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中包括必备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主要包括:调查、实验、观测、考察、比较与分析、分析与综合、推理、空间想象、表达、生存、获取与解读等。江苏省自2008年配合新高考方案实施编写的《考试说明》(地理)第二大项“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就明确提出“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的必考内容部分,明确要求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这一考点。仅就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而言,对于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能力的考查非常普遍。如浙江文综卷第36题,要求对比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自然条件的异同;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又如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3题,要求比较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的a、b两城市降水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再如大纲版全国文综卷第36题,以浙江义乌瓜子商从新疆轮台收购小白杏杏核到浙江义乌加工并出口美国为背景,考查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江苏卷对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能力的考查更是重视有加,自2008年以来形成了固定形式,即试卷最后两题中必有一道比较与分析类大题,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能力之一的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能力的考点要求。下面笔者以近6年来江苏高考地理卷为例,谈谈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这一能力考点的考查现状、意义、内容及解题策略。
一、近6年来高考江苏地理卷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题的考查现状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6年来高考江苏地理卷均以大题的形式考查分析与比较的能力,总体的考查方式基本保持以区域地图或统计表格以及少量的文字叙述作为背景材料,从对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象分析入手,逐层深入到对区域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引导学生领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观,充分显示了高考对于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这一地理能力的重视。
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意义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分析与比较在地理教与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方面,并找出这些部分或方面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因为分析与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被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形成的原因更加清晰明了。
第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能把握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无论是对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对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四,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通过对各地理要素的横向比较,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及解题策略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和高频考点。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就是找出区域间的异同与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是通过对比区域间的异同,来揭示区域间的差异和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区域特征,并预测区域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要素是“分析与比较什么”、“如何进行分析与比较”和“分析与比较的结果”。因此,认识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主要内容、把握解题思路是高三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对区域地理要素、地理特征及成因结构的复习,归纳建模将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解题策略一般建模如下:
从上面的结构图可知:区域差异比较的主要内容是某区域的区位条件、地理要素和特征成因;分析比较的方式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要素的简单比较,也可以是以某一要素为核心的联系比较,还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整体比较。无论何种比较方式或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三种能力,即获取与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即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的基础。要形成这三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是据图索异,即通过读图表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具体内容。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更是探本求因的前提。下面笔者就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一般内容和解题策略两个方面做重点阐释。
(一)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一般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位置:①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②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③板块位置→地壳的稳定性。
(2)气候:①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分布上的差异;②对于气候特征,可以比较温度、降水、光照、湿度、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差异。
(3)地形:不同地区的地形可以比较类型、海拔、山脉走向等内容。
(4)地质、地貌状况。
(5)水文条件:河湖类型、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比较项目。 (6)植被和土壤条件:类型、覆盖率、肥力等比较项目。
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2)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3)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
3.区域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解题策略——以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8题为例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3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3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 ▲ 苏中地区 ▲ 苏北地区 ▲ (3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定位。由图17可知,江苏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相邻。同时,据图能很容易地确定境内的苏南、苏中、苏北的范围。
第二步,提取信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读图17可知,苏南城镇化水平为71%,苏中城镇化水平为57%,苏北城镇化水平为53%,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读图18可知,从1998至2010年,苏南城镇化水平高于苏中,苏中城镇化水平高于苏北,同时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都在上升,但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最快。
第三步,调动知识储备。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本题考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应该“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进而提升宜居水平的道路”,因此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质量,即强调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
第四步,展开联想。据图17可知,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位置差异成就了苏锡常都市圈的有利区位条件,即距离上海近,因此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而淮安地处苏北腹地,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第五步,明确异同。根据图17中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数据可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本特点是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形成南高北低的态势;而据图18可知,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
第六步,分析成因。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自然区域差异决定了江苏必须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苏南地区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苏中地区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苏北地区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众所周知,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是地理学传统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常见的地理学习方法之一。培养分析与比较能力,能加深同学们对所学区域的认识,帮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其他区域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学会学习。同时,还能够使同学们从单纯学知识向探求、把握知识的规律性转化,从轻易接受他人的结论向形成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对提高同学们地理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近6年来高考江苏地理卷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题的考查现状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6年来高考江苏地理卷均以大题的形式考查分析与比较的能力,总体的考查方式基本保持以区域地图或统计表格以及少量的文字叙述作为背景材料,从对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象分析入手,逐层深入到对区域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引导学生领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观,充分显示了高考对于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这一地理能力的重视。
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意义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分析与比较在地理教与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方面,并找出这些部分或方面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因为分析与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被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形成的原因更加清晰明了。
第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能把握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无论是对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对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四,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通过对各地理要素的横向比较,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及解题策略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和高频考点。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就是找出区域间的异同与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是通过对比区域间的异同,来揭示区域间的差异和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区域特征,并预测区域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要素是“分析与比较什么”、“如何进行分析与比较”和“分析与比较的结果”。因此,认识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主要内容、把握解题思路是高三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对区域地理要素、地理特征及成因结构的复习,归纳建模将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解题策略一般建模如下:
从上面的结构图可知:区域差异比较的主要内容是某区域的区位条件、地理要素和特征成因;分析比较的方式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要素的简单比较,也可以是以某一要素为核心的联系比较,还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整体比较。无论何种比较方式或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三种能力,即获取与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即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的基础。要形成这三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是据图索异,即通过读图表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具体内容。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更是探本求因的前提。下面笔者就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一般内容和解题策略两个方面做重点阐释。
(一)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一般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位置:①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②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③板块位置→地壳的稳定性。
(2)气候:①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分布上的差异;②对于气候特征,可以比较温度、降水、光照、湿度、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差异。
(3)地形:不同地区的地形可以比较类型、海拔、山脉走向等内容。
(4)地质、地貌状况。
(5)水文条件:河湖类型、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比较项目。 (6)植被和土壤条件:类型、覆盖率、肥力等比较项目。
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2)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3)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
3.区域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解题策略——以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8题为例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3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3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 ▲ 苏中地区 ▲ 苏北地区 ▲ (3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定位。由图17可知,江苏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相邻。同时,据图能很容易地确定境内的苏南、苏中、苏北的范围。
第二步,提取信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读图17可知,苏南城镇化水平为71%,苏中城镇化水平为57%,苏北城镇化水平为53%,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读图18可知,从1998至2010年,苏南城镇化水平高于苏中,苏中城镇化水平高于苏北,同时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都在上升,但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最快。
第三步,调动知识储备。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本题考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应该“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进而提升宜居水平的道路”,因此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质量,即强调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
第四步,展开联想。据图17可知,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位置差异成就了苏锡常都市圈的有利区位条件,即距离上海近,因此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而淮安地处苏北腹地,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第五步,明确异同。根据图17中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数据可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本特点是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形成南高北低的态势;而据图18可知,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
第六步,分析成因。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自然区域差异决定了江苏必须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苏南地区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苏中地区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苏北地区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众所周知,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是地理学传统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常见的地理学习方法之一。培养分析与比较能力,能加深同学们对所学区域的认识,帮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其他区域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学会学习。同时,还能够使同学们从单纯学知识向探求、把握知识的规律性转化,从轻易接受他人的结论向形成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对提高同学们地理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