,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目前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全区范围内病人检查单、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可基于平台向下级医院提供远程教育,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提升基层检查服务水平。
实现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合理分配卫生计生资源;提升信息化建设居民参与度,使居民获得感增强,有效提升居民满意度;助力医改,实现卫生计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学影像及人工智能应用平台的建设,能够让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让高水平专家离基层群众更近,让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互动、协作更加紧密,让医疗成本更低,让病人更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先锋,王晨亮,许健,黄黎明,尤超.医院影像云存储的探索及应用[J].医院数字化管理,2018,33(3):151-153.
[2]李甜甜,马瑞,钱雅君.基于医联体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践[J].2017,12(11):8-10.
关键词:影像云平台;互联互通;人工智能
1项目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名群众也期待获得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数据多跑腿,病人少跑腿,在家门口可以享受专家级诊断,在手机上进行各项信息查询,利用新技术降低医疗成本。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影像中心建设、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下沉、双向转诊等政策,传统PACS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更多的场景化医疗需求,尤其是对数据共享和医疗协作的支持远远不够。
基于以上背景,推广更高性能的医学影像云平台,是满足当前医疗机构影像数据管理和医疗业务开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国家政策落地、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服务一线医生业务需求、造福患者等各层面都能带来巨大价值。
2现状
我院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2017年产生约45T的影像数据(除DSA影片、PET-CT等),且目前正在以每月5T的速度高速增长。而目前医院用于医学影像存储的设备总量在300T不到,剩余20T左右,按照每月5T的影像图像资料计算,仅能够支撑4个月时间。
过去医院在遇到存储不足的解决办法是采购单独移动硬盘把数据从服务器上拷出来备份后存档,在需要查阅的时候连接到电脑上查阅,操作比较复杂,而且移动硬盘没有有效的保存基础,随时可能出现故障,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
3存在问题
3.1影像存储空间不断增加
随着医院高端影像设备的不断增加,影像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像存储空间的需求也是不断加大。由于国家要求患者检查的影像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导致医院必须不断购买存储设备,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每次扩容的实施难度也在不断增强,而性能却越来越低。
3.2影像调阅速度慢
受到网络带宽、急速增长的影像资料和多用户并发的制约,虽然不断有加速型的影像传输技术出现,但是,速度、网络带宽、大数据影像之间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3.3实时可用性不高
PACS系统影像传输依赖于网络带宽,无法做到在任何网络环境下、任何终端设备、任何时间和地点对影像数据进行即时处理和分析,无法做到数据互联互通、便捷使用。
3.4缺乏大数据挖掘
传输PACS系统因为影像数据需要传输的致命伤,导致无法做到对任意影像大数据的全处理和全分析,影像应用价值不高,不能给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4项目建设方案
4.1建设目标
4.1.1积极践行国家政策,用新技术将国家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等要求落地;
4.1.2降低医院各项成本支出,包括存储成本、维护成本等,助力完成国家控费任务;
4.1.3给医生提供强大的业务工具,满足医生多场景诊断、移动办公、案例研究等需求;
4.1.4降低病人支出,满足影像检查数据和诊断报告的移动端查阅、分享,方便病人;
4.1.5对接人工智能技术,为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功能研发与上线提供基础平台。
4.2平台定位
一是作为独立的影像业务平台,承担医联体内各级医院影像数据的同样管理、互联互通、远程阅片、会诊等医疗协助功能;二是作为基础平台,对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高端技术。
4.3实现功能
4.3.1云存储
与医院PACS系统对接,将放射、超声、病理、内镜等科室数据存储于云端,实现统一归档、管理与后续的应用。云存储是数据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支持移动应用、云影像、远程会诊等使用场景。
4.3.2云影像
云影像以二维码作为病人影像信息入口,病人在影像检查后,收到提示短信,根据需要自助打印图文报告,扫描二维码来查询自己的影像和图文报告。病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检查结果通过微信等方式分享出去,满足病人请专家二次诊断或复诊的需求。
云影像需满足对病人隐私的保护要求,保证非病人本人授权,其他人无法扫码查询到数据。病人查询到的是原始DICOM格式、全部序列的检查影像,而不仅仅是当次检查,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4.3.3院内业务支持
借助影像云平台,实现所有相关科室的数据打通。医生可以查阅自己授权范围内的数据,方便医学影像科与其他科室的业务互动。
医生对数据的访问,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电脑,而是所有能上网的终端设备,包括电脑、手机、PAD以及各主流操作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办公、移动端办公,随时随地查询影像、书写报告。
4.3.4跨院协同
影像云平台不仅要为本院服务,还要能够与各分院区、医联体内的基层医院或其他授权医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以影像云平台为基础,可以实现跨院的医疗协同,让本院的医疗资源帮助到分院区或基层医院:数据互通,在体系内病人转诊,不需要重复拍片,数据直接查询;远程阅片,本院医学影像中心的医生可以为分院或基层医院写报告;协同会诊,实现对疑难病例的实时双向视频会诊。
跨院协同功能,将极大扩展医院的服务能力,响应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要求,不仅服务分院,还能够建设真正信息互通、业务互动的医联体。
4.3.5人工智能
影像云平台必须考虑未来功能的扩展性,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平台,为医院人工智能课题研究提供基础和落地途径。可在医疗诊断环节实际运用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项目能够与平台对接,帮助医生完成影像筛查,提高工作效率。
5结论
通过影像云平台项目的建设,提升医院影像、系统的建设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面向全市开放院内的检查资源,基于平台實现检查资源的统一管理。可接受下级医院的会诊申请,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目前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全区范围内病人检查单、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可基于平台向下级医院提供远程教育,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提升基层检查服务水平。
实现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合理分配卫生计生资源;提升信息化建设居民参与度,使居民获得感增强,有效提升居民满意度;助力医改,实现卫生计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学影像及人工智能应用平台的建设,能够让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让高水平专家离基层群众更近,让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互动、协作更加紧密,让医疗成本更低,让病人更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先锋,王晨亮,许健,黄黎明,尤超.医院影像云存储的探索及应用[J].医院数字化管理,2018,33(3):151-153.
[2]李甜甜,马瑞,钱雅君.基于医联体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践[J].2017,12(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