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活动集趣味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便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做好对科学活动的主导、控制工作,对于有效发挥科学活动的功能,提升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立足教材,充分开发活动资源
小学科学教材中大多数内容,本身就是以科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纸条弹簧》、《我的小电影》、《谁的小伞飞得高》、《蛋壳游戏》、《怎样让笔站起来》、《看不见的大力士》等。有些虽然强调在学生动手制作等过程中探究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但是其中也蕴含着科学活动的因素,存在着科学活动资源开发的空间。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三年级上册,第二课)一课,就要求学生制作一只纸鹤,然后了解探究纸鹤站立的奥秘,从而感知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组织了“比比谁的纸鹤腰板直”比赛,首先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杂技小丑竞技大舞台”课内科学活动,让学生制作能站立的小丑,并带着“小丑”一并进行“站立”大比武,既深化了知识,又活跃了氛围。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资源,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二、灵活把握,合理运用生活化活动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科学活动同样如此。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很多都可以为科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其中有些材料由于学生接触不多,较为陌生,不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舍弃,寻找合理运用并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现象并获得相关的经验。例如:我在进行“水加热、冷却后”这一教学活动时,其中“造霜”活动大家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在家里制作。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自己家的模具,或果冻盒,或冰淇淋盒,或旧玩具等等,加入水,放到冰箱里,制成的冰块各种各样,为第二天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再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塑料直尺,纸张代替专门的实验活动器材——音叉,让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就易于探究发现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办法,大大优于运用音叉的效果。可见,在活动中更多地让学生使用生活化的材料,如饮料杯、细铁丝、螺丝帽、铁钉、钥匙环等为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废旧品,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也可以极大地调动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反复操作的愿望和兴趣,获得相关的经验,并逐步完成对事物特征的感知。
三、创设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科学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较强。寓教于乐,在充分体现活动的趣味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知识,把握知识,是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满足学生探究需要正是科学活动生命力的重要所在。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立足于这一基本原则,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主动、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使得理性的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到活动当中,既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注意活动前氛围的营造。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中,每次活动开始前,我经常会通过出示图片、木偶,运用讲故事、变小魔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准备。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不仅是科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建立充满宽容、热忱和科学的指导态度,创设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成为学生科学活动的帮助者、材料的提供者、疑惑的解答者,成为学生的朋友,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在科学活动中,倾注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只要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建立积极的情感,更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拥有积极探究的动力,才会愿意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成功、感受、需要告诉老师和同伴,在互动交流中共享科学活动的乐趣。
四、关注全体,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关注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学课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手做、动脑想,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由于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中,如果教师活动组织方式不科学,很可能出现少数人活动、多数人旁观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悖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一方面要因课制宜,敢于突破,使科学活动组织形式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活动内容,突破时空限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甚至校园,开展“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小小科技博览会”等活动,为每个学生创设了活动探究的天地,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要注意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在一次“杯中的纸湿了没有?”的科学活动中,由于无法组织室外活动,所以只好组织学生分组在教室里进行。活动中我发现,那些平时调皮好动的孩子,几乎全成了活动的主角,而那些学习中等、平时循规蹈矩的孩子,很少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甚至有时候连“旁观”的机会可能都没有。这就提醒我们在活动中既不能过分限制孩子,也不能让活动呈自然状态发展,要制定详实的小组活动要求,使活动热闹而有秩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成为积极的探究者。
科学活动作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多么深奥的科学道理和科学术语,而是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进行科学探索,大胆进行尝试,增强探索欲望。只有教师在活动中能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才能乘坐“活动快车”,在科学乐园里畅游。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一、立足教材,充分开发活动资源
小学科学教材中大多数内容,本身就是以科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纸条弹簧》、《我的小电影》、《谁的小伞飞得高》、《蛋壳游戏》、《怎样让笔站起来》、《看不见的大力士》等。有些虽然强调在学生动手制作等过程中探究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但是其中也蕴含着科学活动的因素,存在着科学活动资源开发的空间。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三年级上册,第二课)一课,就要求学生制作一只纸鹤,然后了解探究纸鹤站立的奥秘,从而感知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组织了“比比谁的纸鹤腰板直”比赛,首先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杂技小丑竞技大舞台”课内科学活动,让学生制作能站立的小丑,并带着“小丑”一并进行“站立”大比武,既深化了知识,又活跃了氛围。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资源,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二、灵活把握,合理运用生活化活动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科学活动同样如此。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很多都可以为科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其中有些材料由于学生接触不多,较为陌生,不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舍弃,寻找合理运用并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现象并获得相关的经验。例如:我在进行“水加热、冷却后”这一教学活动时,其中“造霜”活动大家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在家里制作。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自己家的模具,或果冻盒,或冰淇淋盒,或旧玩具等等,加入水,放到冰箱里,制成的冰块各种各样,为第二天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再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塑料直尺,纸张代替专门的实验活动器材——音叉,让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就易于探究发现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办法,大大优于运用音叉的效果。可见,在活动中更多地让学生使用生活化的材料,如饮料杯、细铁丝、螺丝帽、铁钉、钥匙环等为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废旧品,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也可以极大地调动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反复操作的愿望和兴趣,获得相关的经验,并逐步完成对事物特征的感知。
三、创设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科学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较强。寓教于乐,在充分体现活动的趣味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知识,把握知识,是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满足学生探究需要正是科学活动生命力的重要所在。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立足于这一基本原则,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主动、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使得理性的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到活动当中,既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注意活动前氛围的营造。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中,每次活动开始前,我经常会通过出示图片、木偶,运用讲故事、变小魔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准备。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不仅是科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建立充满宽容、热忱和科学的指导态度,创设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成为学生科学活动的帮助者、材料的提供者、疑惑的解答者,成为学生的朋友,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在科学活动中,倾注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只要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建立积极的情感,更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拥有积极探究的动力,才会愿意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成功、感受、需要告诉老师和同伴,在互动交流中共享科学活动的乐趣。
四、关注全体,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关注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学课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手做、动脑想,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由于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中,如果教师活动组织方式不科学,很可能出现少数人活动、多数人旁观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悖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一方面要因课制宜,敢于突破,使科学活动组织形式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活动内容,突破时空限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甚至校园,开展“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小小科技博览会”等活动,为每个学生创设了活动探究的天地,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要注意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在一次“杯中的纸湿了没有?”的科学活动中,由于无法组织室外活动,所以只好组织学生分组在教室里进行。活动中我发现,那些平时调皮好动的孩子,几乎全成了活动的主角,而那些学习中等、平时循规蹈矩的孩子,很少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甚至有时候连“旁观”的机会可能都没有。这就提醒我们在活动中既不能过分限制孩子,也不能让活动呈自然状态发展,要制定详实的小组活动要求,使活动热闹而有秩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成为积极的探究者。
科学活动作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多么深奥的科学道理和科学术语,而是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进行科学探索,大胆进行尝试,增强探索欲望。只有教师在活动中能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才能乘坐“活动快车”,在科学乐园里畅游。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