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一些知名跨国企业的中国地区人力资源总监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到十分纳闷:为什么公司在中国经过精挑细选招聘而来的大学生,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竟然流失了近90%?为此,这些企业不得不年年花大力气招聘应届毕业生,以对应80后员工的频繁跳槽。事实上,在许多本土企业,这种情况已经相当普遍。
在许多人看来,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是带着浮躁、叛逆、眼高手低,怕吃苦、缺乏合作性、自尊心强的“标签”走进职场的。由于80后员工大多未曾经历过物质艰辛的生活,在他们的职业字典中很难找到“将就”二字。他们要么热衷自己的工作,要么干脆辞职不干,由此造成了居高不下的跳槽率。更令许多企业管理者困惑的是,简单的“薪酬”二字并不能把80后员工留住,他们需要更多。
“脸贴脸”的员工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量飞速膨胀。而1978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80后”率先成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国经济起飞和社会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成长,有着不同于父辈的特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
在当今职场中,有这么一句话:“60年代的员工是头低头;70年代的员工是背靠背;80年代的员工则是脸贴脸”。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员工,他们现在大多已成为商业领域的核心领导层,讲理想、讲责任、讲激情;70年代的员工是现在社会的主力军,他们面临的压力是养家、房贷和提升空间,有较强的职业焦虑感;而“80后”的一代则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员工,有着独立的价值观,不喜欢受约束,强调自我实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以快乐为导向,做着他们喜欢做的新新人类,他们热爱的是旅游、聚会、消费以及自我实现。
80后员工的这些新特质,使得企业既喜亦忧。喜的是,80后员工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很强,愿意向新东西挑战,富有创造性,这样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绩效,获取利润;忧的是,80后员工跳槽、辞职的现象十分普遍和频繁。正因为他们有知识,他们是不依附于某一企业的,所以流动性很强。现在不是老板炒员工,而是80后员工炒老板。安利中国人力资源总监饶俊认为,80后员工实际上是很矛盾的一个群体,在某方面很先进,比如,他们的知识信息量大、自信、创新;但在另外一方面,承受工作的压力相对较弱,而且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因此,这也加速了80后员工的跳槽欲望。
另一个方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自然影响到80后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大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轨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员工跟企业、组织关系的改变。员工认为企业不再是终生依靠的家,所以对企业也不那么忠诚和热爱了。其次,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多种所有制的产生,也出现了各种企业形式,薪酬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待遇相差很大。研究显示,80后员工将金钱作为成功和幸福标志的比例,明显低于先前各个代际的人群。相应地,他们选择公司的逻辑,也主要是看一家公司对于自身职业技能提高的帮助。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何80后员工会有如此之高的跳槽率:“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楚,他(80后员工)不(再)是为企业工作的,(而)是为他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的,为他自己的成就和在老的时候有很好的养老待遇而工作,既然是为自己工作,如果人家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人家跳槽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现在,时间的步伐已经使得80后员工不可逆转地登上了职业的舞台,并成为中国各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因此,为了吸引住这些80后员工,企业需要支付的薪资增长速度可能会大大超过公司内经验丰富的老职员;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80后员工的绝对数目也会越来越少,公司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变少,这也会增加吸引他们的成本。正因为如此,人众人教育总裁杜葵指出,企业管理者显然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思维管理这批新入职场的人了。
及时沟通,有效引导
1999年成立的网通公司是电信改革先行者,而其员工也非常年轻。据悉,该公司现在员工的平均年龄将近30岁,也就是出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典型80后员工。那么,年轻的网通公司是怎样从企业的角度管理这群让人挠头的80后员工呢?
网通公司认为,是否有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十分关键的,这对塑造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员工影响深远。而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则体现了制度留人、制度育人。在人才的选、育、用、留方面,网通公司主要分两方面对80后员工进行管理。一方面是明确的职业引导。80后员工入职前,该公司会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使他们对公司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接着就是半年的工作体验式学习,采用轮岗的形式,让员工在前、中、后线分别在网通公司的销售、网络建设、技术规划等岗位上工作。最后,网通公司再根据各个员工的不同职业倾向进行岗位确定。
另一方面,面对这批可塑性强、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学习能力强、自信和创新的80后员工,网通公司一直都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该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信任沟通、进取热情、低调实干、业绩承诺。在网通公司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很注重沟通和信任。公司里没有打卡机,但迟到的现象却不多见。网通建立了E路鉴言沟通渠道和E刊工作坊,使每个人都可各抒己见,矛盾得以及时化解,因此每个员工都能快乐地工作。正是因为网通公司成功对80后员工实行了“及时沟通,有效引导”的管理方法,其员工跳槽率仅为3%。
在一些跨国公司,也开始注重与80后员工进行直接沟通,如人事部门开设的专门网站,供80后员工在上面发表自己对公司的看法和意见;召开一些非正式的座谈会,让80后员工与管理层直接交流、学习。麦当劳公司就利用企业内部的网络聊天室,鼓励员工说真话,或者干脆就在饭桌上围在一起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该公司一位80后员工说:“这个环境大家都觉得非常自由、开放、舒服,是非正式的环境,大家都会参与,都会很高兴。”安利公司建立了一个实名网站供员工自由交流,让员工随意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
饶俊认为,管理“80后”期望值是最关键的。在指导80后员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用比较亲切的方式,不能让他们感觉到是在命令他,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要和风细雨、朋友般地与他们聊天,“在关键点上,要倾听‘80后’的想法,事先给他一些提醒,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碰壁之后要和他及时沟通,然后设法引导。”
参与式管理
一家民营创业公司曾打算策划一次到公共场所志愿捡拾垃圾的公益活动。在讨论会上,一名80后员工提出了激进的反对意见,认为按照原有方案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最终,该活动方案在80后员工们的倡导、策划下,调整为通过互联网发起和召集,并根据个人回收垃圾的多少,衡量活动参与者的贡献度,在网上给予相应的称号和奖励。该公司老总感慨的说:“由于80后员工积极发表意见,这一活动变成了充满互联网精神的方式,这在以往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公司的管理者应该多为80后员工敞开发表意见的渠道,因为这往往会给管理者带来焕然一新的思维方式。”
某国企人力资源经理发现,在该公司里,80后员工们对企业领导慷慨激昂地在大会上宣讲的方式不再买账。于是,他建议企业领导尝试让60、70、80后的员工组成一个小团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推荐80后员工担任小团体的意见领袖。结果,团队中的80后员工具有激活整个团队的思维、吸引其他年代员工深入参与讨论的能力,任务也顺利完成。该人力资源经理由此得出經验:公司应该尝试为80后员工留出自发参与、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而不再是依靠压抑的行政命令。
针对大批的80后员工,诺基亚公司采用了淡化等级观念的虚拟团队做法。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大家一起成功一起失败,以前牢固的架构被冲破了,个人价值与项目成功同时体现。80后员工占近一半的万科公司,也是深谙参与式管理、平衡创造力激发与控制的典范。为激发80后员工的积极性,万科建立了创新联盟,该联盟由无边界的跨部门小组,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组成,每年要提出一些创新提案。经过评估,这些创新提案一旦被采纳变成现实的生产方式或者管理模式时,可以得到高额的奖励。创新联盟曾研究出一种涂料的配置方法,既达到节能的指标,还帮公司节省了680万元的成本。
美世咨询高级管理顾问赵溪认为:六、七十年代人习惯“听话”,而80后则不甘于只是听令的地位,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有自主决定权的。所以,他建议,企业应该让80后员工多参与,特别在做建议方案的时候,主管们应该让他们多参与,80后员工也不是要求你在多大程度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是在多大程度让他们参与进来,让他自由发挥他的作用。
打破束缚感
某软件公司主体员工是80后,为了使管理更加到位,总经理费了一番脑筋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前不按时上下班的员工必须按时上下班,每天都要填一种工作绩效表格,其中明确到每小时在干什么;每月员工的工作业绩都通过大量表格来体现,这些表格除对员工工作每一方面都进行评估外,还对员工们的日常行为也进行评估,办公室、办公桌的整洁都是考评内容,男士必须穿衬衣,打领带,女士不能穿拖鞋。但是,不久后总经理发现,实施这套绩效方案后,效果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好,不少员工对这些制度颇有微词,部分不愿意受约束的优秀员工甚至干脆辞职走人。公司业务也没有大的改善,总经理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之中。
事实上,该总经理没有意识到:对待80后员工不能采用严格、刻板的管理模式。80年代的新型员工最痛恨被束缚,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具有弹性、突显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对于80后员工而言,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仅不愿受制于物,而且无法忍受上级的遥控指挥,他们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80后员工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自己进行时间和空间统筹而完成工作任务,这种自我管理方式可以使他们获得最大程度上的被尊重,他们的智慧也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IBM公司是最早实行“结果导向”弹性工作制的,工作时间按月来计算。每个月不需要日日朝九晚五,完成上级给的工作项目就行,否则要完成最低规定的工作时间,若无法达到则违反公司规章。美国著名的3M公司,为了保护80后员工的创造性,推行了著名的“15%”原则,即员工可以拿出工作时间的15%,从事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而不必得到公司的许可。在这种制度下,员工可以自由发挥,根据兴趣和直觉从事产品开发,收到非常好的效果,3M每年都有超过200项的新产品推向市场。明基公司为了使新型员工能够以快乐、自由的心态工作,甚至把沙滩排球搬到办公室里,而这些沙子还是从连云港空运来的。明基的员工常常是晚上7点多还在办公室的,大家不要误以为明基的员工是在加班,其实很可能他们正在玩。在明基,工作、生活、学习合而为一的企业氛围赢得了许多80后员工的擁护,也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在明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