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用动态盒式脑电图(AEEG)监测飞行员44例,包括临床诊断癫痫11例、发作性睡病2例及健康飞行员31例(观察睡眠17例,飞行监测14例)。对11例癫痫患者同时作普通脑电图(EEG)和颅脑CT对照。结果表明,AEEG对临床诊断和医学鉴定均优于EEG。
【机 构】
:
100036 北京,空军总医院,100036 北京,空军总医院,100036 北京,空军总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动态盒式脑电图(AEEG)监测飞行员44例,包括临床诊断癫痫11例、发作性睡病2例及健康飞行员31例(观察睡眠17例,飞行监测14例)。对11例癫痫患者同时作普通脑电图(EEG)和颅脑CT对照。结果表明,AEEG对临床诊断和医学鉴定均优于EEG。
其他文献
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n=8),+1Gz作对照组(A组),另四组暴露于+10Gz(B、C、D、E组)。在+Gz作用前,A、B组给予吐温80,C、D、E组分别给予氧自由基自旋捕捉剂PBN、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铁离子络合剂去铁敏。+Gz峰值作用3min,间隔40min,共作用3次。于第三次+Gz作用后40min断头处死大鼠,取大脑皮层,测定线粒体中自由基反应产物丙二醛(MDA)与水溶性荧光物质(W
为观察体位改变及模拟失重状态下心血管的反应,观察了10名年龄23~25岁的健康男性受试者,在头高位70°和头低位—6°时各20min的有关生理参数、心泵功能及STI的变化。结果表明,体位由平卧位改为头高位70°后即刻、10min和20min时,HR、DBP、MAP、TPR、EF及SV、CO、CI和STI等指标均呈明显改变。以头高位70°20min时的体位为参照体位,观察了—6°时模拟失重状态下即刻
为了探讨中药在改善失重时血循环中的作用,本实验观察了两种活血化瘀中药对模拟失重兔(头低位20°悬吊)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将55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4组:对照组,悬吊组,川芎+悬吊组,丹黄+悬吊组。比较四组兔模拟失重7天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证明,两种中药均可改善悬吊兔的血液流变学参数,Ⅲ、Ⅳ组兔的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比II组明显降低,某些参数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
对8名男性被试者在+1Gz条件下做L-1、M-1及改良M-1三种抗G收紧动作时呼吸反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荷服未充压时L-1、M-1及改良M-1三种抗G收紧动作的吸气流速峰值分别为315.9±37.3L/min、323.7±61.1L/min及310.9±36.3L/min,抗荷服充压时三者则分别为280.9±44.5L/min、282.0±53.7L/min及315.5±48.4L/m
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曲线模型,研究比较了52名患有神经衰弱的飞行人员和49名健康飞行人员之间的人格结构,探讨飞行人员神经衰弱患者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结构特点及其核心人格结构的组成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曲线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飞行人员神经衰弱患者的核心人格结构,使单因素分析中较为弥散的一般人格结构有了核心的内容,有助于临床对疾病进行评估、预测和治
为了观察急性缺氧对人体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影响,对16名健康飞行员进行了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实验。血管内皮细胞由兔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结果显示,急性缺氧后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5.21±1.86个/0.9μl)增加十分明显,与缺氧前(1.96±0.88个/0.9μ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氧后2h(2.63±0.99个/0.9μl)仍未恢复到缺氧前水平(P<0.
实验比较观察了茶多酚(TP)和人参茎叶皂甙(GS)在离体和整体实验条件下,对鼠脑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和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TP(0.3~8.1mg/L)与GS(0.03~0.81g/L)可剂量相关性地抑制硫酸亚铁—半胱氨酸体系引起的大鼠大脑皮层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只有TP保护线粒体ATP酶活性,GS反而明显抑制该酶活性。在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1h)和再灌流(30min)损伤
研究飞行中不同程度通气过度的生理反应,试验采用呼吸强度定量控制技术模拟空中的呼吸强度。被试者为26名健康男性青年,按正交设计分为9组,试验中控制呼吸频率(f)20、30、40次/min,潮气量(TV)0.5、0.8、1.2L,记录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血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结果表明:各组PETCO2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呈显著的指数式下降(P<0.01),PETCO2下降程度和CO
研究脑血循环对下体负压(LBNP)的不同反应及其机制对飞行员或航天员的选拔和医学鉴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用直接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量和血压的方法观察8只麻醉家犬对LBNP的反应特点,并探讨个体差异的机制。结果发现,LBNP引起颈内动脉阻力增高、血压和血流量下降,而后者个体反应差异很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速降型、后降型和平稳型。其原因可能与机体在LBNP状态下脑血流自主调节能力强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