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中望:美术馆是一种精神需求

来源 :商情·鄂商(生活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傅中望来说,今年夏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7月28日“湖北省艺术馆”被正式下文改名为“湖北省美术馆”,这座由第八届全国艺术节而开馆的“湖北省艺术馆”,经过三年的运作,终于形成了真正美术馆的运作模式。“建筑的功能就是美术馆的功能,不能承载艺术这个大的概念。”最让傅中望感慨的是,此前除了湖北,全国各省都有美术馆,这次改名,终于算是名副其实了。
  
  《读本》:您作回顾与展望系列是出于何种考虑?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傅中望: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美术馆,承担的工作就是对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的推广,一方面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过去美术馆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展览,没有正式的美术馆,湖北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数都流向省外以及国外,有了美术馆就要去进行抢救性的工作,除了展览、收藏,宣传艺术家创作,让更多公众零距离的接受艺术品;还包括学术报告,知识性的创作。
  新的美术馆从无到有,意味着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湖北美术历史的梳理,作为一个基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系列展,能够追溯到多远就是多远,能够征集到多少作品就征集多少作品,对每一个流派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展示。这个系列做完之后,基本上就对整个湖北近现代的美术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是把历史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艺术家、重要作品、重要教育机构都能够纳入进来,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湖北的观众、对推动美术教育、对美术发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只是我们所做的一项前期的基础工作,最终是要做一个“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其中应该包含三个主要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三段基本上可以概括湖北整个美术的发展,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价值和表现方式。作为一个新的美术馆,这个工作是美术馆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对湖北美术历史发展都不了解,你就没办法向公众解释了。
  
  《读本》:湖北省美术馆立足当代艺术,其学术理念以及标准有哪些?
  傅中望:我们目前是围绕着20世纪湖北美术历史的发展作为主线来收藏的,平时做展览也有收藏,我们的办馆理念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历史工作做完之后,最终还是要推动当代的历史创作。近期的标准主要是作品有没有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具体的门类上,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等,都会纳入我们的收藏视野。
  《读本》:在您看来,美术馆办展览吸引公众关注的因素有哪些?
  傅中望:其实我们办许多的展览都有它的宣传点,做历史性的回顾展,有些展出的作品可能是你在别的地方无法见到的,这些作品被珍藏了几十年,对观众来说是很好奇的。每一个展览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做展览的人始终要坚持特色,我们想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在当代艺术方面的推出。比方说我们将在今年9月推出湖北国际当代漆器艺术展,在湖北丰富的漆器艺术的背景下,进行一个国际的漆器艺术展,把几千年的漆艺进行传承,让全世界的漆艺家到湖北来进行交流和作品展示,无形之中竖立了湖北新的文化形象,带动湖北漆艺创作和教学,这是我们需要强调的特色。这样的展览要每三年做一次,形成湖北古老漆艺在当代的话语权,带动湖北漆艺创作和产业的发展。在古代,湖北的漆艺是很出名的,在当代湖北漆艺有一个断层,漆艺家很少,产品也很少,还不如福建。
  
  《读本》:湖北观众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傅中望:根据我们对观众的了解,观众也是多层次的,有些展览年轻人比较关注,有些展览老年人比较关注,不同的展览吸引的人群也是不同的。至于观众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如果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他可能以美术欣赏为主,稍微有过美术教育背景的人,可能以学习为主。现在观众的文化层次高了,可能他们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画家,国外的一些展览也能看到了,他们的眼光其实也很高的,他们也有他们的评价标准。在这里再前卫或者再传统的展览,都会有一些观众。我们就是要考虑用不同的展览内容、不同的艺术风格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这种方式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美术馆的功能。
  
  《读本》:您觉得新一代湖北艺术家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傅中望:湖北的当代艺术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这是一个群体现象,从85时期到现在,在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美术思潮之后,当时湖北既没有美术馆,又没有市场,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的出走,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事实上,这几年湖北美术高校、艺术专业门类较多,造就了一批新兴的艺术家的出现。
  
  《读本》:湖北新一代的艺术家与老一代艺术家有哪些不同之处?
  傅中望:湖北老一辈艺术家都非常有成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年轻的艺术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一致,他们更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强调个性,追求艺术与生活的交融的关系。过去的艺术家更多的和中国的时代命运、社会的发展进程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时候是把自己放在一边的,言不由衷的。老一辈的艺术家也很有创新意识,比如说周韶华,他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是有文化理想的,在创作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样的老先生有很多。他们也很鼓励年轻人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艺术多样性的表达。这种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平等的,因为所处的年代不一样,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社会的开放或制约的影响。
  
  《读本》:对于民间新晋的艺术家,艺术馆有没有一些政策的倾斜和引导?
  傅中望:目前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做展览,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艺术家本身作为一个个体,要维持自己的创作状态和生活。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说对艺术家有什么支持,这不是我们的职能范围,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基金会,对提出申请的艺术家给予支持。
  
  《读本》:在湖北,专门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多不多?
  傅中望:大多数还是在艺术院校里面工作,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作品,依靠市场来生存的话,在湖北还是比较少的。在湖北经济发展没到一定程度,湖北画廊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出现是靠机遇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对艺术品的大量的需求。这些专职的艺术家可能在湖北实现不了他的艺术价值,就会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寻求发展。没有市场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让更多艺术家可以专注在艺术创作上,不用担心市场。
  
  《读本》:您觉得湖北的艺术氛围怎么样?
  傅中望:在85、86时期,湖北是当代艺术的重地,做刊物,做美术展览,当时青年美术节的展览遍布武汉三镇,产生了很多美术理论家。当代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下,通过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吸收、学习、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现象,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他们新的作品和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完全是一种个人创作意愿的表达。当时的美术是在社会各个公共系统进行的展览、交流,学术氛围很好。这个时期影响了全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很多名画家,如王广义等,都来湖北工作过。武汉是有创新意识的城市,特别体现在对过去已有经验的反思,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包括政治上也是这样,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到现在,又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即便是走了那么多的人才,湖北仍然不缺艺术家。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走进美术馆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他们精神文化的一种需求。自美术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参观量是全国前列的。虽然湖北的经济发展不在前列,但是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投入力度上是很大的,而且也是超前的。
  
  《读本》:对于开放的美术馆来说,公众是很大的一块,很多展览面临着开幕即闭幕的局面,您如何看待?
  傅中望:这种现象只有在原来专业的美术展上出现,原来场馆比较小,就是圈内的人看一下,开幕就结束了。但是现在不同了,湖北两个美术馆,主要观众还是大众。甚至这边比深圳的状况还要好,深圳的展览只顾着赚钱去了。
  
  《读本》:在您看来,湖北艺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傅中望:在全国各个城市来看,湖北艺术家更多的是比较个性化,不像有些地方比较群体化,他们之间交流可能不会很多,不会产生很多同类的风格样式,更多的强调个性,容易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这可能跟地域文化有关,武汉三镇各不相同,能够走出湖北影响全国,在于湖北文化的多样性。
  说到弱势,其实也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湖北艺术家抱团意识不是很强,不善于推广自己,不善于操纵自己,总是被人操纵(笑)。这跟个人的性格、自我感觉有关。
  
  《读本》:在您看来,湖北艺术还将朝哪些方向发展?
  傅中望:在立足于湖北美术历史上,首先把家底搞清楚,再要考虑如何推进当代艺术,为更多艺术家个体办展览,老一辈的没办过展览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的个展,搜罗有潜力的、有价值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把湖北艺术家真正的凸显出来,将他们推向全国及海外。同时,引进国际、国内好的艺术展览,建立世界各地的交流。
其他文献
《读本》:您个人的一些主要从业经历。  陈波:2000年入行,03年进入嘉禾到09年,今年开始着手做山河旗下的这个工作室。    《读本》:刚入行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陈波:有,比如说02年,当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为了赶在三十之前把房子交给业主,我自己拿着滚筒刷漆,而且还买了50个煤炉,500个煤球给人家烤,把油漆烤干。    《读本》:顾泰旗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媒体说“武汉是一
期刊
称“美食”,呼“饕餮”,讲究色香味,挑剔环境,注重装饰与器皿,为了满足味蕾的需求,吃已经上升到享受生活的技术与艺术。时而热情如火,时而冷若冰霜,在一次次的惊喜与新奇之后,令人们不断向往、创造能掀起另一轮精彩的去处。  幸福的味道    “在花的清新中,一股幸福的味道袭卷而来,幸福的味道竟是这么甜,一直流淌在我们身边。”  荷塘·悦Joy Kitchen,在江城开辟了一处幽静的清新小地。这是一家创意
期刊
1950年,华中高等师范学院设美术科。1952年建系,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仅20多人。辛克靖就是华师第一届美术系学生之一。当时,在湖北美术界活跃着的代表人物有王霞宙、张肇铭、张振铎等书画名家,以及阮璞、刘纲纪等一群致力于美术理论研究的批评家,使那时的湖北成为全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支点。辛克靖就在张振铎、王霞宙、杨立光几位名家的熏染之下,在专业的美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毕业之后,辛克靖因成
期刊
在武汉这个到处都是美食但人们却还在时刻寻找美食的城市,不经意间,你就会与惊喜相遇。6月21日—27日,西班牙帅哥名厨Jordi Villegas Serra在香格里拉酒店,呈现了一场纯正西班牙风味色与味的饕餮。当晚的宴会,从餐前鸡尾酒会、精致开胃小菜、到四款西班牙菜肴与葡萄酒的套餐,都由Jordi一手打造。  及至7月31号,香格里拉连续推出自助形式的每日主题餐厅,全部的开放式厨房,让你在享受美食
期刊
在第六届东莞国际纺织制衣工业技术展和BISMA2005 上,全球最大的CAD/CAM 供应商之一法国力克公司均展示了其主打产品Vector Lingerie MP 以及Modaris V5、Diamino V5、Fitnet 等相关的CAD/CAM 设备和软件。
期刊
有一种葡萄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34年。  有一种葡萄酒,在1855年的评级中,从多如繁星的庄园中脱颖而出,位列五大名庄之首。  有一种葡萄酒,至今保持着世界上最高拍卖价格——15.5万英镑的记录。  有一种葡萄酒,被称为葡萄酒王国中的“皇后”。  这四种酒都拥有同一个名字,叫拉菲·罗斯柴尔德酒(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简称拉菲酒)。    光辉历史百年传奇   
期刊
谈起半亩园,很多人第一次都会叫成“半亩田”。  这个颇有五柳先生遗风的名字,在老北京东城的黄米胡同,是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老宅;在台北东丰街,是创办于1971年的一家以经营面饼、粥饭和凉菜为主的中华老字号。  而在武昌城的东北角,它则是一座隐于昙华林的三层青砖小楼。  过去拜访的时候,马宏正好在一楼指示助理打印材料。水灰色T恤,黑框眼镜,下巴处修剪齐整的短胡茬,低调的中式儒雅。  他把记者领到隔壁
期刊
“原生态”的东西很难自然而然地嬗变为“艺术”,必须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一句话,我们应当给予“音乐”以“艺术”的崇高待遇,否则,“音乐”会变得庸俗不堪。    一日友人聚会,有人奏古筝助兴。古筝弹奏的曲目,是根据古曲改编的《渔舟唱晚》。闻此曲,有人大发感概,谓曲子表达了“渔民”们一天劳作之后满载而归的喜悦,是“劳动人民”于劳动实践中自发创作的一首“歌”……  长期以来,理论界奉行“劳动创造音乐说
期刊
第一次见到傅中望先生,西装革履,在湖北省艺术馆“回顾与展望”系列展览的湖北版画艺术展开幕式上致辞,台下是一干鹤发红颜的老艺术家。再次面对面,低调的灰色系,喜欢在说话的时候把近视眼镜架到板寸头上,语言沉稳,不事张扬。在85新潮中作为湖北美术的新生力量,专事雕塑的傅中望与冷军、魏光庆等青年艺术家在全国艺术界脱颖而出。而从2007年开始,作为湖北省美术馆的馆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公共性的实现上。  
期刊
最美的光景,  莫过于在茶  庄里,泡一  杯精心焙制  的绿茶,入  口的鲜甜饱  满,齿颊缝  隙里,皆是  生津的甜水。  三杯两盏淡  茶的午后时  光中,听着  戴玉婵讲述  自己和茶的  故事,茶庄  以外世界的  喧嚣在她缓  慢柔和的声  音中渐渐淡  去……    茶香识人    “高中的时候,自己有个浪漫的想法,长大后开个茶馆,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一杯茶的时间里,听他们讲
期刊