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不少“分级大户”也面临产品结构的调整。记者注意到,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万菱信分级基金规模为95.4亿元,占到总资产规模的38.19%。
2015年,申万菱信基金总资产规模一度突破千亿元,而如今,公司规模仅为当时的三成不到。此外,在申万菱信基金内部,量化“老将”出走,其余基金经理资历轻、变更频。在此“内忧外患”背景下,申万菱信基金该如何突围?
最近几年,申万菱信基金资产规模逐年下滑。根据Wind数据,2015年、2016年、2017年年末公司资产规模分别为:494.2亿元、340.8亿元、301.85亿元。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萬菱信基金规模为249.18亿元,较2017年年末缩水17.45%。
根据公开资料,申万菱信基金是一家以分级基金为特色的基金公司,2014年年末,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分级基金规模为391亿元,在当时20多家发行分级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中排名靠前。2015年第二季度,依托于牛市,申万菱信创造了1024.92亿元总资产规模,其中,申万菱信中证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就占了424.57亿元规模。
此后,随着牛市消退,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分级基金也不断被赎回。截至2015年末,申万菱信基金总资产规模仅剩494.20亿元,申万菱信中证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规模仅剩78.99亿元。之后几年,伴随着市场平淡以及政策不断趋严,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分级基金规模仍不断减少,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万菱信分级基金规模仅剩95.4亿元。
去年5月,《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实施,规定购买分级基金需满足最近20个交易日名下日均证券类资产不低于30万元的条件。大大降低了分级基金的流动性。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等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过渡期将于2020年年底结束。这对于申万菱信基金来说,意味着目前占据公司近四成规模分级基金未来将逐渐在市场上消亡。
此外,有公开消息称,3亿元规模以下的分级基金要在明年6月底之前完成转型,3亿元规模以上的分级基金,可以将转型期限放宽到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分级基金有两只规模在3亿元以下,其中,申万菱信电子行业总资产规模为1.84亿元;申万菱信传媒行业总资产规模为0.52亿元。
去年12月,申万菱信基金发出多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俞诚、袁英杰不再管理申万菱信中证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申万菱信中证环保产业指数分级、申万菱信中证军工指数分级、申万菱信中证申万新兴健康产业主题投资指数,这几只基金由龚丽丽、荆一帆接手管理。俞诚不再管理申万菱信深证成指分级,该基金由龚丽丽与刘敦共同管理。此外,新增李大刚为申万菱信智选一年期定期开放混合、申万菱信臻选 6 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基金经理。新增龚丽丽为申万菱信中小板指数(LOF)基金经理。
根据公开资料,两位新接手的基金经理都是“新人”。龚丽丽于2017年12月加入申万菱信基金,从事基金经理工作仅仅3年。荆一帆于2017年初加入申万菱信基金,从事基金经理工作仅仅1年。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分级基金的母基金就是一只指数基金,所以管理上、投资上都跟其他指数基金差不多。而相对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管理的难度要低很多。并且,分级基金、指数基金(不包括指数增强)的收益回报是由市场走势决定,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关系并不大。
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12日,申万菱信基金共有15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为2.69年。其中,只有张少华一人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超过5年。
在“老将”稀缺、“新将”不知能否担起大梁的情况下,今年3月,申万菱信基金又有一名资深基金经理离职。3月,公司发布公告,基金经理金昉毅因个人原因离职。
金昉毅是有名的量化投资高手,在业内与华泰柏瑞基金田汉卿、长信基金左金宝、景顺长城基金黎海威并称“量化四天王”。他管理的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曾获“2016年度五年期开放式股票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2015年度三年期开放式股票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等业内知名奖项。根据Wind数据,金昉毅于2015年5月21日至2018年3月27日担任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的基金经理,任职期内总回报20.12%,超越基准回报51.15%。
记者注意到,在金昉毅离职后,3月14日~6月12日,在张少华与袁英杰共同管理的这3个月里,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亏损了6.31%,在29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73位(Wind数据)。
在分级基金遭遇新规、投研“老将”出走的背景下,申万菱信基金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关于未来战略发展,申万菱信基金对记者表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基金行业,公司一直在挖掘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特色’之路,即坚持公募、专户、子公司、国际业务等多元化发展。其中,在公募基金发展中,挖掘以‘指数量化’为特色的精品路线。”
指数量化是量化主动投资与被动指数投资相结合,运用量化模型,挑选出战胜跟踪标的指数的一蓝子股票进行投资,力求在跟踪误差不大的前提下,获取持续稳定、超越跟踪标的指数的收益。
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2018年6月12日,申万菱信沪深300指数增强近一年、两年、三年的收益分别为:6.09%、29.52%、-17.12%,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分别为:7.04%、20.92%、-28.29%。申万菱信中证500指数增强近一年、两年的收益分别为:0.43%、-2.42%,而同期中证500指数的收益分别为:-3.55%、-5.49%。由此可见,在大部分时间段,申万菱信基金公司的这两只指数增强型产品均跑赢了跟踪标的。
一位资深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展望未来几年,中国股市有机会走出一大波慢牛行情。因此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指数基金与指数增强基金非常被看好。
2015年,申万菱信基金总资产规模一度突破千亿元,而如今,公司规模仅为当时的三成不到。此外,在申万菱信基金内部,量化“老将”出走,其余基金经理资历轻、变更频。在此“内忧外患”背景下,申万菱信基金该如何突围?
规模逐年下滑
最近几年,申万菱信基金资产规模逐年下滑。根据Wind数据,2015年、2016年、2017年年末公司资产规模分别为:494.2亿元、340.8亿元、301.85亿元。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萬菱信基金规模为249.18亿元,较2017年年末缩水17.45%。
根据公开资料,申万菱信基金是一家以分级基金为特色的基金公司,2014年年末,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分级基金规模为391亿元,在当时20多家发行分级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中排名靠前。2015年第二季度,依托于牛市,申万菱信创造了1024.92亿元总资产规模,其中,申万菱信中证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就占了424.57亿元规模。
此后,随着牛市消退,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分级基金也不断被赎回。截至2015年末,申万菱信基金总资产规模仅剩494.20亿元,申万菱信中证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规模仅剩78.99亿元。之后几年,伴随着市场平淡以及政策不断趋严,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分级基金规模仍不断减少,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万菱信分级基金规模仅剩95.4亿元。
去年5月,《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实施,规定购买分级基金需满足最近20个交易日名下日均证券类资产不低于30万元的条件。大大降低了分级基金的流动性。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等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过渡期将于2020年年底结束。这对于申万菱信基金来说,意味着目前占据公司近四成规模分级基金未来将逐渐在市场上消亡。
此外,有公开消息称,3亿元规模以下的分级基金要在明年6月底之前完成转型,3亿元规模以上的分级基金,可以将转型期限放宽到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分级基金有两只规模在3亿元以下,其中,申万菱信电子行业总资产规模为1.84亿元;申万菱信传媒行业总资产规模为0.52亿元。
基金经理变更频繁
去年12月,申万菱信基金发出多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俞诚、袁英杰不再管理申万菱信中证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申万菱信中证环保产业指数分级、申万菱信中证军工指数分级、申万菱信中证申万新兴健康产业主题投资指数,这几只基金由龚丽丽、荆一帆接手管理。俞诚不再管理申万菱信深证成指分级,该基金由龚丽丽与刘敦共同管理。此外,新增李大刚为申万菱信智选一年期定期开放混合、申万菱信臻选 6 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基金经理。新增龚丽丽为申万菱信中小板指数(LOF)基金经理。
根据公开资料,两位新接手的基金经理都是“新人”。龚丽丽于2017年12月加入申万菱信基金,从事基金经理工作仅仅3年。荆一帆于2017年初加入申万菱信基金,从事基金经理工作仅仅1年。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分级基金的母基金就是一只指数基金,所以管理上、投资上都跟其他指数基金差不多。而相对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管理的难度要低很多。并且,分级基金、指数基金(不包括指数增强)的收益回报是由市场走势决定,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关系并不大。
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12日,申万菱信基金共有15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为2.69年。其中,只有张少华一人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超过5年。
在“老将”稀缺、“新将”不知能否担起大梁的情况下,今年3月,申万菱信基金又有一名资深基金经理离职。3月,公司发布公告,基金经理金昉毅因个人原因离职。
金昉毅是有名的量化投资高手,在业内与华泰柏瑞基金田汉卿、长信基金左金宝、景顺长城基金黎海威并称“量化四天王”。他管理的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曾获“2016年度五年期开放式股票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2015年度三年期开放式股票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等业内知名奖项。根据Wind数据,金昉毅于2015年5月21日至2018年3月27日担任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的基金经理,任职期内总回报20.12%,超越基准回报51.15%。
记者注意到,在金昉毅离职后,3月14日~6月12日,在张少华与袁英杰共同管理的这3个月里,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亏损了6.31%,在29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73位(Wind数据)。
继续挖掘“指数量化”
在分级基金遭遇新规、投研“老将”出走的背景下,申万菱信基金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关于未来战略发展,申万菱信基金对记者表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基金行业,公司一直在挖掘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特色’之路,即坚持公募、专户、子公司、国际业务等多元化发展。其中,在公募基金发展中,挖掘以‘指数量化’为特色的精品路线。”
指数量化是量化主动投资与被动指数投资相结合,运用量化模型,挑选出战胜跟踪标的指数的一蓝子股票进行投资,力求在跟踪误差不大的前提下,获取持续稳定、超越跟踪标的指数的收益。
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2018年6月12日,申万菱信沪深300指数增强近一年、两年、三年的收益分别为:6.09%、29.52%、-17.12%,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分别为:7.04%、20.92%、-28.29%。申万菱信中证500指数增强近一年、两年的收益分别为:0.43%、-2.42%,而同期中证500指数的收益分别为:-3.55%、-5.49%。由此可见,在大部分时间段,申万菱信基金公司的这两只指数增强型产品均跑赢了跟踪标的。
一位资深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展望未来几年,中国股市有机会走出一大波慢牛行情。因此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指数基金与指数增强基金非常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