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才能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不是看课堂有多热闹,而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多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保证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将数学问题与一定得情境融合在一起,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适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鲜明的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故事性情境创设
一般小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利用“孙悟空、大头儿子、聪明一休、葫芦娃”等智慧象征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作为载体创造故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原理演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形象地向学生演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掌握新知。
2.生活性情境创设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现场模拟购物的情景。这样的购物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懂得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二、保证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反馈以及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是重中之重。
(1)问题要少而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点。有专家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避免问题设计过于繁琐、直白,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善于抓住知识的关键与本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质疑,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老师将问题设计过难,不仅会让课堂失去其原有的活泼氛围,还会浪费老师更多的时间不断说明问题,到头来,老师说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活动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游戏活动。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身各种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音乐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体验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其学生的参与度与活动效果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对此,我深信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只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不是看课堂有多热闹,而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多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保证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将数学问题与一定得情境融合在一起,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适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鲜明的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故事性情境创设
一般小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利用“孙悟空、大头儿子、聪明一休、葫芦娃”等智慧象征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作为载体创造故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原理演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形象地向学生演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掌握新知。
2.生活性情境创设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现场模拟购物的情景。这样的购物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懂得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二、保证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反馈以及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是重中之重。
(1)问题要少而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点。有专家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避免问题设计过于繁琐、直白,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善于抓住知识的关键与本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质疑,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老师将问题设计过难,不仅会让课堂失去其原有的活泼氛围,还会浪费老师更多的时间不断说明问题,到头来,老师说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活动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游戏活动。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身各种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音乐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体验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其学生的参与度与活动效果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对此,我深信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只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