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在中小学生中引发了背诵诗词的热情。尽管多数人给予正面评价,但也有人认为诗词大会的背诵竞技形式,倡导的是死记硬背,本质上是记忆力的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
青少年读书学习,要不要死记硬背,历来有不同观点。以前的私塾是推崇“死记硬背”的,现代兴办新学后,则强调在背诵方法上要先理解,后记忆,认为“死记硬背”是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强调读书要重理解,要从“机械记忆”上升到“意义记忆”是对的;然而,是否就该把“死记硬背”一棍子打死呢?教育实践表明也不可。读书,固然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但记忆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倡导“熟读精思”,就提倡先记忆再理解。他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不二法则。因为五六岁到十二三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期”,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经典的语言文学精品,尽管一时不甚了了,但这样的囫囵吞枣在将来会化为养料。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陆世仪曾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这是因为人在“多记性,少悟性”的少儿时期,充分发挥“多记性”之长,“死记硬背”一些经典作品,是有助于日后的“悟性”增长的。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塾师只让学生背书而少作讲解,书屋中的读书声“真是人声鼎沸”。可见书不仅要用眼看,还是要动嘴“读”的。尽管鲁迅对塾师的教法并不以为然,但当年的“死记硬背”,却正是造就鲁迅这样的国学大师的重要一环。
我幼时读过两次私塾。第一次只有四五岁,老師就要我们背诵《百家姓》《千字文》,一间小小的课堂,整天书声琅琅;第二次读的是《论语》《孟子》,塾师也没怎么讲解,只是每天早上用红笔在书上圈一个段落,对一些生僻字讲两句,要我们下午放学前背熟——如果背得不对,有错漏,还会挨戒尺。尽管这样的背书,当时理解不深,但它还是化作一种养料,对我的成长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没在大学读过文学,却走上文学写作与文学编辑的道路,不能不说与儿时背诵的经典有关。
自然,读书不能止于“死记硬背”,要在记忆中加强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注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一切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层层推进的。“死记硬背”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记忆形式,婴幼儿依此学会母语,发蒙入学后阅读书籍也不宜将其抛弃。
中国诗词大会倡导诵读经典诗词,倡导人们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给人留下“提倡死记硬背”的印象,但也没什么不好。而且,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倡导青少年静心诵读优秀诗词,对其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刘振荐自《今晚报》2017年5月16日
青少年读书学习,要不要死记硬背,历来有不同观点。以前的私塾是推崇“死记硬背”的,现代兴办新学后,则强调在背诵方法上要先理解,后记忆,认为“死记硬背”是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强调读书要重理解,要从“机械记忆”上升到“意义记忆”是对的;然而,是否就该把“死记硬背”一棍子打死呢?教育实践表明也不可。读书,固然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但记忆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倡导“熟读精思”,就提倡先记忆再理解。他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不二法则。因为五六岁到十二三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期”,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经典的语言文学精品,尽管一时不甚了了,但这样的囫囵吞枣在将来会化为养料。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陆世仪曾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这是因为人在“多记性,少悟性”的少儿时期,充分发挥“多记性”之长,“死记硬背”一些经典作品,是有助于日后的“悟性”增长的。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塾师只让学生背书而少作讲解,书屋中的读书声“真是人声鼎沸”。可见书不仅要用眼看,还是要动嘴“读”的。尽管鲁迅对塾师的教法并不以为然,但当年的“死记硬背”,却正是造就鲁迅这样的国学大师的重要一环。
我幼时读过两次私塾。第一次只有四五岁,老師就要我们背诵《百家姓》《千字文》,一间小小的课堂,整天书声琅琅;第二次读的是《论语》《孟子》,塾师也没怎么讲解,只是每天早上用红笔在书上圈一个段落,对一些生僻字讲两句,要我们下午放学前背熟——如果背得不对,有错漏,还会挨戒尺。尽管这样的背书,当时理解不深,但它还是化作一种养料,对我的成长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没在大学读过文学,却走上文学写作与文学编辑的道路,不能不说与儿时背诵的经典有关。
自然,读书不能止于“死记硬背”,要在记忆中加强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注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一切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层层推进的。“死记硬背”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记忆形式,婴幼儿依此学会母语,发蒙入学后阅读书籍也不宜将其抛弃。
中国诗词大会倡导诵读经典诗词,倡导人们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给人留下“提倡死记硬背”的印象,但也没什么不好。而且,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倡导青少年静心诵读优秀诗词,对其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刘振荐自《今晚报》2017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