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酒事件对昌黎造成的损失尚且难以估量。最令人担忧的,是恶性循环下昌黎葡萄酒产业为此而被株连,多年构建的基业毁于一旦。
这段日子,对于昌黎来说无疑是黑色的。
酒精加色素加水,甚至不用一滴葡萄汁,生产企业肆无忌惮地“傍名牌”,一夜之间,昌黎葡萄酒的声誉严重受挫,昌黎在葡萄酒行业多年累积起来的产业名声被毁。很多人为此扼腕痛惜:“多好的产业,已经扬名在外。这下砸了,太可惜!”目前,此次假酒事件对昌黎造成的损失尚且难以估量。最令人担忧的,是恶性循环下昌黎葡萄酒产业为此而被株连。
昌黎葡萄酒被危机
春节临近,各大商超人头攒动,各种酒类促销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消费者消费能力升级和追求健康理念的带动下,葡萄酒正成为消费者追逐的“新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然而,酒精加色素勾兑出来的假葡萄酒事件的曝光,让昌黎葡萄酒在消费旺季屡吃“闭门羹”。
记者在北京物美超市看到,在葡萄酒售货区域的货架上陈列着张裕、长城、威龙、丰收等几大国产品牌葡萄酒。时值销售旺季,几大葡萄酒品牌都有促销活动。一位在货架前徘徊的先生,正在挑选葡萄酒。他告诉记者,过去买葡萄酒一般只看品牌和价格,现在则要在产地上多留心,“前几天央视刚刚曝光了假酒事件,昌黎产的,还是不买的好。”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自己虽然知道制造假酒只是个别小企业的行为,但不知道自己买的酒是真是假,既然难辨,索性昌黎地区的酒不买了。记者从促销员那里了解到,因为假酒事件的影响,消费者担心买到伪劣产品,在购买葡萄酒时大多把昌黎葡萄酒排除在外。类似的现象在国内其他城市均有出现。
由于央视曝光,很多消费者对产自昌黎的葡萄酒产生质疑。记者所在的QQ群里不断有网友发布公告,建议不要购买昌黎红酒。有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消费者表示近期不愿再购买昌黎葡萄酒。昌黎县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假酒事件对昌黎红酒产业的打击可能如同三鹿事件对中国奶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位网友也发言说,媒体曝光虽是好事,但把产品与地区名字捆绑,结果是令昌黎地区品牌价值一夜之间毁损殆尽,“干红本来是昌黎的荣耀,因为不珍惜,短视,让很多人辛苦经营的产业短时间内不能抬头,岌岌可危。是假酒毁了‘东方的波尔多’,痛心啊!”
悲剧重演?
对于整个假酒事件,葡萄酒业内人士反应不一。不过有一点却很一致,那就是担心这次事件对昌黎葡萄酒产生的负面效应将影响到整个昌黎地区的葡萄酒产业。
据了解,假酒案被曝光之前,昌黎县内已出现酿酒葡萄种植户毁地的现象。原因在于酿酒葡萄收购价格长期走低,农民种植成本支出与利润收益不成正比,无钱可赚,所以部分种植户选择放弃酿酒葡萄转而种植其他农作物。昌黎县葡萄酒业管理局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县酿酒葡萄总产量为1.95万吨,比上一年减少0.65万吨。其中,县内销售1.48万吨,销往外地0.47万吨。全县有19家企业收购葡萄,比去年减少6家,企业收购量总计1.96万吨,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
至于收购企业和收购量减少的原因,昌黎县葡萄酒业管理局认为是原酒库存量大于往年;昌黎县葡萄种植户则反映当地部分红酒企业为降低成本,直接从国外进口葡萄汁,甚至有的不用葡萄汁,用水和添加剂勾兑假酒。农民们希望昌黎葡萄酒行业借此彻底整顿杜绝造假行为,最担心的是今后的葡萄销售因假酒事件受影响,“葡萄酒产品的销售已经受到影响。产品不好卖,企业当然要减少葡萄的收购量,到时候卖葡萄更难。”酿酒葡萄难卖,农民必然毁苗减少种植面积。有业界人士在百度昌黎吧内提出忧虑:“如果产业链中断,中国最大的干红酒城将名存实亡。”而一旦昌黎的葡萄酒业倒下,将有数万人会受到直接影响。
最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昌黎是否会重演山西朔州、河南民权、吉林通化的悲剧。朔州、通化和民权个别企业造假遭曝光后,三地的酒水产业一夜之间几乎被市场淘汰。政府虽然对三地酿酒企业和酒水市场进行严厉整顿和规范,但是当地的酒水行业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地方酒销量锐减。正规的酿酒企业举步维艰,品牌美誉度大打折扣,市场萎缩,一些企业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关门大吉,一些原本竞争力很强的知名品牌企业受到株连。比如,原本与假酒案毫无瓜葛的十大名酒之一汾酒因产自山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在许多地方成了被查封的对象,不仅丢失了行业老大的位置,而且市场份额被借机树立形象的后来者抢占,很长时间喘不过气。至今,上述产区尚未完全走出假酒阴影。
摒弃地域冠名
少数企业的不诚信经营,差点将一个地区的产业带入死路。朔州、民权与通化的悲剧发人深思。
秦皇岛葡萄酒产业促进委员会秘书长庞万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昌黎的确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小企业、小作坊,但这是昌黎葡萄酒企业中的少数。昌黎作为葡萄酒之乡,红酒文化源远流长,当地还有很多正规企业一直坚持酿造生产有品质保障的葡萄酒,这些企业一直坚持以质量为上,拥有严格的生产程序和质量管理体系。经过相关部门拉网式筛查和层层检测,这些企业生产出的葡萄酒全部是合格的。几个小小的假酒厂并不能代表昌黎的整个葡萄酒产业,不是昌黎生产的所有的葡萄酒都是假的。
假酒事件已经给昌黎葡萄酒产业带来很大的伤害。河北省政府表态,将以这次《焦点访谈》节目为契机,加大对昌黎干红酒产业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保证昌黎干红酒产业有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发展环境。秦皇岛市不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干红葡萄酒专项整治工作,而且与所有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将完善企业生产申报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对生产的干红葡萄酒实施审批检测。
在相关职能部门汲取教训、清除害群之马、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监控的同时,有人士建议,对待假酒事件应该摒弃地域冠名的说法,“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尚且不成熟,地域冠名会进一步造成消费者的心理恐慌。这是一个误导,是对昌黎其他正规红酒厂的一种变相打击。我们不能因为几个假酒厂,一些个别现象,摧毁昌黎葡萄酒多年构建的基业。”
这段日子,对于昌黎来说无疑是黑色的。
酒精加色素加水,甚至不用一滴葡萄汁,生产企业肆无忌惮地“傍名牌”,一夜之间,昌黎葡萄酒的声誉严重受挫,昌黎在葡萄酒行业多年累积起来的产业名声被毁。很多人为此扼腕痛惜:“多好的产业,已经扬名在外。这下砸了,太可惜!”目前,此次假酒事件对昌黎造成的损失尚且难以估量。最令人担忧的,是恶性循环下昌黎葡萄酒产业为此而被株连。
昌黎葡萄酒被危机
春节临近,各大商超人头攒动,各种酒类促销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消费者消费能力升级和追求健康理念的带动下,葡萄酒正成为消费者追逐的“新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然而,酒精加色素勾兑出来的假葡萄酒事件的曝光,让昌黎葡萄酒在消费旺季屡吃“闭门羹”。
记者在北京物美超市看到,在葡萄酒售货区域的货架上陈列着张裕、长城、威龙、丰收等几大国产品牌葡萄酒。时值销售旺季,几大葡萄酒品牌都有促销活动。一位在货架前徘徊的先生,正在挑选葡萄酒。他告诉记者,过去买葡萄酒一般只看品牌和价格,现在则要在产地上多留心,“前几天央视刚刚曝光了假酒事件,昌黎产的,还是不买的好。”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自己虽然知道制造假酒只是个别小企业的行为,但不知道自己买的酒是真是假,既然难辨,索性昌黎地区的酒不买了。记者从促销员那里了解到,因为假酒事件的影响,消费者担心买到伪劣产品,在购买葡萄酒时大多把昌黎葡萄酒排除在外。类似的现象在国内其他城市均有出现。
由于央视曝光,很多消费者对产自昌黎的葡萄酒产生质疑。记者所在的QQ群里不断有网友发布公告,建议不要购买昌黎红酒。有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消费者表示近期不愿再购买昌黎葡萄酒。昌黎县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假酒事件对昌黎红酒产业的打击可能如同三鹿事件对中国奶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位网友也发言说,媒体曝光虽是好事,但把产品与地区名字捆绑,结果是令昌黎地区品牌价值一夜之间毁损殆尽,“干红本来是昌黎的荣耀,因为不珍惜,短视,让很多人辛苦经营的产业短时间内不能抬头,岌岌可危。是假酒毁了‘东方的波尔多’,痛心啊!”
悲剧重演?
对于整个假酒事件,葡萄酒业内人士反应不一。不过有一点却很一致,那就是担心这次事件对昌黎葡萄酒产生的负面效应将影响到整个昌黎地区的葡萄酒产业。
据了解,假酒案被曝光之前,昌黎县内已出现酿酒葡萄种植户毁地的现象。原因在于酿酒葡萄收购价格长期走低,农民种植成本支出与利润收益不成正比,无钱可赚,所以部分种植户选择放弃酿酒葡萄转而种植其他农作物。昌黎县葡萄酒业管理局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县酿酒葡萄总产量为1.95万吨,比上一年减少0.65万吨。其中,县内销售1.48万吨,销往外地0.47万吨。全县有19家企业收购葡萄,比去年减少6家,企业收购量总计1.96万吨,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
至于收购企业和收购量减少的原因,昌黎县葡萄酒业管理局认为是原酒库存量大于往年;昌黎县葡萄种植户则反映当地部分红酒企业为降低成本,直接从国外进口葡萄汁,甚至有的不用葡萄汁,用水和添加剂勾兑假酒。农民们希望昌黎葡萄酒行业借此彻底整顿杜绝造假行为,最担心的是今后的葡萄销售因假酒事件受影响,“葡萄酒产品的销售已经受到影响。产品不好卖,企业当然要减少葡萄的收购量,到时候卖葡萄更难。”酿酒葡萄难卖,农民必然毁苗减少种植面积。有业界人士在百度昌黎吧内提出忧虑:“如果产业链中断,中国最大的干红酒城将名存实亡。”而一旦昌黎的葡萄酒业倒下,将有数万人会受到直接影响。
最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昌黎是否会重演山西朔州、河南民权、吉林通化的悲剧。朔州、通化和民权个别企业造假遭曝光后,三地的酒水产业一夜之间几乎被市场淘汰。政府虽然对三地酿酒企业和酒水市场进行严厉整顿和规范,但是当地的酒水行业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地方酒销量锐减。正规的酿酒企业举步维艰,品牌美誉度大打折扣,市场萎缩,一些企业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关门大吉,一些原本竞争力很强的知名品牌企业受到株连。比如,原本与假酒案毫无瓜葛的十大名酒之一汾酒因产自山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在许多地方成了被查封的对象,不仅丢失了行业老大的位置,而且市场份额被借机树立形象的后来者抢占,很长时间喘不过气。至今,上述产区尚未完全走出假酒阴影。
摒弃地域冠名
少数企业的不诚信经营,差点将一个地区的产业带入死路。朔州、民权与通化的悲剧发人深思。
秦皇岛葡萄酒产业促进委员会秘书长庞万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昌黎的确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小企业、小作坊,但这是昌黎葡萄酒企业中的少数。昌黎作为葡萄酒之乡,红酒文化源远流长,当地还有很多正规企业一直坚持酿造生产有品质保障的葡萄酒,这些企业一直坚持以质量为上,拥有严格的生产程序和质量管理体系。经过相关部门拉网式筛查和层层检测,这些企业生产出的葡萄酒全部是合格的。几个小小的假酒厂并不能代表昌黎的整个葡萄酒产业,不是昌黎生产的所有的葡萄酒都是假的。
假酒事件已经给昌黎葡萄酒产业带来很大的伤害。河北省政府表态,将以这次《焦点访谈》节目为契机,加大对昌黎干红酒产业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保证昌黎干红酒产业有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发展环境。秦皇岛市不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干红葡萄酒专项整治工作,而且与所有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将完善企业生产申报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对生产的干红葡萄酒实施审批检测。
在相关职能部门汲取教训、清除害群之马、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监控的同时,有人士建议,对待假酒事件应该摒弃地域冠名的说法,“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尚且不成熟,地域冠名会进一步造成消费者的心理恐慌。这是一个误导,是对昌黎其他正规红酒厂的一种变相打击。我们不能因为几个假酒厂,一些个别现象,摧毁昌黎葡萄酒多年构建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