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人民海军在前进,人民海军天天在成长……”
这首在新中国海军初创时期,为水兵写作而传唱在东海前线的第一首海军军歌《人民海军在前进》,是由华东海军文工团副团长兼三队(歌舞)队长的胡士平创作的。
1938年,14岁的胡士平参加新四军,在战地服务团接触文艺,跟随汪道涵副团长学会读谱和指挥,结识了抗战歌曲作者孟波,16岁时开始作曲生涯,第一本学习音乐的著作就是孟波送给他的《音乐入门》。在战火纷飞的创作环境里,他勤奋练习实践,部队需要什么,他就创作什么,用心泉浇开了一朵朵“战地黄花”。《保卫路东》《向铁的党军前进》《模范战士》《人民子弟兵》《消灭还乡团》等等,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在部队、战地引起强烈反响。
1946年,胡士平调到了30军,在淮海分区文工团担任音乐教员,创办了小歌刊《战地》,内容大都是围绕当前战事和部队任务的创作及民歌小调,两年内出版了19期,因战局而停,《打破敌人的新花样》《咱们的连队》《我们打得好》等就是那时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欢呼歌唱新中国》《我们是战斗队》《花棍进行曲》《建国腰鼓》等充满欢腾情绪的歌曲,他感到作为部队音乐工作者,为兵服务,为战争服务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如果不做,就是愧对历史。
1950年2月,30军军部直属队奉调参加创建人民海军,他来到了华东海军文工团担任副团长。1951年夏,胡士平带领文工团一支朝气蓬勃的37人歌舞小分队作海上巡回演出。首次远航,初经风浪,台风狂涛,冒险航渡,战胜晕船,巡回列岛,爬山涉水,历尽艰险。巡演40天,体验了水兵的战斗生活,深入了创作源泉,收获了现实素材,写出不少歌曲,受到了海岛部队的热烈欢迎。
胡土平回忆说:1950年2月底我调到华东海军后,驻地南京下关周围的舰艇、连队派人来文工团联系教歌。派出教歌的同志说,部队要求唱海军歌曲,可我们只有陆军歌曲,怎么办?教歌的同志向我建议:胡团长你快写一个。我意识到部队渴望海军歌曲,正表现了广大指战员建设人民海军的热情。我研究了海军组建时“以解放军为基础,以工农兵为骨干,团结、改造、利用原海军”的方针,抓紧时间连词带曲一气呵成写出海军歌曲《人民海军在前进》。
歌曲不仅在华东,连青岛、大连、广州等地也传唱开来,还在沿海群众中广为流传。尤其是从陆军调来当海军的指战员们,先前唱着“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如今身为水兵,驾着战艇,乘风破浪,高歌“前进啊永远地前进,前进在祖国的海洋……”
从此,胡士平的创作没有离开“大海”,没有离开“水兵”。写出了《宣誓》《第一面红旗》《军舰就是我们的家》《水兵之歌》《苦学苦练》《人民海军战歌》等一大批军歌。基本上都是自己作词作曲,内容比较口语化、大众化,如“天天练、日夜练、练好了本领上前线,世界上没有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苦学苦练。天天练、日夜练、航海动作要熟练,不管它黑夜大雾起风暴,战斗里航行也灵便。”歌曲朗朗上口,好学易唱,在海军初创大练兵中,立杆见影。虽然是为了配合任务创作的歌曲,但当时参加了华东海军第六舰队业余文艺会演,让水兵们第一次听到那么多“海军自己的歌”,很快在军中流传。面对新海军从无到有的创建,面对东南沿海尚未解放的敌占岛屿,这些鼓舞军心、信心、士气、勇气的歌曲,对提高部队战斗力起着非常即时的作用。
接着,胡士平和朱崇懋、沈铁侯、路彤、沈建基等人商议,为适应部队的需要、渴求,能不能组成一个小的编辑班子,编印出版一个歌刊?他们齐心合力编好了“第一期”送审,没想到送审稿径直送到了张爱萍司令员那里,不几天,出版歌刊的报告就批准了。《海洋歌声》第一期正式创刊发行,而后每个月出版一期,下发到基层舰艇连队,让全体海军将士常年能有“海军自己的歌”可唱。这一份水兵喜爱的《海洋歌声》,从第一期出版到第十七期,刊发了文工团专业曲作家及部队业余作者谱写的歌曲两百余首,其中吴祖庚的《快乐的水兵》、胡士平的《海上哨兵》等歌曲通过《海洋歌声》广泛流传,“舰喻艇晓”开新篇,拓展出了海军音乐艺术这片处女地,有力推动了海军文艺和基层部队的文化活动。
胡士平不仅是激越雄浑军歌的多快高手,还是咏叹抒情歌剧的曲作大家。蜚声神州大地的歌剧(及电影)《红珊瑚》中的经典唱段《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即是海政文工团老团长赵忠和钟艺兵、林荫梧、单文作词,胡士平、王锡仁作曲的扛鼎力作,已成为中国歌坛的经典歌曲。许多知名歌唱家如朱逢博、李谷一、彭丽媛、那英、奚秀兰、卓依婷、赵云卿等等都将《珊瑚颂》作为主要曲目来独唱,可见这首歌深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和广大群众的喜爱。1991年7月《红珊瑚》重新复排,由歌唱家宋祖英饰演主角珊妹,曾在北京、广州等地公演,又掀起了一个广泛传唱《珊瑚颂》的高潮。
“一束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一首《珊瑚颂》唱了半个多世纪,优美旋律至今还常在大家耳畔回响。为了《红珊瑚》的作曲需要,胡士平曾回到家乡安徽,深入学习黄梅戏、庐剧,并与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人有过交流与探讨;王锡仁则去了河南学习当地的梆子、曲子等民间音乐。这部歌剧本着“全面继承民族戏曲发展新歌剧”,向民族戏曲学习的宗旨,在戏曲音乐手法的运用上,注意了韵味、拖腔、帮腔、板腔体音乐结构,合唱的戏曲化和锣鼓等六个方面。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探索出了一条融合诸多地方戏元素的歌剧创作新路子。《珊瑚颂》的唱词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珊妹,文学性很强。作曲家“以悠扬甜美的旋律,用民族调式与西方调式的结合,结构自由,曲中音调的变化重复,加强了全曲风格的统一性,其中吸收了民歌与地方戏曲及京剧曲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吕骥、马可等都予以充分肯定、深为赞赏。1989年《珊瑚颂》荣获建国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优秀作品奖和“五洲杯”广播金曲奖。
胡士平一生作曲五百余首歌曲,1991年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出版了以《红珊瑚》为名的歌曲选,吕骥提写了书名,启蒙老师孟波作序。胡士平自述:他本是个只念了两年半私塾和一年半小学,与音乐无缘的乡下老土,写歌50年,也未得到一个机会接受一下系统的音乐教育。在老一辈音乐家的启蒙、教导、鼓励下,自觉未敢十分怠惰,然所作“曲低”而“和寡”,奉献甚微。
当年将自己仅有的一本音乐书籍丰子恺著《音乐入门》送给胡士平的孟波,在序中道:“胡士平谦逊地‘常感劳作终生而成就甚微’,事实上他在这不平凡的征途上,处处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没有辜负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祖国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培育了不少富有生命力的鲜花。他不仅是一个在战斗中成长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歌词作家和文艺活动家。”作为海政歌剧团、歌舞团团长的他,还领导和培育了许多国内知名的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创作和演出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
离休后,胡士平老当益壮,笔耕不懈,书法多多,翰墨飘香。七十多岁学会电脑,换笔后敲键不缀,又发表了《庐剧唱腔初析》,出版了《步履无声》《半拍斋散文》《中国歌剧史(中篇)》《音乐札记》等几部大作,及逾百万字以上的其他作品。90高龄时还创作出《百年好合》《诗词之友歌》《中学生之歌》《铜草花儿为你开》《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实现我们的梦想》和《梦之歌》等歌曲,大都在《音乐周报》上发表。
1988年他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1993年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歌剧研究院颁发的“歌剧作曲”终身成就奖。
“我们人民海军在前进,人民海军天天在成长……”
“为了祖国万年长,定要建设一支中国人民强大的海上武装。”
胡士平老人半个多世纪前的呐喊、希冀、憧憬,正在成为可歌可颂的现实。
这首在新中国海军初创时期,为水兵写作而传唱在东海前线的第一首海军军歌《人民海军在前进》,是由华东海军文工团副团长兼三队(歌舞)队长的胡士平创作的。
1938年,14岁的胡士平参加新四军,在战地服务团接触文艺,跟随汪道涵副团长学会读谱和指挥,结识了抗战歌曲作者孟波,16岁时开始作曲生涯,第一本学习音乐的著作就是孟波送给他的《音乐入门》。在战火纷飞的创作环境里,他勤奋练习实践,部队需要什么,他就创作什么,用心泉浇开了一朵朵“战地黄花”。《保卫路东》《向铁的党军前进》《模范战士》《人民子弟兵》《消灭还乡团》等等,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在部队、战地引起强烈反响。
1946年,胡士平调到了30军,在淮海分区文工团担任音乐教员,创办了小歌刊《战地》,内容大都是围绕当前战事和部队任务的创作及民歌小调,两年内出版了19期,因战局而停,《打破敌人的新花样》《咱们的连队》《我们打得好》等就是那时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欢呼歌唱新中国》《我们是战斗队》《花棍进行曲》《建国腰鼓》等充满欢腾情绪的歌曲,他感到作为部队音乐工作者,为兵服务,为战争服务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如果不做,就是愧对历史。
1950年2月,30军军部直属队奉调参加创建人民海军,他来到了华东海军文工团担任副团长。1951年夏,胡士平带领文工团一支朝气蓬勃的37人歌舞小分队作海上巡回演出。首次远航,初经风浪,台风狂涛,冒险航渡,战胜晕船,巡回列岛,爬山涉水,历尽艰险。巡演40天,体验了水兵的战斗生活,深入了创作源泉,收获了现实素材,写出不少歌曲,受到了海岛部队的热烈欢迎。
胡土平回忆说:1950年2月底我调到华东海军后,驻地南京下关周围的舰艇、连队派人来文工团联系教歌。派出教歌的同志说,部队要求唱海军歌曲,可我们只有陆军歌曲,怎么办?教歌的同志向我建议:胡团长你快写一个。我意识到部队渴望海军歌曲,正表现了广大指战员建设人民海军的热情。我研究了海军组建时“以解放军为基础,以工农兵为骨干,团结、改造、利用原海军”的方针,抓紧时间连词带曲一气呵成写出海军歌曲《人民海军在前进》。
歌曲不仅在华东,连青岛、大连、广州等地也传唱开来,还在沿海群众中广为流传。尤其是从陆军调来当海军的指战员们,先前唱着“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如今身为水兵,驾着战艇,乘风破浪,高歌“前进啊永远地前进,前进在祖国的海洋……”
从此,胡士平的创作没有离开“大海”,没有离开“水兵”。写出了《宣誓》《第一面红旗》《军舰就是我们的家》《水兵之歌》《苦学苦练》《人民海军战歌》等一大批军歌。基本上都是自己作词作曲,内容比较口语化、大众化,如“天天练、日夜练、练好了本领上前线,世界上没有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苦学苦练。天天练、日夜练、航海动作要熟练,不管它黑夜大雾起风暴,战斗里航行也灵便。”歌曲朗朗上口,好学易唱,在海军初创大练兵中,立杆见影。虽然是为了配合任务创作的歌曲,但当时参加了华东海军第六舰队业余文艺会演,让水兵们第一次听到那么多“海军自己的歌”,很快在军中流传。面对新海军从无到有的创建,面对东南沿海尚未解放的敌占岛屿,这些鼓舞军心、信心、士气、勇气的歌曲,对提高部队战斗力起着非常即时的作用。
接着,胡士平和朱崇懋、沈铁侯、路彤、沈建基等人商议,为适应部队的需要、渴求,能不能组成一个小的编辑班子,编印出版一个歌刊?他们齐心合力编好了“第一期”送审,没想到送审稿径直送到了张爱萍司令员那里,不几天,出版歌刊的报告就批准了。《海洋歌声》第一期正式创刊发行,而后每个月出版一期,下发到基层舰艇连队,让全体海军将士常年能有“海军自己的歌”可唱。这一份水兵喜爱的《海洋歌声》,从第一期出版到第十七期,刊发了文工团专业曲作家及部队业余作者谱写的歌曲两百余首,其中吴祖庚的《快乐的水兵》、胡士平的《海上哨兵》等歌曲通过《海洋歌声》广泛流传,“舰喻艇晓”开新篇,拓展出了海军音乐艺术这片处女地,有力推动了海军文艺和基层部队的文化活动。
胡士平不仅是激越雄浑军歌的多快高手,还是咏叹抒情歌剧的曲作大家。蜚声神州大地的歌剧(及电影)《红珊瑚》中的经典唱段《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即是海政文工团老团长赵忠和钟艺兵、林荫梧、单文作词,胡士平、王锡仁作曲的扛鼎力作,已成为中国歌坛的经典歌曲。许多知名歌唱家如朱逢博、李谷一、彭丽媛、那英、奚秀兰、卓依婷、赵云卿等等都将《珊瑚颂》作为主要曲目来独唱,可见这首歌深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和广大群众的喜爱。1991年7月《红珊瑚》重新复排,由歌唱家宋祖英饰演主角珊妹,曾在北京、广州等地公演,又掀起了一个广泛传唱《珊瑚颂》的高潮。
“一束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一首《珊瑚颂》唱了半个多世纪,优美旋律至今还常在大家耳畔回响。为了《红珊瑚》的作曲需要,胡士平曾回到家乡安徽,深入学习黄梅戏、庐剧,并与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人有过交流与探讨;王锡仁则去了河南学习当地的梆子、曲子等民间音乐。这部歌剧本着“全面继承民族戏曲发展新歌剧”,向民族戏曲学习的宗旨,在戏曲音乐手法的运用上,注意了韵味、拖腔、帮腔、板腔体音乐结构,合唱的戏曲化和锣鼓等六个方面。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探索出了一条融合诸多地方戏元素的歌剧创作新路子。《珊瑚颂》的唱词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珊妹,文学性很强。作曲家“以悠扬甜美的旋律,用民族调式与西方调式的结合,结构自由,曲中音调的变化重复,加强了全曲风格的统一性,其中吸收了民歌与地方戏曲及京剧曲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吕骥、马可等都予以充分肯定、深为赞赏。1989年《珊瑚颂》荣获建国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优秀作品奖和“五洲杯”广播金曲奖。
胡士平一生作曲五百余首歌曲,1991年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出版了以《红珊瑚》为名的歌曲选,吕骥提写了书名,启蒙老师孟波作序。胡士平自述:他本是个只念了两年半私塾和一年半小学,与音乐无缘的乡下老土,写歌50年,也未得到一个机会接受一下系统的音乐教育。在老一辈音乐家的启蒙、教导、鼓励下,自觉未敢十分怠惰,然所作“曲低”而“和寡”,奉献甚微。
当年将自己仅有的一本音乐书籍丰子恺著《音乐入门》送给胡士平的孟波,在序中道:“胡士平谦逊地‘常感劳作终生而成就甚微’,事实上他在这不平凡的征途上,处处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没有辜负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祖国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培育了不少富有生命力的鲜花。他不仅是一个在战斗中成长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歌词作家和文艺活动家。”作为海政歌剧团、歌舞团团长的他,还领导和培育了许多国内知名的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创作和演出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
离休后,胡士平老当益壮,笔耕不懈,书法多多,翰墨飘香。七十多岁学会电脑,换笔后敲键不缀,又发表了《庐剧唱腔初析》,出版了《步履无声》《半拍斋散文》《中国歌剧史(中篇)》《音乐札记》等几部大作,及逾百万字以上的其他作品。90高龄时还创作出《百年好合》《诗词之友歌》《中学生之歌》《铜草花儿为你开》《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实现我们的梦想》和《梦之歌》等歌曲,大都在《音乐周报》上发表。
1988年他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1993年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歌剧研究院颁发的“歌剧作曲”终身成就奖。
“我们人民海军在前进,人民海军天天在成长……”
“为了祖国万年长,定要建设一支中国人民强大的海上武装。”
胡士平老人半个多世纪前的呐喊、希冀、憧憬,正在成为可歌可颂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