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傅中望来说,今年夏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7月28日“湖北省艺术馆”被正式下文改名为“湖北省美术馆”,这座由第八届全国艺术节而开馆的“湖北省艺术馆”,经过三年的运作,终于形成了真正美术馆的运作模式。“建筑的功能就是美术馆的功能,不能承载艺术这个大的概念。”最让傅中望感慨的是,此前除了湖北,全国各省都有美术馆,这次改名,终于算是名副其实了。
《读本》:您作回顾与展望系列是出于何种考虑?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傅中望: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美术馆,承担的工作就是对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的推广,一方面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过去美术馆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展览,没有正式的美术馆,湖北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数都流向省外以及国外,有了美术馆就要去进行抢救性的工作,除了展览、收藏,宣传艺术家创作,让更多公众零距离的接受艺术品;还包括学术报告,知识性的创作。
新的美术馆从无到有,意味着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湖北美术历史的梳理,作为一个基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系列展,能够追溯到多远就是多远,能够征集到多少作品就征集多少作品,对每一个流派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展示。这个系列做完之后,基本上就对整个湖北近现代的美术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是把历史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艺术家、重要作品、重要教育机构都能够纳入进来,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湖北的观众、对推动美术教育、对美术发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只是我们所做的一项前期的基础工作,最终是要做一个“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其中应该包含三个主要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三段基本上可以概括湖北整个美术的发展,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价值和表现方式。作为一个新的美术馆,这个工作是美术馆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对湖北美术历史发展都不了解,你就没办法向公众解释了。
《读本》:湖北省美术馆立足当代艺术,其学术理念以及标准有哪些?
傅中望:我们目前是围绕着20世纪湖北美术历史的发展作为主线来收藏的,平时做展览也有收藏,我们的办馆理念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历史工作做完之后,最终还是要推动当代的历史创作。近期的标准主要是作品有没有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具体的门类上,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等,都会纳入我们的收藏视野。
《读本》:在您看来,美术馆办展览吸引公众关注的因素有哪些?
傅中望:其实我们办许多的展览都有它的宣传点,做历史性的回顾展,有些展出的作品可能是你在别的地方无法见到的,这些作品被珍藏了几十年,对观众来说是很好奇的。每一个展览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做展览的人始终要坚持特色,我们想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在当代艺术方面的推出。比方说我们将在今年9月推出湖北国际当代漆器艺术展,在湖北丰富的漆器艺术的背景下,进行一个国际的漆器艺术展,把几千年的漆艺进行传承,让全世界的漆艺家到湖北来进行交流和作品展示,无形之中竖立了湖北新的文化形象,带动湖北漆艺创作和教学,这是我们需要强调的特色。这样的展览要每三年做一次,形成湖北古老漆艺在当代的话语权,带动湖北漆艺创作和产业的发展。在古代,湖北的漆艺是很出名的,在当代湖北漆艺有一个断层,漆艺家很少,产品也很少,还不如福建。
《读本》:湖北观众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傅中望:根据我们对观众的了解,观众也是多层次的,有些展览年轻人比较关注,有些展览老年人比较关注,不同的展览吸引的人群也是不同的。至于观众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如果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他可能以美术欣赏为主,稍微有过美术教育背景的人,可能以学习为主。现在观众的文化层次高了,可能他们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画家,国外的一些展览也能看到了,他们的眼光其实也很高的,他们也有他们的评价标准。在这里再前卫或者再传统的展览,都会有一些观众。我们就是要考虑用不同的展览内容、不同的艺术风格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这种方式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美术馆的功能。
《读本》:您觉得新一代湖北艺术家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傅中望:湖北的当代艺术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这是一个群体现象,从85时期到现在,在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美术思潮之后,当时湖北既没有美术馆,又没有市场,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的出走,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事实上,这几年湖北美术高校、艺术专业门类较多,造就了一批新兴的艺术家的出现。
《读本》:湖北新一代的艺术家与老一代艺术家有哪些不同之处?
傅中望:湖北老一辈艺术家都非常有成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年轻的艺术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一致,他们更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强调个性,追求艺术与生活的交融的关系。过去的艺术家更多的和中国的时代命运、社会的发展进程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时候是把自己放在一边的,言不由衷的。老一辈的艺术家也很有创新意识,比如说周韶华,他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是有文化理想的,在创作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样的老先生有很多。他们也很鼓励年轻人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艺术多样性的表达。这种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平等的,因为所处的年代不一样,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社会的开放或制约的影响。
《读本》:对于民间新晋的艺术家,艺术馆有没有一些政策的倾斜和引导?
傅中望:目前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做展览,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艺术家本身作为一个个体,要维持自己的创作状态和生活。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说对艺术家有什么支持,这不是我们的职能范围,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基金会,对提出申请的艺术家给予支持。
《读本》:在湖北,专门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多不多?
傅中望:大多数还是在艺术院校里面工作,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作品,依靠市场来生存的话,在湖北还是比较少的。在湖北经济发展没到一定程度,湖北画廊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出现是靠机遇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对艺术品的大量的需求。这些专职的艺术家可能在湖北实现不了他的艺术价值,就会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寻求发展。没有市场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让更多艺术家可以专注在艺术创作上,不用担心市场。
《读本》:您觉得湖北的艺术氛围怎么样?
傅中望:在85、86时期,湖北是当代艺术的重地,做刊物,做美术展览,当时青年美术节的展览遍布武汉三镇,产生了很多美术理论家。当代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下,通过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吸收、学习、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现象,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他们新的作品和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完全是一种个人创作意愿的表达。当时的美术是在社会各个公共系统进行的展览、交流,学术氛围很好。这个时期影响了全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很多名画家,如王广义等,都来湖北工作过。武汉是有创新意识的城市,特别体现在对过去已有经验的反思,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包括政治上也是这样,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到现在,又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即便是走了那么多的人才,湖北仍然不缺艺术家。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走进美术馆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他们精神文化的一种需求。自美术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参观量是全国前列的。虽然湖北的经济发展不在前列,但是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投入力度上是很大的,而且也是超前的。
《读本》:对于开放的美术馆来说,公众是很大的一块,很多展览面临着开幕即闭幕的局面,您如何看待?
傅中望:这种现象只有在原来专业的美术展上出现,原来场馆比较小,就是圈内的人看一下,开幕就结束了。但是现在不同了,湖北两个美术馆,主要观众还是大众。甚至这边比深圳的状况还要好,深圳的展览只顾着赚钱去了。
《读本》:在您看来,湖北艺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傅中望:在全国各个城市来看,湖北艺术家更多的是比较个性化,不像有些地方比较群体化,他们之间交流可能不会很多,不会产生很多同类的风格样式,更多的强调个性,容易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这可能跟地域文化有关,武汉三镇各不相同,能够走出湖北影响全国,在于湖北文化的多样性。
说到弱势,其实也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湖北艺术家抱团意识不是很强,不善于推广自己,不善于操纵自己,总是被人操纵(笑)。这跟个人的性格、自我感觉有关。
《读本》:在您看来,湖北艺术还将朝哪些方向发展?
傅中望:在立足于湖北美术历史上,首先把家底搞清楚,再要考虑如何推进当代艺术,为更多艺术家个体办展览,老一辈的没办过展览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的个展,搜罗有潜力的、有价值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把湖北艺术家真正的凸显出来,将他们推向全国及海外。同时,引进国际、国内好的艺术展览,建立世界各地的交流。
《读本》:您作回顾与展望系列是出于何种考虑?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傅中望: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美术馆,承担的工作就是对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的推广,一方面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过去美术馆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展览,没有正式的美术馆,湖北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数都流向省外以及国外,有了美术馆就要去进行抢救性的工作,除了展览、收藏,宣传艺术家创作,让更多公众零距离的接受艺术品;还包括学术报告,知识性的创作。
新的美术馆从无到有,意味着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湖北美术历史的梳理,作为一个基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系列展,能够追溯到多远就是多远,能够征集到多少作品就征集多少作品,对每一个流派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展示。这个系列做完之后,基本上就对整个湖北近现代的美术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是把历史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艺术家、重要作品、重要教育机构都能够纳入进来,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湖北的观众、对推动美术教育、对美术发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只是我们所做的一项前期的基础工作,最终是要做一个“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其中应该包含三个主要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三段基本上可以概括湖北整个美术的发展,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价值和表现方式。作为一个新的美术馆,这个工作是美术馆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对湖北美术历史发展都不了解,你就没办法向公众解释了。
《读本》:湖北省美术馆立足当代艺术,其学术理念以及标准有哪些?
傅中望:我们目前是围绕着20世纪湖北美术历史的发展作为主线来收藏的,平时做展览也有收藏,我们的办馆理念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历史工作做完之后,最终还是要推动当代的历史创作。近期的标准主要是作品有没有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具体的门类上,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等,都会纳入我们的收藏视野。
《读本》:在您看来,美术馆办展览吸引公众关注的因素有哪些?
傅中望:其实我们办许多的展览都有它的宣传点,做历史性的回顾展,有些展出的作品可能是你在别的地方无法见到的,这些作品被珍藏了几十年,对观众来说是很好奇的。每一个展览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做展览的人始终要坚持特色,我们想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在当代艺术方面的推出。比方说我们将在今年9月推出湖北国际当代漆器艺术展,在湖北丰富的漆器艺术的背景下,进行一个国际的漆器艺术展,把几千年的漆艺进行传承,让全世界的漆艺家到湖北来进行交流和作品展示,无形之中竖立了湖北新的文化形象,带动湖北漆艺创作和教学,这是我们需要强调的特色。这样的展览要每三年做一次,形成湖北古老漆艺在当代的话语权,带动湖北漆艺创作和产业的发展。在古代,湖北的漆艺是很出名的,在当代湖北漆艺有一个断层,漆艺家很少,产品也很少,还不如福建。
《读本》:湖北观众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傅中望:根据我们对观众的了解,观众也是多层次的,有些展览年轻人比较关注,有些展览老年人比较关注,不同的展览吸引的人群也是不同的。至于观众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如果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他可能以美术欣赏为主,稍微有过美术教育背景的人,可能以学习为主。现在观众的文化层次高了,可能他们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画家,国外的一些展览也能看到了,他们的眼光其实也很高的,他们也有他们的评价标准。在这里再前卫或者再传统的展览,都会有一些观众。我们就是要考虑用不同的展览内容、不同的艺术风格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这种方式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美术馆的功能。
《读本》:您觉得新一代湖北艺术家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傅中望:湖北的当代艺术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这是一个群体现象,从85时期到现在,在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美术思潮之后,当时湖北既没有美术馆,又没有市场,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的出走,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事实上,这几年湖北美术高校、艺术专业门类较多,造就了一批新兴的艺术家的出现。
《读本》:湖北新一代的艺术家与老一代艺术家有哪些不同之处?
傅中望:湖北老一辈艺术家都非常有成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年轻的艺术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一致,他们更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强调个性,追求艺术与生活的交融的关系。过去的艺术家更多的和中国的时代命运、社会的发展进程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时候是把自己放在一边的,言不由衷的。老一辈的艺术家也很有创新意识,比如说周韶华,他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是有文化理想的,在创作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样的老先生有很多。他们也很鼓励年轻人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艺术多样性的表达。这种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平等的,因为所处的年代不一样,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社会的开放或制约的影响。
《读本》:对于民间新晋的艺术家,艺术馆有没有一些政策的倾斜和引导?
傅中望:目前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做展览,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艺术家本身作为一个个体,要维持自己的创作状态和生活。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说对艺术家有什么支持,这不是我们的职能范围,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基金会,对提出申请的艺术家给予支持。
《读本》:在湖北,专门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多不多?
傅中望:大多数还是在艺术院校里面工作,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作品,依靠市场来生存的话,在湖北还是比较少的。在湖北经济发展没到一定程度,湖北画廊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出现是靠机遇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对艺术品的大量的需求。这些专职的艺术家可能在湖北实现不了他的艺术价值,就会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寻求发展。没有市场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让更多艺术家可以专注在艺术创作上,不用担心市场。
《读本》:您觉得湖北的艺术氛围怎么样?
傅中望:在85、86时期,湖北是当代艺术的重地,做刊物,做美术展览,当时青年美术节的展览遍布武汉三镇,产生了很多美术理论家。当代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下,通过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吸收、学习、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现象,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他们新的作品和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完全是一种个人创作意愿的表达。当时的美术是在社会各个公共系统进行的展览、交流,学术氛围很好。这个时期影响了全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很多名画家,如王广义等,都来湖北工作过。武汉是有创新意识的城市,特别体现在对过去已有经验的反思,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包括政治上也是这样,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到现在,又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即便是走了那么多的人才,湖北仍然不缺艺术家。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走进美术馆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他们精神文化的一种需求。自美术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参观量是全国前列的。虽然湖北的经济发展不在前列,但是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投入力度上是很大的,而且也是超前的。
《读本》:对于开放的美术馆来说,公众是很大的一块,很多展览面临着开幕即闭幕的局面,您如何看待?
傅中望:这种现象只有在原来专业的美术展上出现,原来场馆比较小,就是圈内的人看一下,开幕就结束了。但是现在不同了,湖北两个美术馆,主要观众还是大众。甚至这边比深圳的状况还要好,深圳的展览只顾着赚钱去了。
《读本》:在您看来,湖北艺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傅中望:在全国各个城市来看,湖北艺术家更多的是比较个性化,不像有些地方比较群体化,他们之间交流可能不会很多,不会产生很多同类的风格样式,更多的强调个性,容易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这可能跟地域文化有关,武汉三镇各不相同,能够走出湖北影响全国,在于湖北文化的多样性。
说到弱势,其实也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湖北艺术家抱团意识不是很强,不善于推广自己,不善于操纵自己,总是被人操纵(笑)。这跟个人的性格、自我感觉有关。
《读本》:在您看来,湖北艺术还将朝哪些方向发展?
傅中望:在立足于湖北美术历史上,首先把家底搞清楚,再要考虑如何推进当代艺术,为更多艺术家个体办展览,老一辈的没办过展览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的个展,搜罗有潜力的、有价值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把湖北艺术家真正的凸显出来,将他们推向全国及海外。同时,引进国际、国内好的艺术展览,建立世界各地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