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谈到语文能力有的老师不知从何处着手了。其实语文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语感能力的培养,而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阅读训练。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感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语文能力 语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感受和领悟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指直接地领会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反映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要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注重培养语感能力,而不全在语文知识的传授。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能力培养呢?笔者认为严格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必要途径。
1 抓住课文阅读,把握基调,让学生感悟语感
对于每一篇课文的语感都有其完整性,需要整体感知,我们要抓住课文阅读,体会其情感和语言风格,训练语感。
(1)题目着眼,揣测基调。如《背影》 用一个人物特写镜头,《春》用一个时令,《散步》用一个生活片段, 让学生在平淡中好奇,在阅读中感知语言,为理解课文打下感知基础。
(2)情境入手,把握基调。浓郁的语感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感知课文,也便于教师快速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文字精妙。因此,教师绘声绘色的紧扣语言情境的导入,有利于学生的语感培养。借助电教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再现语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映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2 在阅读中感悟,让学生积累语感
(1)范读。准确到位,带有浓厚语感色彩的范读,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领进入作者刻画的语言文字的特定氛围。抑扬顿挫的语调,能使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音乐之美;高低快慢的节奏,能使学生品味到语言环境的韵味;轻重错落的变化,能使学生领会到课文的感情和意旨。总之,教师优美的范读,能给学生制造良好的语感环境,为学生打开语感之门提供钥匙。
(2)朗读。学生快速而读,整体感知,领会大意,把握主旨,体会情感和语言风格。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
(3)吟诵。根据课文和自己的需要,讲究语调、节奏、韵律、感情等的一种精读方法。语感源自语言文字。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进入语言精髓,培养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如读《沁园春.雪》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语调激昂,读出豪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轻描淡写,读出轻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出歌颂,读出赞美。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对文字的细细品味,悟其道,领其趣。在吟诵中,遨游文字世界,畅发读者感受,进入作者胸臆,品味课文精美的、关键的字词句段,获得像感、意感、情感,吟诵中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语感能力逐步增强。
(4)涵泳。就是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究方法,把书当水,投入书中,如鱼得水。其意义在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就是熟读情思,潜心体味,密咏恬吟,所得无穷。涵泳中,揣摩琢磨推敲,鉴赏玩索触发,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趣感、情味感,逐渐形成语感能力。
3 进行物我交融,使学生深悟语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想象、去延伸、去拓展、去丰富,因为结合想象才能诱发语感。别林斯基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从而领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所在。
4 反复揣摩比较,帮助学生完善语感
一篇优秀课文,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和形象。而要领会这些,必须经过仔细的揣摩比较。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揣摩比较对于体会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语段和修辞等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进而理解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如《孔乙己》结尾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表面看来,十分矛盾,必须经过仔细的揣摩比较,才能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大约”表示人们对孔乙己的漠不关心,没人知道他的生死;“的确”表明孔乙已的必死无疑,揭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物命运的必然结果,揭示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5 进行实践运用,可以使学生深化语感
语感培养是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因此,语感培养不仅限于课堂,要从课堂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全方位的拓展,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1)课前说话。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观察和表达中渗透语感训练。通过说新闻、谈趣事、说笑话、谈佳作等说话训练,让丰富多彩的知识来影响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清晰、准确、得体、连贯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加强语感培养的效果。
(2)课外练笔。在练笔过程中,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长此以来,良好的语感自然形成。
(3)课后阅读。让学生多阅读美文,享受语言的美的魅力,激发其对语言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语感能力,达到对初中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诸如朗诵、演讲、课本剧表演、采访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经过大量严格的阅读训练和反复有效的语感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也就有了良好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纪平.语感的心理机制初探.湖北大学学报,2005(5).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2007(3).
[3]王松泉.语感培养的现代化手段.课程·教材·教法,2008(7).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语文能力 语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感受和领悟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指直接地领会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反映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要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注重培养语感能力,而不全在语文知识的传授。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能力培养呢?笔者认为严格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必要途径。
1 抓住课文阅读,把握基调,让学生感悟语感
对于每一篇课文的语感都有其完整性,需要整体感知,我们要抓住课文阅读,体会其情感和语言风格,训练语感。
(1)题目着眼,揣测基调。如《背影》 用一个人物特写镜头,《春》用一个时令,《散步》用一个生活片段, 让学生在平淡中好奇,在阅读中感知语言,为理解课文打下感知基础。
(2)情境入手,把握基调。浓郁的语感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感知课文,也便于教师快速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文字精妙。因此,教师绘声绘色的紧扣语言情境的导入,有利于学生的语感培养。借助电教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再现语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映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2 在阅读中感悟,让学生积累语感
(1)范读。准确到位,带有浓厚语感色彩的范读,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领进入作者刻画的语言文字的特定氛围。抑扬顿挫的语调,能使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音乐之美;高低快慢的节奏,能使学生品味到语言环境的韵味;轻重错落的变化,能使学生领会到课文的感情和意旨。总之,教师优美的范读,能给学生制造良好的语感环境,为学生打开语感之门提供钥匙。
(2)朗读。学生快速而读,整体感知,领会大意,把握主旨,体会情感和语言风格。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
(3)吟诵。根据课文和自己的需要,讲究语调、节奏、韵律、感情等的一种精读方法。语感源自语言文字。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进入语言精髓,培养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如读《沁园春.雪》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语调激昂,读出豪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轻描淡写,读出轻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出歌颂,读出赞美。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对文字的细细品味,悟其道,领其趣。在吟诵中,遨游文字世界,畅发读者感受,进入作者胸臆,品味课文精美的、关键的字词句段,获得像感、意感、情感,吟诵中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语感能力逐步增强。
(4)涵泳。就是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究方法,把书当水,投入书中,如鱼得水。其意义在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就是熟读情思,潜心体味,密咏恬吟,所得无穷。涵泳中,揣摩琢磨推敲,鉴赏玩索触发,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趣感、情味感,逐渐形成语感能力。
3 进行物我交融,使学生深悟语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想象、去延伸、去拓展、去丰富,因为结合想象才能诱发语感。别林斯基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从而领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所在。
4 反复揣摩比较,帮助学生完善语感
一篇优秀课文,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和形象。而要领会这些,必须经过仔细的揣摩比较。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揣摩比较对于体会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语段和修辞等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进而理解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如《孔乙己》结尾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表面看来,十分矛盾,必须经过仔细的揣摩比较,才能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大约”表示人们对孔乙己的漠不关心,没人知道他的生死;“的确”表明孔乙已的必死无疑,揭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物命运的必然结果,揭示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5 进行实践运用,可以使学生深化语感
语感培养是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因此,语感培养不仅限于课堂,要从课堂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全方位的拓展,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1)课前说话。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观察和表达中渗透语感训练。通过说新闻、谈趣事、说笑话、谈佳作等说话训练,让丰富多彩的知识来影响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清晰、准确、得体、连贯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加强语感培养的效果。
(2)课外练笔。在练笔过程中,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长此以来,良好的语感自然形成。
(3)课后阅读。让学生多阅读美文,享受语言的美的魅力,激发其对语言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语感能力,达到对初中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诸如朗诵、演讲、课本剧表演、采访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经过大量严格的阅读训练和反复有效的语感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也就有了良好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纪平.语感的心理机制初探.湖北大学学报,2005(5).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2007(3).
[3]王松泉.语感培养的现代化手段.课程·教材·教法,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